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盘蛇谷,天空豁然开朗,前面道街村附近就是当年孟获活动的地方,道街村西南1.5公里怒江边上有一处老渡口,渡口最早开辟于三国诸葛亮南征之际,据说就是蜀将魏延带领蜀军与蛮军交战的“桃花渡”。清道光十九年(年)渡口上游惠人桥建成,驿道改从上游过江后渡口被废弃,现在已经没有遗迹了,只留有一块存于当地热经所的渡口公田碑。

桃花渡

怒江古代被称为泸水,唐代开始叫怒江,唐代樊绰《云南志·卷二·山川江源》:“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明朝叫潞江。学者认为这主要是怒江两岸的怒族、傈僳族方言nl完全混淆,汉族文人、史官往往用当地人的语音来记录地名,每个人对语音用字不同,这就造成一地多名的现象,其实泸、怒、潞都是语音记录差异造成的,加上云南高山险阻,瘴疠肆虐,很少有人能够详细考察当地的地理风情,故《四库全书》写道:“黔滇荒远,舆志多疏。”形成许多地理悬案。年,李根源视察六库、鲁掌、登埂等怒江沿岸土司领地,发现这些地区怒江沿岸林密草深,气候炎热,瘴疠横行,非常接近《三国演义》中关于泸水的描写,故建议将这些地方改名为“泸水”,于是在年当地改设泸水行政区(县级)。民国《泸水行政委员区域地志资料》记载:“因区域全境俱在泸水东西两岸,故以泸水为名。时人以怒江亦名泸水,故名。”你要是亲自考察一下,怒江沿岸尤其潞江坝地区的遗迹和传说非常符合《三国演义》中关于泸水的描写。另一处泸水是金沙江,金沙江在汉代和三国时期叫泸水。《后汉书·西南夷传》: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遣刘尚率军“渡泸水入益州界”即指金沙江。一般认为诸葛亮所率大军是从苴却拉鲊渡口(在永仁县)渡过泸水(金沙江)完成南征的,不过争议很大,金沙江的情况和《三国演义》里泸水的描写有较大差异。

孟获在六次惨败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怒江流域为逃亡方向是极其明智的,那里有两道自然屏障怒江和高黎贡山。还可以向乌戈国搬兵,共同抵抗蜀军,以图东山再起。实在不行,也可以逃往缅甸请求避难。

怒江惠人桥遗址

尽管银坑山乌戈国兀骨突的藤甲军身披藤甲,可以刀枪不入,但是藤甲经过油漆的浸泡,非常易燃,用藤甲军来挑衅极善用火攻的诸葛亮简直很不明智。诸葛亮审时度势,巧妙利用地形,在盘蛇谷火烧藤甲军。在烈焰中乌戈国的3万藤甲军全军覆没,被活活烧死,诸葛亮也被眼前惨烈的景象所震撼,心有余悸的说道:“此吾身之大罪也!必折吾阳寿。”

此后,诸葛亮率领大军在怒江东岸潞江坝的澡塘村安营扎寨。据《道街乡志》记载,当年此地杂草丛生,瘴气严重,缺少可以饮用的水源。诸葛亮几经寻找,终于在澡塘山脚一块岩石下面发现了一个大约四尺左右的水潭,潭水由上面的岩石滴下聚到潭中,潭内水满而不溢,足够几千军马饮用,解决了诸葛亮军队的燃眉之急,于是就称其为“老仙水”。在道街村南现在怒江大桥东面有一个村庄叫登高村,据传诸葛亮南征时在此训练兵马,以备渡江与孟获决战。每到晚上,士兵都会将纸糊的灯笼高挂于竹杆之上,故取名为灯高。慢慢地后人将地名改成了“登高”。为了顺利渡江,诸葛亮率军反复寻找渡江的地点,这一天来到一个地方,人困马乏就地休整,第二天天亮出发时可能太匆忙,在半路上发觉军号少了一杆,于是当地得名“甘浩”。为了继续寻找合适的渡江地点,诸葛亮率军来到潞江坝怒江东岸南端,修建了万家湾、蛇树两个渡口。当时潞江坝已经进入雨季,瘴疠横行,不宜渡江作战,便打算在此地屯兵,准备雨季过后再战。于是军队在此地开垦了三块耕地。当时每块地为“一达”,三块地相连,取名“三达地”。在三达地东面有一处村寨,据说诸葛亮路过此地时,看到这里的山麻雀特别多,都快要将老百姓的庄稼吃光了,诸葛亮于是使用法术,此后这里的山麻雀就逐渐绝迹了,于是人们将该地称为“死麻寨”,后来改成“司麻寨”。其它还有让孟获上当受骗,充满传奇色彩的“炮打山”。

