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胡素秋(年10月10日),现年已耄耋,故有生时日不多,特立遗嘱!
本人已于年3月办理捐献遗体手续,现特声明,此后先请昆医附二院有关科室,先切取可以移植的一切器官,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胡素秋亲书年3月24日”
年的隆冬,一位93岁的老先生与世长辞,紧接着,一封在她多年前病时,亲手书写的遗嘱被公诸于世。
有些扭曲歪斜的字体,无不透露出老先生在书写它时身体的孱弱,然而,那字里行间渗出的坚定,却令人无不肃然起敬!
她的名字叫做“胡素秋”,前昆明医院妇产科教授。
胡素秋
10年前,他的丈夫,同为昆明医学院教授的“李秉权”因病逝世,亦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了医学事业,而她也于同一天,与丈夫一起携手签下了这份遗体捐赠同意书。
丈夫逝世不久后,他体内的病灶被切除用于医学研究,其骨骼标本,被永久陈列于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内。
时光荏苒,一别十年。年9月25日,在胡素秋逝世的4年后,她的骨骼标本一并被安置在了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与最爱的丈夫重新并肩而立。
而在胡素秋和李秉权的骨骼标本后方,8个红字异常醒目:“献身医学,敬畏生命”。
分别十余年,这对曾活跃于云南医学界整整50余载,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医学伉俪,终于以另一种特别的方式,再次携手重逢,共同重生。
李秉权与胡素秋先生的骨骼遗体
李秉权和胡素秋的缘分,还要从两人的出身及各自的理想开始说起。
年2月28日,李秉权诞生在在云南腾冲的一户贫苦家庭中,他的出生并未给这个寒门之家增添太多喜悦和欢乐,多一个人多一口饭,无疑会令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更加清贫。
然而,即便如此困苦,李秉权的父母也没有剥夺他读书识字,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才铸就了这个孩子,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成就卓越伟大的光辉事迹。
李秉权少年时期长久地被阴影与不幸所笼罩。小学那年,李秉权的父亲因长年劳累重病不起,而家庭的经济条件实在难以负荷高昂的医疗费用,最终导致父亲就此撒手人寰。
可悲剧远远没有结束,几年后的中学时期,他的母亲又身染重病,依旧因为缺医少药,而最终离开了人世。
一夜之间,李秉权成为了一名孤儿,也导致经历了父母相继因病去世后的他,开始萌生了要为民学医的念头:“不能让更多的家庭,经历如我这般的苦难!”
李秉权
高中毕业后,这个坚定的念头犹如星星之火,从未熄灭,于是他与人结伴,不惜徒步翻越整座高黎贡山,从腾冲一路来到相隔遥遥的昆明,开启了自己于医学道路上,艰辛的求学之路!
正是在昆明,李秉权遇见了自己一生的伴侣——胡素秋。
胡素秋与李秉权同一年出生,她只比李秉权小几个月。但她却是真真正正的名门千金!
她的父亲名为胡瑛,于年加入同盟会,两年后又于云南响应辛亥革命,任黔军总指挥、第38军军长,并在数年后代理云南省政府主席。
胡瑛
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对“护国爱民”之念就耳濡目染的胡素秋,小小年纪便在心中坚定地埋藏下了一个“悬壶济世”的伟大理想。
也正因如此,随着“命运”这根红线的牵引,两人终是于那缘分开始的地方“昆明”,宿命般地相遇了。
年,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李秉权终于如愿考上了当时的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而这便是如今“昆明医科大学”的前身。
然而,那时依靠着奖学金及贷学金勉强支付学费的李秉权,日子依旧贫苦而艰难,扣除了学费及课本资金,兜里剩下的钱只够维持他每天勉强喝着稀粥度日……
李秉权
即便是在如此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未放弃过学业,图书馆不需要花钱,他便一整天都埋头在馆内某个角落,钻研着堂后难解的课题。
到了晚间闭馆之后,他又继而跑到路边某家茶馆继续看书,兜里的钱难以支付茶费,便买杯白开水,一坐就坐到深夜。
这样勤学刻苦的李秉权,深深地吸引了当时与他同在一所学校就读的胡素秋。
于是渐渐地,两人慢慢接近了彼此,相知,相恋……即便他们之间的阶级差距有着天壤之别,可认定了李秉权的胡素秋,依旧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然地说服父亲,选择与寒门出生的李秉权共度余生!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极为正确的。在胡素秋先生生前最后一本自传《九十自述》中,我们亦能见证两人之间那真挚而纯粹的动人爱情,她这样写道:“一家养女百家求,我从刚上初中起,上门提亲之人便络绎不绝……可我却选中了李秉权,因为我爱慕他的贫贱不移、自强不息、努力钻研、勤学刻苦,而且亦对我一往情深。”
李秉权与胡素秋
就这样,两人于年年底,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万众狂欢,如愿喜结连理,并于次年昆明解放后,一起响应母校的号召,携手共赴当时的“医院”,也就是如今的“昆明医院”,成为了该院有史以来首批教师和医生,共同开启了为医学事业贡献终身的伟大道路!
那么,夫妻俩究竟在医学界做出过哪些卓越的贡献呢?即便到了如今,我们依然能在“昆明医科大学”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