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华海风
高黎贡
腾冲火山
本版图片均为通讯员蔡庆彪王华沙范南丹摄
美编赵行伟制图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保山市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多彩的图画,用经济实力的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书写了一段辉煌篇章。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万保山各族人民不断奋进的70年。70年的沧桑巨变,保山大地焕发出奋斗的神采,激荡起生机勃勃的气象。
誓言铿锵,行动笃实。长期以来,保山各族人民矢志不渝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经济发展翻天覆地、城乡面貌沧桑巨变、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经济发展GDP从0.85亿元到.1亿元
保山,古称永昌,寓意“永世良久、昌盛繁荣”,辖1区1市3县,总人口.4万人。
年10月28日,保山地委、人民行政专员公署成立。成立之初,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保山一穷二白,百业待兴。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山市没有像样的市政设施和基础工程,年全市基本建设总投资仅70万元。年,缺衣少食的保山群众投劳万个,历时4年建成了当时居全国同类工程第二位的北庙水库,于年实现蓄水浇灌,成为了维系保山坝万亩粮田和农业发展的命脉。
保山各族人民不惧艰险、敢为人先的拓荒精神,始终推动着全市经济社会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发展。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保山市团结一心、克难奋进、跨越赶超,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
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保山市年生产总值达到.1亿元,是年0.85亿元的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是年的倍。
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市的经济发展步入黄金时期,经济发展增速超过10%以上的年份达到23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倍增长,年至年累计完成投资总额多亿元,年均增长24.6%。
保山市不断加强“五网”建设,逐步构筑起了一张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水面、从有形到无形的现代立体交通能源信息网。
目前,保山市已建成高速公路4条,在建8条;年将建成通车3条,公路通车里程从年的公里增加到公里,通县、通乡道路硬化率和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年大瑞铁路保山段也将建成通车。目前,保山、腾冲两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6万人次,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个百万级机场的州市。
生活水平城乡居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曾经,保山各族人民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饱不挨饿、穿暖不受冻。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保山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众生活水平一天一个样。
随着改革开放大幕拉开、纵深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保山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行稳致远;这一时期,保山市坚持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和谐、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而不懈努力奋斗,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年以后的7年中,保山坝区14.5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连续过千斤。从年起,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排名全省第一,保山被省上列为农业生产主产基地,保山农业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农业部多次在保山召开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从此,保山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
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保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增长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增长91倍。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年的2.67%。
70年来,保山人民告别了物资匮乏、生活贫困的年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的时代,目前全市机动车拥有量已达25.4万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已成为普通百姓的一种生活常态。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近几年来,保山市投入余亿元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设,投入余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投入30余亿元推进“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目前,保山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9.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6.5%,保山市获评“国家卫生城市”,腾冲市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从传统农业迈向工业聚集化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保山市始终坚持农业稳市战略,粮食总产连续15年实现增产。与此同时,保山市深知无工不富、无工不强,进而确立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工业发展聚集为要”的理念,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在每个县(市、区)建设了1个工业园区,在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了80平方公里的保山工贸园区。
70年来,保山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年保山三次产业比重为64.15:15.29:20.56,到年三次产业比重仍为57.3:18.1:24.6,这12年期间,一直保持“一三二”型结构,呈现农业一枝独大的局面。
从年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到年三产比重为39.1:20.1:40.8,呈现出“三一二”型结构,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撑。
从年起,保山市工业快速发展,到年三次产业比重为30.3:30.9:38.8,呈现出“三二一”型结构,到年三次产业比重为22.8:38.1:39.1,工业取得长足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保山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进入了新时代,迈上了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康庄大道。保山市以“一线两园”建设为重点,把保山工贸园区“园中园”、腾冲边合区“园中园”作为境内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把缅甸曼德勒缪达经贸合作区、密支那经济开发区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全面提升“五通”水平,着力构建“丝路永昌”的开放体系。
目前,保山已逐步培育形成了以农特产品加工、新材料、轻纺、信息、旅游文化、现代物流为重点的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户,实现工业增加值.02亿元。通过搭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扶持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保山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保山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年,全市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8亿元。
生态环境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保山自然生态良好,近年来,保山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全力以赴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快“生态保山、森林保山、绿色保山、美丽保山”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四创两争”。
保山市的森林覆盖率从年的28.4%提高到年的65.8%,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0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入选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案例,保山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荣誉,腾冲获得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保山是我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进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必经之路,沿途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气候温润、温泉众多。保山正在以大滇西旅游环线规划为契机,以打造“世界高黎贡山”品牌为目标,以美丽县城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三个定位”,加快打造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圈、高黎贡山旅游环、红色旅游经典线的“一圈一环一线”和“大滇西旅游环线”。
在打造旅游品牌化的进程中,保山市坚持品牌化引领,“全域、全景、全业”发展旅游,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在打造城市生态化的过程中,保山市坚持规划引领,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实现中心城市控规全覆盖。
回望70年,保山儿女誓与贫困作斗争,打响了一场场感天动地的攻坚战;奋斗新时代,万保山各族人民将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抢抓机遇,保山市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长期困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保山市统筹城乡谋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独具特色魅力的滇西中心城市、现代化大城市呼之欲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保山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将书写更加辉煌壮丽的华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