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村行走,寻访中国最后的山村,这是专业行走四年前云南怒江之行的第21篇图文。
不花一分一厘接管一座城
年9月24日,云南省怒江州碧江县撤销之后,原本在此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走的走、散的散,原本建好和正在兴建的各类建筑物,全部成了无人居住的空屋子。
知子罗四周贫困的少数民族山民,从深山中走出来,不花一分一厘,就接管了这座山城,每家每户都住上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做梦也不敢想的一幢楼或是一幢房。
在前一篇图文里,站在知子罗标志性建筑八角楼,也就是望江亭上,我介绍了知子罗的前世今生。这一篇图文,我将带着大家走街串巷,实地去考察这个遗落在时光里的“记忆之城”。
时间是四年前的年2月9月下午17时4分,八角楼东侧,原碧江县文化馆和缝纫社中间,有一条正在维修的巷道,我们寻访知子罗,就是沿着这个巷道开始的。
所有建筑无任何风化痕迹
知子罗城中的所有建筑,虽然看起来都有些陈旧,不过却无任何风化的痕迹。几十年过去了,时光就像是凝固在了某个时刻。也许,只是岁月还没有来得及在这些建筑身上刻下年轮。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座年轻的边陲山城,其实早已走完了它的壮年时期。如今的场景,不过是她生命残片上的一个瞬间,一个被后来的寄居者弄得破损不堪和污迹斑斑的片段。
根据这份学者手绘简易地图提供的指示,我们想看看原来的新华书店,不过却始终没有找到。之前,在一份对当地人的采访记录里,我曾经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
知子罗村民黄某,女,24岁,家住知子罗以前的新华书店遗留房里。整个新华书店的旧房子,当年分给了她爸爸和她爸爸的兄弟,两户人家把房子从中间平均隔开,做了两户。
左侧的这个地方,大概是当年碧罗完小的旧址。这个空无一人学校,因为生源不足已经撤销。当年的教师公寓如今住满了村民,走廊尽头的教室被风雨侵入,任凭房门敞开着。
重新恢复烟熏火燎的模样
实际上,当年政府离开之后,这些房子是进行过简单处理的,它们被无偿分给了当地的傈僳族、怒族。然而,搬迁至此的新主人,虽然住进了新房子,却依旧改不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有些村民把政府分配的房子,租给外地来的建筑队做居住房或材料储存房,自己则在旁边搭建木房居住,有些村民则是修建茅草房,继续养鸡养猪。
就这样,没过多久,知子罗又重新恢复到了当地少数民族村寨,那种烟熏火燎的模样。
譬如当年县城权力最高所在地的县委大院,如今却被竹篾搭建的火房、杂物间和拥挤的小道占据,到处是晾晒的衣服、堆积的柴火。
回想几十年前,每天进出这些地方的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如今却门庭冷落,只剩下当地人节奏缓慢的脚步,只有碑文上红色的汉字彰显着这里往昔的神圣。
安静得让人心里充满了爱
空寂,是现在对于知子罗最好的形容。走在知子罗城略显荒凉的街道上,时间仿佛倒退了30多年。作为傈僳语中的一个“好地方”,知子罗被永远定格在了20世纪80年代。
这条宽约20米的水泥路,一度是知子罗的主干道。沿着这条路,曾经建有小学、旅社、饭店、村委会、卫生所、小卖店等,当时的民族贸易大厦、银行、邮政局也都沿路而设。
现在,道路虽然依旧还是知子罗村最重要的街道,甚至通村公路的招呼点也都设在这里,但十分明显,此处已繁华不再。
走到街道的末尾,蓝天白云下,碧罗雪山的半山腰上,“神爱世人”,知子罗村的基督教堂静静矗立着,静得让人心里充满了爱。
这里其实仍然是一贫如洗
作为福贡县一个拟开发的主要景区,大多数情况下,其实知子罗几乎没有什么游客。穿行在村中的小巷子里,你不像是在旅游,反倒像是走进了怒族村寨,到处都能碰到圈养的牲口。
大多数人来到这里,往往只注意到了知子罗作为州府和县府那段辉煌的历史,以及它随时会有滑坡发生的特殊地理特征,却忘记了这里其实仍然一贫如洗。
路边的这块“年云南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下村项目村项目建设简介”告示牌,看完让人一阵心酸——
投入的15万块钱,只改了28个关牲口的厩,每个元,养了头猪,每头元,然后剩下元,建了这块公示牌。
查了查资料,年的时候,知子罗全村的经济总收入.4万元。其中,种植业32.6万元,畜牧业47万元,林业2.5万元,第二、三产业18.9万元,工资1.8万元。
也就是说,这个曾经的州府县府,在年时总共还居住着户人,人们的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均纯收入只有元。
奇迹!两层楼高的石头滚下来,砸在院子正中央,院内10人毫发无伤
太险了!怒江的村庄,挂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上,薄得就像纸片片
这里曾被作为州府县府使用,但一场大暴雨,却让它降格成一个村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