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腾冲至八莫路上的走夷方人
早期由内地进入腾冲的古驿道有三条:一条是从怒江芒宽上山经蛮云街、灰坡、冷水沟翻越北斋房,经马面关、朝阳地到界头,称北斋公房道;一条是由怒江的双虹桥过江,经唐习山、芒岗、白花岭、大塘子翻越南斋公房抵达腾冲的江苴、曲石,称南斋公房道;一条是从怒江惠人桥过江,经禾木树、象脖子、到达腾冲的大蒿坪、龙江桥、橄榄寨、芹菜塘、县城,称禾木树道,也叫新路(徐霞客明末到腾冲来就是这条道)。
由腾冲进入缅甸、印度的民间出境小道有27条。但主要干道有两条:一条是从腾冲经南甸、干崖、蛮线出境至缅甸的八募(需7天),称腾八路;一条是由腾冲经古永出境至缅北的密支那,称腾密路(需8天)。
腾冲自明中叶以来,工商业逐渐发达,到了清乾、嘉时代,发展达到鼎盛,所以,在这两条古道上,常常是马帮不断,昼夜不停,锣铃叮咚,忙碌往来运送商品。
△高黎贡山深处的古道(艾怀森摄)
说起腾密路,它还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这条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支援中国抗战,把物资尽快运入中国,中、美、英政府决定修辟一条印度至中国的公路,由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策划,修筑中印公路,后为纪念史迪威将军的功绩,又更名史迪威公路。
这条公路由阿萨密铁路上的小站雷多开始,经缅甸的密支那,在此分南北两线:北线由密支那经腾冲至龙陵与滇缅公路衔接,全程.6公里,其中雷多——密支那.6公里;密支那——腾冲公里(现在改路后为公里)。南线由密支那经八募至南坎达畹町与滇缅公路衔接。
腾冲,不仅只是中缅陆路交通及贸易要地,而且还是我国西南的边防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抵御外敌之侵略,历史上在国境沿线,曾设过许多关隘、关卡,留下了许多战争遗迹。
自明洪武十九年()沐英父子开边以来,在腾冲实行大规模的军屯、民屯,到正统十年()设军民指挥使司,腾冲的疆界便远及“三宣”“六慰”“十土司”。
“三宣”为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
“六慰”为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木邦宣慰司(今缅甸腊戍北部的新维);孟养宣慰司(今缅东北克钦邦地)、缅甸宣慰司(今曼德勒南部的阿瓦)、老挝宣慰司(今朗勃拉邦)、八百大甸(又称八百媳妇)宣慰司(今泰国北部青迈)。
“十土司”为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盏达副宣抚司(今盈江县西部地区)、猛卯(今瑞丽)安抚司、户撒长官司、腊撒长官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孟养宣慰司。南甸宣抚司为十司之首。当英国占领缅甸之后,豪夺巧取,死赖硬骗,硬将孟养、孟密、木邦等三司并入缅甸。
为了巩固国防,曾在许多要冲之地设立关隘。据《滇略》载:明万历二十一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命金腾兵备道漆文昌设八关九隘以御敌。
八关为:神户关、万仞关、巨石关、铜壁关、铁壁关、虎踞关、天马关、汉龙关。
九隘:古永隘、滇滩隘、明光隘、大塘隘、霸竹隘、止那隘(在今盏西)、杉木笼隘(在今陇川北部)、石婆婆隘、茨竹坝隘。
△槟榔江边的得胜碉(段应宗摄)
清道光三年(),腾越知州胡啟荣又于边境设七十七卡。仅槟榔江沿岸,尖高山、高良工山一带就设有上七卡(猴桥、屈家坝、三岔河、沈家河、木哑口、羊肠河、美古河);中八卡(蒿子坝、花水、栗子园、熊脚、棕包河、虎跳石、子拉塘、葫芦口),每卡设练母(练长)一人。这些卡子所在地,都建有石碉、石堡等防御工事,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岔河、棕包河、芭蕉岭等处。这些关卡所处地段,都是出入国境的主要路口。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关卡仍然发挥着御敌的重要作用。
来源:腾冲政协
作者:马守昌李继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