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要带大家了解的是

脊椎动物红角鸮

脊椎动物,鸟纲,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别名棒槌雀、普通鸮、夜猫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树丛茂密的开阔原野,国内广泛分布。照片摄于高黎贡山。

红角鸮体色为灰褐色或棕栗色,这身“迷彩服”让它很容易融入周边环境。翅膀部位的羽毛大多为黑褐色,从头顶至背以及翅覆羽掺杂棕白色斑点。腹部为红褐或灰褐色,爪子为灰褐色。

很多动物的视觉与人类不同,很难区分相近的颜色,而红角鸮这一身“迷彩”与树干的颜色几乎接近,因此可以较好伪装自己伏击猎物。

和人们印象中“膀大腰圆”的猫头鹰不同,红角鸮虽然也是小型猛禽,但其体长不过20厘米左右,非常袖珍。不过,“小个子”可是有着“大本领”!红角鸮的食谱包括昆虫、鼠类、小鸟、小蜥蜴和小蛇。而且,这些猎物都是在“月黑风高夜”时被猎杀。

如果说前期介绍的冈氏竹叶青可以通过颊窝的热成像在夜间感知事物,那么红角鸮的“夜战”能力更加“先进”。因为相比于热成像“看”到的大概轮廓,红角鸮可以真正把猎物看得清清楚楚。

研究发现,动物视网膜内的感觉细胞分为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两种类型。我们人类视网膜的感觉细胞属于圆锥细胞型,其特点是需要一定强度的光线刺激才能看清物体,如果光线变弱的话视觉感知能力也就随之下降。而红角鸮为了适应夜间生活,其视网膜的感觉细胞为圆柱细胞,其特点就是可以在像月光、星光这样极弱的光线下也能看清物体。

要想赢得“夜战”,光有适应极弱光线的视网膜还不够。红角鸮的另一大“夜战利器”就是它的瞳孔。仔细观察,是不是发现红角鸮的眼睛占据面部比例特别的大?当夜晚来临时,为了看清楚物体,红角鸮的瞳孔可以放大很多,以方便收集更多的光线进入视网膜。

如此多的“作弊利器”,让红角鸮在夜晚捕食时,成功率大为增加。

王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科普宣教股股长,25年来一直奋战于自然保护区一线,获“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工作之余热爱摄影,为西南山地签约摄影师,曾获“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60周年”生态摄影比赛银奖等多项荣誉。希望通过宣传与影像,让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