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云南怒江6月17日电题:古稀独龙族文面女的“潮”生活
中新社记者韩帅南
年逾古稀的独龙族文面女李文仕通过智能手机与在外地求学的孙子视频通话,听孙子讲述独龙江外的世界,李文仕笑得合不拢嘴,靛青色的文面花纹以鼻梁为中轴向两边散去,像极了一只展翅的蝴蝶。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位于滇藏交界处、中缅边境,生态良好、风景秀丽,但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制约,这里曾长期是中国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乡镇之一。独龙族是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
记者从李文仕口中了解到,“文面”是独龙族的古老习俗,早已消失。文面的起源她并不清楚,但文面时的痛楚却记忆犹新。作为文面师的母亲用荆棘在李文仕面部一针一针刺出图案,再以染料着色,疼痛会持续多天,图案终生不褪。
谈起儿时生活,李文仕的记忆有些模糊,“以前住在山上的木板房里,光着脚在雪地里挖葛根充饥,总是吃不饱,穿不暖”。
李文仕的寥寥数语在独龙族博物馆中得以印证。馆中一张摄于年的照片上,一名独龙族男子披发赤脚,身上简单裹着麻布。馆内展示的刀耕火种、结绳刻木记事、简陋的木楞房等,真实记录着独龙族曾经的生活。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翻越高黎贡山首次进入独龙江,掀开了独龙族跨越发展的篇章。年,一条一米多宽的人马驿道建成,打破了这里的封闭。
李文仕正是通过这条驿道第一次接触外面的世界。年,她步行前往怒江州州府所在地代表独龙族妇女参加会议,“当时整整走了11天”。
年,简易而曲折的独龙江公路通车,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但每年大雪封山的冬季和连绵的雨季,让独龙江仍有大半年时间与世隔绝。独龙江乡的人们都鲜有机会离开独龙江。
年,一条近7公里长的隧道贯通高黎贡山东西两侧,彻底结束独龙江封山的历史。
次年,李文仕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出大山,搭乘飞机来到昆明。“坐汽车几个小时就到了机场,转瞬又到了昆明,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李文仕回忆。
在李文仕的感知中,“最近十多年里,家乡的变化是最大的”。年,李文仕一家搬下山来,住进新建的灰顶黄墙的独龙民居,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随着安居工程、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工程的开展,独龙族快速发展。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过去,一旦大雪封山,独龙江就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蔬菜。”李文仕说,“现在,乡里的农贸市场啥都有,想吃的随时都能买到。”
年,独龙族乡正式步入5G时代,独龙族人抓住时机做电商、开直播。在女儿的帮助下,追赶时尚的李文仕也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扫码支付都不在话下。
“过去没电的时候,天一黑一家人就会早早入睡。”李文仕的女儿李玉花说,“现在母亲喜欢看电视新闻,也跟年轻人一样喜欢在手机上‘刷’短视频,每天要到晚上11点才睡。”
与记者交谈间,李文仕织布不停。随着她手中的木梭上下翻飞,一条如彩虹般的独龙毯逐渐成型。
独龙毯是独龙族重要的服饰标志,昼可为衣,夜可当被。曾经的独龙毯材质和颜色单一,而编织技艺精湛的李文仕正努力让独龙毯赶上潮流。她介绍,“现在我们会用棉、毛线与麻线混织独龙毯,让毯子的条纹美观大方,质地也更加柔软。”
七彩的独龙毯不仅蕴藏着独龙族的历史和文化,还有独龙族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农闲时,李文仕会向村中女性传授独龙毯制作技艺。
“我们独龙族的生活已经赶上了潮流,心态和状态也要‘潮’起来!”李文仕说,希望独龙毯的技艺一直传下去,独龙族的生活一直“潮”下去。(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