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媒国际推出“华夏风范”平台,融通中外,展示中国城市文化。

滔滔怒江,从天而降,源于青藏,直下南洋。

高黎贡山在左,碧罗雪山在右。

呵护着怒江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从远古走来,又气势磅礴向远方流去。

这里,古老与现代交融,这里,大山与大川辉映,

这里可以触摸地球和生命最古老的记忆,

这里能倾听人类发展生生不息的心跳,

这里有着多彩的民族文化!

今天,小编先带大家走进——怒族,

感受他们居住地的秀美风光,

领略他们浓郁的民族风情!

怒江边的怒族

怒族的族名来自于怒江,其民族居住于怒江两岸,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按来源不同怒族大体可分为两支。

一支自称“阿怒”和“阿龙”,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

一支自称“怒苏”,主要分布在泸水县一带。

由于长期交往,这两部分人在怒江区域逐渐接近,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因居住在怒江两岸,自古以来,这里的交通就十分不便,

正所谓"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

所以溜索就成了怒族人民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溜索

自古以来,怒江大峡谷水流湍急、汹涌澎湃,两岸的碧罗雪山层峦叠嶂、悬崖陡峭,交通十分不便。

两岸的怒族先民发明了溜索,利用这种古老的渡江工具往来飞渡,保持着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

溜索最初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然后横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

人们用溜板作辅助工具,沿竹索从空中滑过即可。

渡江人把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用麻绳或皮条穿过长孔,牢系于腰间,

然后以仰卧的姿势手握溜板,即可以顺势滑下。

仙女之节

仙女节是怒族人的传统节日,又称为鲜花节。

关于仙女节的来历,怒族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善良的怒族姑娘名叫阿茸。

她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溜索,不辞辛苦劈开了高黎贡山,为人们引出了甘甜的泉水,

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

阿茸姑娘的名字传遍了怒江两岸,人们都称她为"仙女",并且十分崇拜她。

阿茸的美貌让奴隶主起了坏心想霸占阿茸,遭到阿茸的拒绝,

奴隶主恼羞成怒,派家丁来抢亲,阿茸知道后躲进深山中一个钟乳石洞。

奴隶主反指使家丁放火烧山,阿茸不幸遇难。

后怒族人民为纪念她,便把阿茸遇难这天定为"鲜花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仙女洞旁的山坡上鲜花盛开,

怒江两岸三山九乡的怒族男女老少便云集山坡,采摘鲜花祭奠仙女。

民族服饰

怒族男女都注重装饰,怒族人最有特色的服饰叫“约多”。

这种由怒族妇女编织的“约多”,工艺水平很高,男子们白天可以当衣穿,晚上可以当被盖;

妇女们做成围裙系在腰间,既耐寒又耐脏,深受人们的喜爱。

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

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

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华夏风范》平台由纵横华媒国际发起打造,致力于向全人类阐释推介更多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物产、中国城市文化底蕴、中国人民精神特质、中国经济社会力量、中国智慧与自信的优秀文化,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人类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