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发布两年来,各地研学活动如火如荼。
年6月,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高一地理备课组在孙加云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下,带领18名学员完成了一次历时三天、行程60多公里的研学旅行,实地考察了高黎贡山怒江州泸水段紫茎泽兰入侵原因,同时也让学员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生物多样的神奇。
01
筹备研学阶段
为顺利开展本次研学活动,备课组的老师们首先从选课走班学生中选出对地理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共18名学员。并将学员进行了分组,分为资料调查组,考察记录组,撰写报告组等研学小组,以便大家考察前资料的准备、考察中研究记录、考察后总结交流。
同时,还带领学员查阅了相关资料,选取了研学地点,确定研学课题方案,并精心设计了研学线路、详细合理的安排了研学行程。
泸水市六库镇登埂至姚家坪沿线考察路线示意图
●研学课题:《高黎贡山怒江州泸水段紫茎泽兰入侵原因探究》
1.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
研学课程设计方案
------高黎贡山怒江州泸水段紫茎泽兰入侵研学课程设计方案
参与课程设计及实施教师:
孙加云本科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
朱福森本科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
张琼慧本科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
赵东华本科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
李伊蕊本科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
徐富玲本科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
一、研学理念和思路
云南省届高一学生于年9月入学开始实施新课改,我校高一地理备课组在孙加云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下同步推进地理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当前,地理教育教学培养目标不仅是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观察地理事象,并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解决问题的地理内在涵养,更要注重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关键素养,为此高中地理课程必须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来开展校内、校外有机融合的地理课程,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开展地理研学课程,利于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程特色
1.我校位于高黎贡山泸水段东坡山麓,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关键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将高一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及其单元活动《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拓宽了新课程实施的途径与渠道。
3.展现怒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三、课程目标
1.了解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和公平公正的利用生物资源。
2.学习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物种入侵相关知识,了解紫茎泽兰入侵原因及危害,理解生物入侵治理的办法及措施。
3.野外考察高黎贡山怒江泸水段紫茎泽兰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内容
1.培训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学会使用GPS、识别植物的相关软件等现代工具。
2.沿考察线路,在不同海拔高度观察点对紫茎泽兰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记录。
3.对野外考察采集的数据与所查阅资料进行比较,能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宣教厅专业人员解说,深入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5.依据单元活动《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要求,结合野外考察实际,学生分组研讨,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撰写考察报告和研学心得体会。
五、适合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六、研学路线及观察地点
泸水市六库镇登埂至姚家坪沿线(附图如下)
观察点1:海拔米纬度25.゜N经度98.゜E
观察点2:海拔米纬度25.゜N经度98.゜E
观察点3:海拔米纬度25.゜N经度98.゜E
观察点4:海拔米纬度25.゜N经度98.゜E
观察点5:海拔米纬度25.゜N经度98.゜E
观察点6:海拔米纬度25.゜N经度98.゜E
七、准备工作
1.制定计划和选定考察地点。
2.搜集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和紫茎泽兰的相关文献资料。
3.确定考察路线及选取观察点位。
4.确定考察时间。
5.准备考察装备。
八、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需掌握与此次考察内容相关的地理知识。
九、安全及特别事项
1.学生着轻便服装,备防晒帽、创可贴、蚊虫咬伤药物,自带水和干粮。
2.学生研学过程中,教师严密监控学生安全与活动状况,禁止私自行动、防范意外事故发生。
3.学生自带笔、笔记本和手机等工具对观察的内容进行记录。
十、课程实施过程
从制定计划、选择线路和考察点位、野外实地考察约3天时间。
1.问题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破坏草,同学们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吗?它是我们本地原生的植物吗?
2.课程教师介绍课程主要内容安排及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