三达地

诸葛亮终于等来了适合渡江的好天气,顺利率领士兵渡过怒江,沿永昌古道开始攻打高黎贡山,并在蒲满哨村西约4公里的高黎贡山分水岭东侧一带修建诸葛亮城,现在叫城门洞分水关。据《新唐书》记载,古关最早建于三国诸葛亮南征之际,时因战争需要,曾于高黎贡山山顶筑城镇守,一夜而成,史称“诸葛亮城”。因将关卡按城门样式修建在古道必经的分水岭垭口上,形成一个门洞孔道,故后人也称之为“城门洞”,是云南通向腾冲、缅甸驿道上最重要的关卡之一,现在只存遗址。继续向前走,还有蜀汉石棺遗址,据说是当年在此地战死的蜀汉士兵的坟墓。

高黎贡山的古道

向南诸葛亮在龙陵也留下大量遗迹,像天宁乡有一处天宁古寺,相传这寺是孟获之兄孟节的修行、隐居之所。寺东有一处山崖叫孟节崖,崖畔有泉水涌出,称为“金泉”。泉旁石间有叶如韭菜的香茅,称“韭叶芸香”。当年诸葛亮的士兵因误饮哑泉中毒,诸葛亮着急万分寻找解救方法,碰巧遇见孟节。孟节教众人饮“金泉韭叶芸香水”,士兵才得救。在天宁乡苏帕河汇入怒江处的三江口施甸一侧有孟获山,在万仞绝壁之上耸立着一块巨大的方形石块,人称“孔明碑”,相传是孔明擒获孟获之后留下的“纪念碑”。在龙陵南端木城乡的花椒村后,有一处寺庙叫孟雅寺,相传孟雅也是孟获的胞兄,害怕受到孟获的牵连在此修仙,现在寺庙只剩下遗址。

越过高黎贡山,诸葛亮在腾冲留下腾冲镇兵石、陇川寄箭石等遗迹。清《腾越厅志·卷之八·秩官志(下)》载:“诸葛亮,……于后主建兴三年,南征到腾,遗有镇兵石;陇川有寄箭石;分水岭山上有城,相传丞相驻军于此,一宿而筑,唐《志》(《蛮书》)所谓诸葛城是也,丞相之天威矣。……而今果有葫芦国,安知宗悫狮御象,其法不本自武侯乎?又今龙江有诸葛铜炮、诸葛剑,则知火器有自来矣。明正统间立祠祀之。”

潞江坝

诸葛亮率军抵达腾冲,孟获至此一败涂地,再无翻身的机会,无奈只能够沿着南方丝绸之路经龙陵、陇川退居到现缅甸八莫地区避难,最终被诸葛亮擒获。

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示意还要再次放了他。孟获连忙跪下起誓说:“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见到孟获已心悦诚服,自己对孟获的攻心战术大获全胜,可以为其所用,于是携手同往寅街(今鹤庆县黄坪镇)举行盟誓仪式,在琵琶山上立铁柱作为纪念盟誓的标志,于是后人将琵琶山改成铁柱山。诸葛亮并没有用孟获统治南中,而是随他一起来到成都,任命孟获为御史中丞,这是一个高级文官。诸葛亮利用的是孟获在南方少数民族巨大的影响力,统治南中的官员都是庲降都督,全是汉人将军。

诸葛亮南征永昌胜利后班师回朝,结果在渡泸水时遇上狂风暴雨,差点船毁人亡。诸葛亮询问当地士人。士人说道:“这是因为很多南征永昌时被杀的那些地方村寨的寨主变成的亡灵所扰,要想在此渡水,必须用蛮人的头祭供河神。”诸葛亮听罢很是犯难,他不忍心杀人祭河神,于是想到一个替代方法,他吩咐厨师用面按照蛮人人头的形象做了一些面点蒸熟备用。然后来到江岸设坛祭祀告慰那些被杀的“寨主”,允诺回蜀后一定给死去的“寨主”封“神”,希望不要再纠缠他们,然后将面点抛入泸水祭祀河神。因为是用面点当蛮人头祭祀的河神,所以这种面点后来称为“馒头”,这就是馒头的由来。祭祀过后,很快江面风平浪静,南征军顺利渡江回蜀。诸葛亮没有食言,回蜀后就马上上奏将这些“寨主”以及南征死去的蜀国兵将全部封为“神”,让当地百姓世代供奉在家中,并经常举办各种带有歌舞形式的戏曲祭祀活动进行祭祀。于是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戏曲形式,这就是“香童戏”,香童戏在保山地区尤为流行。

香童戏

潞江坝地区众多三国蜀汉时期的遗迹和传说历经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时光依旧保存完好,这些风物传说虽不能完全作为历史依据,但却说明了诸葛亮南征对潞江坝地区历代人民的深远影响。沿着诸葛亮南征的古道寻觅,睹物思情,犹如翻阅一部中国西南历史的长书,帝王将相,边陲狼烟,古道西风,扑面而至。徒步山野,追寻古人先贤的足迹,抚今忆昔,让人时空倒错,顿然产生白驹过隙的感叹。潞江坝三国时期蜀汉的历史遗迹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保护和珍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