云南高黎贡山是著名的深大断裂纵谷区,有壮观的自然风景。山上白云蔼蔼,原始森林里隐藏着罕见的神秘动物,罕见的神秘的“小云豹”——石纹猫,就栖息在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里。
据云南日报报道,石纹猫行踪诡秘,人们对它知之甚少,令人惊喜的是,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陷阱相机,拍摄到一段石纹猫的珍贵视频,一只家猫大小的石纹猫,从山路上跑下来,四处张望着,正在寻找地方排泄。
01世界上最罕见的猫:我国40多年前才发现石纹猫,神出鬼没
石纹猫是猫科-豹亚科-纹猫属动物,因身上的斑纹独特而得名,而且绰号还不少,人们又叫它云猫、小云豹、石斑猫、石猫。
说到石纹猫,脑海中总会闪过这样的词汇:稀有、神秘、神出鬼没。据国家地理中文网称,石纹猫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一种猫!
关于石纹猫的资料记载很少,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源于动物学家对泰国一只雌性石纹猫的研究。
年,我国首次在云南发现石纹猫,距今已经过去40多年。年,动物保护工作者利用红外相机,在云南高黎贡山拍摄到了石纹猫的活动的画面。年到一只未成年石纹猫。
关于石纹猫的记录寥寥无几,所以它每次现身,都牵动人心,让动物保护工作者兴奋不已。
至于石纹猫的种群数量,更是难以估测。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初步调研数据显示,世界上目前大约有多只石纹猫。
之所以如此神秘,是因为石纹猫的数量本就稀少,而且栖息在我国西藏、云南及东南亚国家的密林中,人迹罕至。
在国外,石纹猫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越南等国。
02外形像云豹:呆萌又凶猛,浑身布满黄黑相间斑纹
石纹猫是小型猫科动物,体长45-62厘米,尾长36-55厘米,体重约2.4-3.7千克。
之所以被称为小云豹,是因为它浑身布满黄黑相间斑纹,身后拖着一条的又圆又长的粗尾巴,很像云豹。
仔细看你会发现,石纹猫自颈背沿中线有两行断续黑纹,貌似大理石斑,呈现圆形或卵圆形。它的体侧有斜行排列的黑缘小斑块,形成独特的体纹。
石纹猫的这一身“行头”,实在是又帅又酷,还能起到保护色的作用。它在满是落叶的山地里一动不动,很难被发现。
皮毛漂亮,质地也十分柔软,覆盖在它优雅的身躯上,十分漂亮,分分钟倾倒每一个“猫奴”的心。
颅形较高,鼻骨短,鼻子有点塌。这张猫脸,也布满了斑纹,耳朵的背面,长着白斑点。它安静的时候很呆萌,可当它龇牙咧嘴时,双眼发出锐利的光芒,露出它凶猛的一面。
石纹猫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点驼背,不管是年轻的猫,还是年老的猫,当它安静不动的时候,背部拱起,犹如拱桥一样。当它奔跑时,才看不出来它是个驼背的。
03尾巴粗长似豹尾,爬树时会伸直尾巴,保持身体平衡
石纹猫的四肢健壮有力,跑得飞快,同时也擅长爬树。石纹猫能够将足部向后弯,爬树的时候更加敏捷。另外,它的脚趾长得比较特殊,具发达的爪鞘,很适合爬树。
但是,爬在高高的树上,具有灵活的四肢还不够,还要有平衡身体的“法器”。渔猫在水中游泳时,尾巴能够掌舵,而石纹猫在树上爬,尾巴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石纹猫的尾巴看上去又粗又圆,而且很长,毛发蓬松柔软。尾背上还有模糊环纹和小斑点,与身上的斑纹浑然一体,俊美又充满了野性。
从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视频里可以看到,它把毛绒绒的长尾巴牢牢地按在了身后,恰好证明了专家的猜想,那就是石纹猫在树上,需要使用尾巴来保持平衡。
据小型猫科动物专家Sanderson介绍说,一只经常爬树的猫一定会保持尾巴伸直的状态,绝不会将尾巴翘到背上或头上。
尾巴具备这个功能,石纹猫在树梢上活动,或者在树枝之间跳跃时,再也不担心失去平衡了。
04用尿液来标记自己的领地,被惹急了敢去攻击猿猴
石纹猫喜欢在热带以及亚热带的森林里生活,居住在洞穴里。石纹猫不像有动物一样,霸道地侵占别人的窝,而是喜欢自己动手,靠自己的本事挖掘,慢慢挖出一个洞穴来居住。
石纹猫喜欢独来独往,白天躲在洞里睡懒觉,也会蹲在树梢上,拱起脊背,十分惬意。到了晚上就出来活动、觅食。
有时候在地上捕猎,有时候在树上捕猎。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松鼠、鼯鼠、老鼠、蜥蜴、蛙类,其他啮齿类和鸟类,也可猎食大至雉鸡类的野禽。偶尔,还会爬到树上掏鸟蛋吃,气得鸟妈妈直拍翅膀。
石纹猫有自己固定的活动范围,也就是有自己的领地,一般石纹猫的领域约1.5-3.0平方千米。许多猫科动物都会用尿液来标记自己的领地,而石纹猫也有同样的行为习惯。
石纹猫除了捕食时比较凶猛,其他时候都比较安静,喜欢在树上休息、玩耍,而不会主动去攻击比自己体型大的动物。
然而,高傲凶悍的石纹猫被惹急了的时候,就连大块头的猿猴,它都敢去挑战攻击,相当凶猛。
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松鼠、鼯鼠、老鼠、蜥蜴、蛙类,其他啮齿类和鸟类,也可猎食大至雉鸡类的野禽;鸟类是其主要食物组成。
结语
曾经石纹猫分布广泛,但后来由于栖息地被破坏,还有人盗猎取皮,导致这一呆萌漂亮的猫濒临灭绝。我国将石纹猫列为濒危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希望可爱的石纹猫好好地生存。
雪灵谷动物实验室/出品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报、云南日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国家地理中文网、西南山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