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深藏在独龙江峡谷的独龙江乡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而今独龙江却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巨变,从原始氏族部落和原始渔猎采集生产方式走来的独龙族,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向小康生活美好目标迈进。

曾经的隐世之地

又遇立秋时。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敛。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意味着收获的季节到了。

“只要悉心照料,今年的产量应该会增加。”郁郁葱葱的草果地里,穿着长袖长裤、戴着面罩的唐小聪正忙着除草、打药,身后这一株株草果树,是全家人一年的指望。而他这样全副武装上阵是为了提防毒蛇和旱蚂蟥的侵袭,“当农民可不容易啊!”唐小聪感叹道。

“90后”独龙族小伙儿唐小聪是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的一名辅警,趁着轮休,一边和父亲上山打理家里的60亩草果地,一边还琢磨着自家农家乐扩建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

看着儿子电话不断,一旁的唐军满眼欣慰,儿女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自己手中的活计都好像轻松了许多。

然而,原始、贫穷的生活,离今天并不遥远。

就在唐小聪出生的上世纪90年代,独龙江乡仍封闭于深谷密林之中,与外界雪山阻隔。整个流域延习刀耕火种,群众住草房、走驿道、攀藤桥,贫困落后如影随行。

在唐军、唐小聪父子的共同记忆中,贫穷的滋味,是刻骨铭心的饥饿和寒冷。族人们赖以栖息的这片土地一年中约有半年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与外界隔绝,家里种的玉米、土豆最多只够吃半年。缺粮时,村民靠采野果、挖野百合、打野味充饥。最难熬的是漫长的冬天,没有棉被、缺少衣物,赖以抵御寒冷的只有火塘。“晚上围在火塘边睡觉,到后半夜会被冻醒。”

艰难苦涩的生活,不仅是他们的日常,更是独龙族延续千年的民族记忆。

在史籍文献中,独龙族是以“宛然太古之民”的形象被记载的。“刻木结绳记事,鸟鸣花开辨时令。”直至新中国成立,独龙族生活仍处于原始状态,平方公里的独龙江乡是其唯一聚居地。从一部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纪录片中,人们仍可看到独龙人“树叶木片遮羞,岩洞树洞作屋,过江靠溜索,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状况。

路,历来是制约独龙江发展的最大瓶颈。人们很难想象,即便在即将跨越新世纪时,独龙江仍是“进去了出不来、出去了回不来”的隐世之地。

02

通路,改变了一切

“是国家给我们修路改变了一切。”唐小聪说。

9岁时,唐小聪曾跟着父亲走了3天3夜,经人马驿道翻越高黎贡山到贡山县城,第一次看到了山外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带来的冲击一道铭记于心的,还有那“怎么走也走不到头”的疲累与无望。

极边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党和国家历来牵挂。独龙族脱贫问题,一次次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州专题调研,专项研究。

年,国家投资1亿多元修通全长96公里的独龙江简易公路,结束了独龙江人“出门靠砍刀开路,过江靠溜索竹筏”的生活,独龙族文明进步的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但由于简易公路建在米“雪线”之上,每年12月至次年5月,独龙江两岸便会大雪封山,半年多的时间完全与外界隔绝。小学5年级时,成绩优秀的唐小聪被选去县城读书,每个寒假只能待在学校里。

年,18岁的唐小聪应征入伍,在云南省德宏州边境所戍边卫国。他在部队成长的5年里,身后的家乡亦在巨变。

年,独龙江乡还处于整乡整族贫困状态,全乡经济总收入仅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元。为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年云南启动了“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三年行动计划,同步实施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大工程”,一场多方力量聚合的攻坚大战全面打响,开创了扶贫开发史上精准扶贫一个“直过民族”的独龙江模式——“省级统筹补助、社会各界支持、州负总责、县乡落实、项目到村、扶持到户”。

随着交通迭代升级,从原始社会走来的古老民族,加快融入现代文明。一条全长6.68公里的隧道,似乎就是一个时空穿梭机,大大缩短了进出独龙江的时间,也将独龙江推送上了一条跨越发展的轨道。

退伍回家后的唐小聪也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年高黎贡山隧道贯通彻底结束独龙江封闭历史;年独龙族用上了4G通信;草果成为独龙族人民的“致富果”。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此外,令唐小聪格外惊喜的是,他们一家搬进了新村的4室1厅的新砖瓦房,他自小许下的“能住一间不透风、不漏雨的大房子”的愿望终于成真。

03

“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就是小康生活”

山还是原来的山,山也不再是原来的山。

唐小聪说,独龙江乡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让人兴奋。曾经与世隔绝的独龙江乡,山河依旧,换了人间。如今有了现代公路,独龙族江人多数家庭有了汽车。而就在十几年前,唐小聪所在的马库村通路后开进来第一辆汽车时,村里稍微上了些年纪的人还盯着问“要不要给它喂草吃”。

现在,独龙江乡不仅通了公路和隧道,网络还把人们和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网购让外面的商品进得来,也让他们种的草果、羊肚菌等农产品出得去,“但最大的变化还是人。”唐小聪说。

过去,独龙族青年很少与外人通婚,如今独龙族青年的“婚姻半径”拉长,唐小聪的爱人金买相就是位德宏傣族姑娘,年嫁到独龙江来。

近几年,独龙江乡旅游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自驾来到马库观光旅游,但村里能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的农户却屈指可数。在外见识世面的唐小聪便率先在村里开办了第一家农家乐,独龙族特色菜加上傣族风味深受游客们喜爱。

“虽然国家对我们的扶持很多,但我们也不能一天到晚靠着国家、等着扶持,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好。”唐小聪换班休息的时候,便会帮妻子打打下手,如今夫妻俩的“翠竹院”农家乐越来越红火,营业收入已超过草果种植的收入,这让夫妻俩对扩建自家农家乐的计划信心满满。“现在扩建的钱都准备好了,就等批地了。”唐小聪笑说。

唐小聪小时候不会做梦,他幼时的记忆中没有电视,没有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他不知道大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也不敢去想。现在,他搬进了四室一厅的安置房,开着私家车,经营着农家乐,种植草果和羊肚菌,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生活安稳幸福,而他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送5岁的儿子去村里的幼儿园上学。谈及对未来的期许,遗憾自己读书不多的唐小聪说“希望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回想小时候连鞋子也没得穿的日子,回想起和父亲翻越高黎贡山的漫漫长夜,唐小聪有一份他这个年纪难得的知足,“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就是小康生活。”他说。

记者:王慧峰

编辑:莫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