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重走丝绸之路时,我们看到的是古代留下来的遗迹,听到的是驼铃悠悠,在莽莽平沙中西去东来,奏响一曲曲大漠之歌。那么,你可曾想过,丝绸之路要西去何方呢?它最初的面貌是什么样的呢?这西去东来的道路是何时形成的呢?更重要的是,除了我们都知道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那条丝绸之路,实际上在古代的中西交通中,还有另外两条“丝绸之路”你可否知道?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另外的两条丝路。

一、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是从今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到达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的国际通道,它是连接中、印两个文明古国的最早的通道,所经之地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还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堪称一条民族文化走廊。这条道路的最初开拓者是西南夷。《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张骞自西域归来以后向汉武帝的报告情况。他说:“臣在大宛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事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邛竹杖、蜀布能够从身毒流向大夏,说明在西南地区的民间有对外的贸易往来。汉武帝听此之后开始遣使打通从西南通往西方的道路,不料却被昆明人阻道。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外夷哀牢王归汉,东汉置永昌郡,这一通道得以开通。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地区陷入混乱局面,很多汉人都去南方避乱,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时期的交通线上不仅有商人,还有求佛之人。唐朝时对外开放的大发展时期,去滇缅的路也更加成熟。这一时期的路线是从成都出发,经姚州、不韦、永昌等地,入吐蕃,再入印度等地。宋明之后,海上丝绸之路渐兴,西南丝绸之路渐渐地沉寂了下来,但也在一直持续发展着。直到二战时期,沿丝绸之路而修筑的滇缅公路仍然是当时从中国出境的唯一的一条国际通道,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日大理

西南丝绸之路的内陆交通线有2条:一条是零关道,从成都出发,经邛崃、荥经、汉源、西昌到会理县后,再向西南经攀枝花,渡金沙江至云南大姚,再至大理地区;另一条是从成都出发,经彭山,沿岷江而下,经乐山至宜宾,沿五尺道南行,经高县向西折入横江河谷,经豆沙关、大关至昆明地区,再至大理地区。对于中印缅道,沈福伟认为是由博南山渡澜沧江,经保山,西出高黎贡山,沿亲敦江经胡康河谷由曼尔尼普进入阿萨密,再南下达卡地区,顺恒河而西,经巴特那、卡瑙季到马土腊,北上到锡亚尔科特,越开普尔山口到阿富汗等西亚、中亚地区并远至欧洲。

二、北方草原毛皮之路

卖毛皮的也能叫丝绸之路吗?实际上,丝绸之路这个说法,来自德国地理学家、东方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年著作《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宽泛点说,“丝绸之路”这个说法,本来就是指中国和西方的贸易路线,只是以最著名(西方人认知中的)的交易品丝绸命名罢了。从这个角度说,卖毛皮的,当然也能叫“丝绸之路”。

北方草原毛皮之路是从中原地区北上,经蒙古高原,向西经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至欧洲的国际通道,因以毛皮为主要贸易商品而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称为“毛皮之路”。

日本学者白鸟库吉

草原毛皮之路的形成年代至今难有定论,可以明确的是,先秦时已经有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了。草原游牧民族对粮食的需求以及中原农耕民族对毛皮的需求是草原毛皮之路兴起的直接因素。

当北方草原地区还在匈奴控制之下的时候,汉族中原地区往往通过匈奴与西方联系。秦朝时期修筑了从长安通往北方的直道以及北方边郡大道。汉朝时蒙古高原被纳入汉朝版图,方便了中原与北方大漠的交流。这一时期的南北通路有稒阳道、云中至陇西道、白道等等。但是,在同一时期,西域丝绸之路开辟,成为了东西交流的主要通道,毛皮之路的重要性降低。

西汉与匈奴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毛皮之路复兴。《魏略》中记载的“北新道”即此路线,如前所述西域丝绸之路在魏晋时的北道即此道。它出玉门关向西北走,沿天山北麓西行,经五船(今新疆哈密附近)、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在龟兹、焉耆与汉北道汇合,越天山经车师、乌孙、康居、奄蔡到达黑海沿岸。五胡乱华时期是毛皮之路的延伸时期。据学者石云涛研究:“这条路线由车师后部、高昌向东延伸,经河套地区过黄河,至北魏前期政治中心平城,东至辽东,形成贯通中国北方的东西国际交通路线。这种东延与其时北中国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北魏迁都洛阳后,与西方的联系多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而北方草原毛皮之路先后被新崛起的民族——柔然、突厥利用。突厥统治北方草原时期,罗马为了与突厥直接联系,曾与波斯进行多次战争,最终开通了新的东、西方的贸易通道。这一时期的毛皮之路既是贸易之路,也是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之路。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之后,学习汉人礼仪与制度,加速了民族融合,也为中华文明增加了新的血液。

唐贞观四年(年),东突厥被唐打败,大漠南北统一于唐,北方草原毛皮之路也达到了兴盛阶段。唐朝在阴山南设立了三受降城,南至长安,北达碛口(阴山北麓草原),还修筑了夏州塞外通大同道、安北都护府至长安的“参天可汗道”,在北方形成了以长安为交通枢纽的交通网络。

唐代疆域

宋元时期,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依然兴盛。辽朝以连通上京(今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中京(今赤峰市宁城县大明城)、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今北京城西南)、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的道路网为骨干,形成了向北可达室韦、乌古,向东北至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渤海国、奴儿千城,向西北至突厥、吐谷浑,向西至西夏,向南通北宋的道路网络。金代的道路可通至龙驹河(今克鲁伦河)、移米河(今呼伦贝尔伊敏河)、斡里扎河(今蒙古国东方省乌尔集河)等地。元朝的道路四通八达,以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大都(今北京)为中心,设置了帖里干、木怜、纳怜三条驿路,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明清时期,北方边疆地区的叛乱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北方草原毛皮之路逐渐被废弃。

北方草原毛皮之路是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覆盖地域最广的国际通道,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交通格局,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开发与中华文明的发展。

文史君说

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中西交流加强,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的生产与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深受西亚、中亚以及欧洲国家的欢迎,很多国家因为东、西方的贸易而成为重要的中转站。如安息帝国的崛起就与丝绸贸易有关,他们长期控制着东方与西方的商路,古罗马帝国为了打通直接通往东方的商路而与安息进行了多次战争。罗马与波斯也因此进行一系列战争。

两汉时期,西方的物产传入东方,有胡麻、无花果、黄瓜、石榴等等,汉朝的漆器、生姜等物产以及打井技术等传入中亚、西亚地区,对双方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至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在物产方面增加了瓷器的西传,茶马贸易也开始兴盛起来。这一时期,从北方草原到西南夷地区,都有对外交通的路线,丝绸之路贸易全面兴盛起来。明清时期,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动以及中亚地区的动乱,丝绸之路贸易多限于民族性的区域贸易。而且,丝绸之路贸易也多是朝贡体系下的贸易,就其规模而言,早已今非昔比。

参考文献:

1、石云涛:《3—6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载《社会科学战线》年第9期。

2、潘照东、刘俊宝;《草原丝绸之路探析》,载《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年9月。

3、伍家伧、江玉祥:《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年版。

4、董莉莉、陈树淑:《周流天下——中国传统交通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年版。

5、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古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