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进来的朋友,相信都是跟我一样渴望知识的好青年。
Now,话不多说,56个名族,走起!
(以下民族名称按拼音顺序排列)
阿昌族
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内,另外在贵州省和邻国缅甸也有阿昌族的分布。
过手米线,是阿昌族特有的小吃。吃时因需先取一团米线置于手心,然后将拌料放在米线上食用,由此而得名过手米线。这种手抓米线进食的方式,在云南众多民族吃米线中尚属鲜见。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世世代代生活在犹如人间仙境的苍山洱海之间。
白族人特别好客,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慢慢在白族茶道文化中体会“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
保安族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临黄河。
保安族特别注重礼节,讲求礼貌。客人到家,用最好的茶饭招待。先是倒茶,接着端上干鲜果品、手抓羊肉、鸡肉等食品,并再三揖让,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感到高兴。
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
茶在布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把茶视为圣物珍品,布朗人在采摘春茶前,都要祭献“茶树王”,对它顶礼膜拜。布朗族善于制茶,妇女个个都是制茶能手。除了饮用外,还保留以茶入药、以茶入食的古老食俗。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有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大约于多年前从中国移民。
布依族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朝鲜族
这个不用多介绍了吧。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美丽的小城——珲春,位于吉林省最东端,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珲春,你可以体会一城看三国的美妙感觉,它是中俄朝三国交界的边境窗口城市,与俄罗斯、朝鲜山水相连,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我的朝鲜族好友曾一顿给我安利,街道多干净啦,空气多清新啦,好吃的特别多,比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信奉萨满教。
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有猎鹰、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
傣族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好想去泼水玩啊!
德昂族
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
德昂族不可一日无茶,而且喜好浓茶。由于茶的浓度很高,一般人喝了可能会兴奋地说不着觉,德昂族却习以为常,劳累之后喝一罐浓茶,会觉得神清气爽,精神百倍。
东乡族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十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
东乡族主要以小麦、豆子、青稞等面食和洋芋为主食,以牛、羊、鸡、鸭、鱼等为副食,但肉食需经阿訇或品行端正的长辈宰杀,放血后才能吃。忌吃猪、狗、马、驴、骡和凶猛禽兽的肉。不能反手倒水,吃饼子、馒头都要掰开或掰碎后吃,不能吃整的。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等地。侗族信仰多神。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树神、石神、火神、雷神均是崇拜的主要对象。
侗族妇女的服饰非常吸睛,其中光头饰就多达50多种,以银饰为主,有银花冠,银簪、银梳、银发链、银耳环、银耳坠、银耳线等。
独龙族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
独龙族少女旧时有纹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俄罗斯族
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散居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
俄罗斯族主食是小麦面包,多为烘烤时中间裂开的长形大面包,称为“列巴”,进食时将其切成片状,上涂果酱或奶油。俄罗斯族男子喜欢喝伏特加(白酒)和自制的啤瓦(啤酒),还有自制的各种类似啤酒的“格瓦斯”饮料。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一年四季他们都游猎在茫茫的林海中。
猎马和猎狗是鄂伦春族猎民不可缺少的帮手,被称为“猎人的伙伴”。鄂伦春人的猎马和猎狗都很通人性,出于这个特殊的原因,鄂伦春人一般不杀马和狗,也不吃马肉和狗肉。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将它们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
高山族
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是富有艺术天才的民族。歌舞、音乐、雕刻等民族艺术驰名于世。
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台湾地区的歌手、演员都属于高山族中的某个族群,或者具有较大比重的高山族某族群的血统。比如张惠妹、动力火车、张震岳、萧敬腾、罗志祥、周渝民、徐若瑄等。
仡佬(gēlǎo)族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
仡佬族的特色节日是十月初一的“牛王节”,每到这一天,除了杀鸡备酒敬供牛王外,还要让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挂在牛的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如果附近没有水塘、水井,水田,那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门口,让牛“照镜子”,之后取下糍粑喂牛,给牛“做寿”。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哈尼族的饮食很有特色,著名的长街宴在农历十月的哈尼新年期间举行,历时3天,全寨农户分为三拨轮番做东,每家办一桌精美的酒菜,连桌椅一起抬出到街心,摆成百多米长的街心盛宴,全寨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龙仪式。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秋窝子。冬季,住在土块或干打垒的房子里,林区则在木房里过冬,其它季节住毡房。如今,哈萨克族牧民逐步转向定居与驱赶放牧相结合的居住方式。
哈萨克族婚俗中特别强调终身婚姻,因此过去哈萨克族离婚的几乎没有,现在也很少见。
