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学习强国”发表中共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署名文章《适应新形势认识新市情推动新发展——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思考》。全文如下:
适应新形势认识新市情推动新发展
——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中共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处于“两个百年”交汇点和“两个大局”之下的特殊背景,决定了“十四五”规划关乎国家发展的走向、关乎社会的长期稳定、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党的执政根基。云南省保山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在于适应新形势,认识新市情,推进新发展。
(聂子涵摄)
一、适应新形势
(一)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阶段,切实找准保山发展新定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今天的保山市即将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工业化蓄积起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动能,社会需求从数量型迈向质量型,边疆性、前沿性带来的开放优势愈加明显……
我们面临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保山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国家以更大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带来的政策性机遇,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开放机遇,东部和南部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点,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立足保山市情新内涵,找准发展新定位,围绕建设“滇西辐射中心”“滇西工业重镇”“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保山新格局。
(二)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积极谋划保山发展新蓝图。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发展质量。新发展理念则是对“依靠什么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作出的明确回答。对于“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全会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立足保山“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市情实际,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在要求、绿色为核心优势、开放为最大机遇、共享为根本目的,运用战略思维、系统观念、科学方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好“十三五”与“十四五”发展衔接;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对接内需的关系,充分运用好边疆开放和内需拉动两个优势;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制定登高望远、务实管用的高质量发展规划。
(三)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格局,研究制定保山发展新举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新需求”。保山既有“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资源优势,又有城市生态化、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的发展优势。面向“十四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认为保山的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建设滇西辐射中心、滇西工业重镇、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现代化新格局。我们将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看到市情的新内涵、新优势、新机遇,从保山的历史进程中探寻发展逻辑,从大局大势中探究发展趋势,抢抓机遇、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以有效举措推动各项工作。
(张四云摄)
二、认识新市情
(一)保山的边疆性有突出的前沿开放优势。地理特征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山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大通道、桥头堡中处于前沿位置。与滇西其他州市对比,保山既有边疆前沿优势,又有跨境贸易基础、双向通道条件、产业发展实力。中央对云南的开放政策,不仅是全省的重大机遇,更是保山的重大机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看保山,今天的保山已经不再是边缘地区和开放末梢,而是开放前沿;今天的边疆,也不再是偏远、封闭、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开放前沿和发展热土。“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开放思维、前沿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滇西辐射中心建设,把保山建设成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支点、支撑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滇西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
(二)保山的民族性有独特的人文环境优势。从保山来看,尽管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仅占总人口的11%,但却是保山厚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汉文化交相辉映,在碰撞交织中形成了中原文化、边地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质文化,积淀为包容的开放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奋斗基因,孕育出了艾思奇、杨善洲等一大批杰出英才。民族性是保山人文精神的珍贵资源,是保山文化内涵的精彩部分,是保山市情的一大优势。我们将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以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进步示范,为面向西南开放打牢稳定基础。
(三)保山的山区性有巨大的振兴潜力优势。保山山多坝少,山地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92%,一度被称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市”。绵延起伏的山区蕴含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已发现矿产资源56种,有水能理论蕴藏量万千瓦;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扬名海内外;茶叶、小粒咖啡、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高黎贡山风光得天独厚;有热气田多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积淀厚重。从乡村振兴的前景看,山区发展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大有前途。近两年来,我们用工业思维、城市思维牵引农业规模化、实施美丽保山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为了改造山区的生存环境,更是挖掘山区经济价值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把山区发展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与“四化”战略统筹起来,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按照“六七八”保山乡村振兴模式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充分整合大型灌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美丽乡村等项目资源,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山区振兴之路。
(四)保山的美丽性有显著的核心竞争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作为‘十四五’及长期的一项重点任务”。保山境内有全国第二大热气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澜沧江、怒江两条国际河流穿境而过,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江河山川之美、历史文化之美、绿色生态之美,共同构成了保山的美丽要素。气候温凉、四季如春,使得保山成为宜居宜业、名副其实的“宝山”。“十四五”时期,保山绿色发展的优势更为明显,生态环境盈余将不断加大。我们将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好自然环境优势,积极探索建立经济价值实现机制,以生态旅游、生物资源加工、大健康产业等为载体,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保山实践之路。
(张四云摄)
三、推动新发展
(一)高质量推进城市生态化,全面建设滇西辐射中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保山将抓住这一重大时代机遇、重大任务,高质量推进城市生态化。全力推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以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现代化大城市为重点,坚持好“十大标准”、处理好“十种关系”、实施好“十个先行试点”,千方百计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能级、拓展城市空间,推动发展空间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发展支撑从农业向工业转型、发展动能从传统向创新转换,全面形成以保山中心城市、腾冲城区“双心引领”,以昌宁、龙陵、施甸“三城支撑”,以隆施昌一体化、腾龙一体化“两线突破”,以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坝区、美丽集镇、美丽村庄“多点联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力推进滇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滇西能源枢纽建设、滇西物流中心建设、滇西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把保山建设成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支点、支撑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滇西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初步建成滇西辐射中心。
(二)高质量推进工业聚集化,全面建设滇西工业重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保山市坚定不移围绕“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的发展目标,形成“园中园”工业发展集聚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引进了一批实力企业落地生产,全市工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实践证明:保山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工业聚集化这条路子是正确的。面向“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工业化这个重点,高质量推进工业聚集化。优化提升“园中园”,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形成产业群,到“十四五”末,累计完成工业投资亿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增加值达亿元以上,培育5户以上百亿元产值企业,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初步建成滇西工业重镇。
(三)高质量推进农业规模化,全面建设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保山的市情决定了乡村振兴的出路在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高质量推进保山农业现代化。坚持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延伸到区域重大产业建设,从特色产业拓展延伸到优势产业,从规模农业引领拓展延伸到品牌农业引领,从单一农业拓展延伸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到“十四五”末,全市农业综合产值达亿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中走在全省前列,初步建成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
(四)高质量推进旅游品牌化,全面建设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生态是保山最好的资源,气候是保山最大的优势,美丽是保山最大的特色。生态美丽、四季如春、温润如玉,已经使保山成为最宜人居的地方,尤其适合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旅游业作为重点,高质量推进保山旅游品牌化。切实发挥保山处于大滇西旅游环线中心枢纽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为发展方向,依托世界高黎贡山、世界地热温泉博物馆、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三大世界级资源,打响“世界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保山”旅游品牌,打造高黎贡山国际生态旅游区、腾冲国际康养度假区、滇西抗战文化体验区三张名片,建设“养身养心、美景美食、宜居宜游”的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主动融入南亚东南亚国家黄金旅游圈,探索建立与周边国家文化旅游合作机制,积极拓展缅甸密支那、曼德勒、仰光等旅游环线。到“十四五”末,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全市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腾冲市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得到巩固提升,隆阳区、龙陵县、昌宁县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一批旅游特色名镇、特色名村,全市A级景区达个以上、5A级景区2个以上、4A级景区15个以上,3A级景区40个以上,初步建成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
编审:李赛航
责任编辑:杨冬燕冉懦珲施媛媛
-
邮箱:bsrbwx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