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在“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获奖者之一的和倩如没有到场领奖。她去哪了?
作为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锦绣社区第一书记,和倩如最近在忙一件大事——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到北京领奖,可以说是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我很想去。但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和倩如的回答直率,笑声清脆。
和倩如
“听声辨位”,练就基层工作基本功
高黎贡山深处,风景如画。山道上,和倩如的车开得飞快。坐过她车的人都知道,她开车有个习惯——特别安静,不聊天也不放车载音乐和广播。“我们这尤其到雨季,路两边山上会有松动的石头滑落。”一路全神贯注听着山上的“声音”开车,成了和倩如到基层后练成的第一项基本功。
练就“听声辨位”的技能,非一日之功。“第一次进村,那叫一个狼狈!”和倩如至今难忘。年7月,她放弃了昆明一家大企业的工作,来到泸水市鲁掌镇浪坝寨村当大学生村官。盘山路狭窄泥泞,她开车一点一点往前“蹭”,从镇政府到村委会仅十来公里,用了两个多小时。
那时的浪坝寨村是怎样的呢?“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她对村子不满意,村干部对她也不满意,“一个城里姑娘,文文弱弱的!”时任村主任的李开忠见到她,直摇头。
为给自己正名,和倩如有多拼?整理资料、填写表格、打扫卫生,翻山越岭访村情、走家入户问诉求。村民的房屋不少修建在山坡上,走访只能靠脚。最远的一次,她徒步9小时、翻了3座山头。磨破脚、划伤腿、摔跟头是家常便饭。“把小事办好,就是本事。”
靠着认真付出,和倩如成了大家嘴里的“小和”,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说。
创业维艰,差点“把钱砸进怒江里”
浪坝寨村缺乏拳头产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两千元。“发展考卷”交到和倩如手上,该如何答题?
多方考察后,她打算试种羊肚菌和竹荪。村民们却不敢跟。和倩如想找父母借笔钱,自己带头干。这下,可把父亲给激怒了。当初女儿到村里工作,他就浑身不得劲,现在还要拿上家里的钱“往江里扔”,父亲坚决不同意。为断掉女儿创业的念头,他把之前给女儿办的银行卡注销了。“没钱,看她咋弄?”
关键时候,和倩如的奶奶拿出了1万元养老金支持孙女。和倩如拿着这笔钱,找村民做工作,“你们出人、出地,钱和技术我来投,没风险能分红。”5户村民流转了6亩土地,建起羊肚菌基地。
创业的苦,和倩如体验了个十足。种菌是个细致活,她每天早上6点就下地,晚上点灯接着干。剪去留了多年的长发,白净皮肤被晒得黝黑。白天黑夜忙了3个月后,基地迎来了丰收,村民的热情也被点燃了。通过土地入股、投工投劳,和倩如带动建档立卡户46户。
羊肚菌产量上来了,怎么销售?和倩如跑了很多地方,“到昆明、丽江的菜市场都摆过摊!”她有些体会父亲的苦衷了:新鲜羊肚菌不易保存、不耐运输,一旦卖不掉,还真是“把钱砸进怒江里”。
和倩如(右)在直播傈僳族民俗文化。
直播溜索,让山货走出大山
和倩如想到了互联网,用网络直播的形式来卖货。她成了浪坝寨村史上第一位主播。
“不拼一把,怎么打开局面?”年春节后,和倩如将直播的第一站放在了怒江边。穿上少数民族服装,背上背篓,站到湍急的怒江边。举起直播设备,硬着头皮向前冲。“溜索是怒江文化的代表。村民以前坐溜索过江是为讨生活,我坐溜索是为村民过上好生活!”
火了!一场场直播让不少人认识了大山里的小村庄。和倩如的公益直播累计观看超万人次。网友们隔着屏幕下单,不仅让羊肚菌找到了销路,村里的包谷砂、红豆、蜂蜜等都和消费者“通了电”。
趁热打铁,和倩如在村里举办“网红培训班”,动员待业在家的农村青年参加培训,为村子培养了一批“村民主播”,小的18岁,老的67岁。不仅卖光了村里的特产,还帮助周边县市的很多农产品上了热卖榜。“把村民变主播,主动上网找市场,为村子可持续发展造血。”和倩如说。
不光线上发力,和倩如还通过线下办节聚人气、做口碑、打品牌。浪坝寨村也产樱桃,保鲜期短,容易磕碰,不太好走网络销售。年“五一”假期,和倩如和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张雪梅策划了一份文案“甜过初恋的樱桃”,在当地干部群众的朋友圈里刷屏。“甜过初恋”的樱桃,也甜进了村民们的心里,鼓足了大家的“钱袋子”。还有核桃、山鸡……村干部莫子龙感受很深,“以前村里几乎没人来。现在成了网红村,周末车辆要排队进村!”
“小和”“采蘑菇的小红帽”“溜索村官”“直播达人”……在众多村民给的称呼里,和倩如最爱大家喊她“小浪花”。既是想当浪坝寨村的“村花”之意,也是想做一朵“浪花”,把高山深谷中的怒江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让山货走出大山,漂洋出海,卖到全世界。
转战社区,赋予直播不一样内涵
和倩如是一个不断做出出人意料选择、始终渴望挑战的人。年4月,她主动请缨,转战当地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大练地街道锦绣社区任安置点第一书记,开展驻点帮扶。
锦绣社区是个傈僳族搬迁安置点。不少村民人搬下来了,心还在山上,时不时回亲戚家借住几天。和倩如不明白,安置点生活舒适、环境整洁,为何留不住人?一位傈僳族老人不会坐电梯回不了家,找她求助,让和倩如意识到了症结所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一些搬迁群众却是难点痛点。尤其是一些老人一辈子没进过城,不识字,连红绿灯都看不懂!”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和倩如和社区党员干部们探索“一户一方案”工作法,社区户人家每家有“几筷几碗”,都做到心中有数。她开办普通话培训班,为儿童建“暖心公益课堂”,建立“志愿者库”……还化身生活引导员,手把手教居民坐电梯、用电器、疏通马桶、跳广场舞。为方便不识字的群众,她在每栋楼的数字旁贴上动物图案。“这栋是兔子楼,看到兔子就找到家了。”
稳得住,还要能致富。和倩如还化身就业创业联络员,逐户制定就业创业规划,精准对接周边城镇就业需求,引导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引进棒球加工车间、蛋糕加工车间等,让妇女、老人在家门口就业。目前,社区正在建设亩蔬菜基地,除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外,每年可以带动部分居民季节性务工。
转战社区,和倩如也给直播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为社区开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