汉族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约为13亿。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
由于冬季被冰雪覆盖,赫哲人过去用狗拉雪橇、滑雪板、马爬犁等作为主要的出行工具。
回族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大分散、小集中,全国都有分布。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基诺族
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饮食上喜酸、辣、咸口味,尤其喜酸。酸笋是主要的家常菜。把格里罗果捣烂后加辣椒、盐成为每餐必备的调料。酸笋煮狗肉、苦刺果煮牛肉、火烧飞蚂蚁、烤蜘蛛、竹鼠煮稀饭等都是基诺族最具特色的风味佳肴。
京族
京族主体在东南亚,中国境内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三岛素有“京族三岛”之称。
京族沿海而居,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生活。在海滩、村寨给人第一印象是成堆成挂的各式渔具。拉网、刺网(定刺、流刺、旋刺)、塞网,还有专门针对特定捕捞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与独特的渔业风情。
景颇族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
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喝酒十分注重礼节。主人递上酒筒,客人要用双手托住酒筒的底部,不能只用一只手抓住酒筒的上部。饮酒时,不能抬着酒筒喝,只能用酒筒盖盛酒喝。出门时筒帕里常常背着一个竹制的小酒筒,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屯也有数百人聚居,是18世纪从新疆迁去的。
柯尔克孜族的服饰很有特点,一般戴下沿镶有一道黑布或黑平绒的小帽,冬季则戴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皮帽。
拉祜(lāhù)族
拉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中国境内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
黄莺出谷,金凤迷巢,拉祜族是一个极富音乐天赋的民族。曲调丰富,乐器种类众多,以竹子和葫芦为主要制作材料。
黎族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
黎族民间乐器有鼻箫、口弓、水箫、洞箫等。鼻箫用鼻孔吹奏,柔和低沉,宜于抒情。
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吃,吃后口唇染红。
傈僳(lìsù)族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
民歌是傈僳族人民喜爱的艺术活动。用傈僳族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民歌几乎成了傈僳族人民的“第二语言”,无论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或是婚丧嫁娶时,傈僳族都要唱歌,甚至连告状打官司、调解纠纷,也常采用唱调子的方式解决。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
因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珞巴族衣着上表现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佩戴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不仅用它来抵御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而且用它砍竹木,架藤网桥,起房造屋甚至剪头发、裁剪兽皮。
满族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居第二位。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
毛南族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贵州等地。
“分龙节”是广西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在农历五月间进行。毛南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气象经验和宗教观念,认为每年夏至后第一个辰日后,由于天上的“龙”布雨不均匀,容易出现旱灾。所以要保证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平安,就要祭神拜祖。分龙节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
门巴族
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和墨脱地区,错那县的勒布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门巴族和藏族长期互通婚姻,在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门巴族的主食主要有荞麦饼、玉米饭、大米饭和鸡爪谷糊。玉米饭是墨脱门巴族的主食。鸡爪谷,谷穗形似鸡爪,故得名,产于墨脱和珞瑜地区。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
仫佬(mùlǎo)族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也有分布。
仫佬族有很多特色节日。走坡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在广西罗城等地,仫佬族青年男女要在节日前后的集日聚集“走坡”。他们在特定的山坡行走,互唱情歌寻偶。如果双方有意,便会约定下次走坡的时间,而且还会互赠礼物,男赠月饼女赠布鞋,有所谓“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的习俗。
纳西族
纳西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四川、西藏也有少数分布。
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大多保持着母系家庭的特征:始祖母都是一个,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
怒族
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等地。
溜索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设施。怒江大峡谷及其两岸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层,危岩耸立,悬崖陡峭。谷中水流湍急,汹涌澎湃。自古以来,这里的交通就十分不便,整个怒江只有几处水势稍缓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摆渡,除此而外,其它地方既无法架桥,又不能涉渡。两岸的怒族人民只有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渡江工具往来飞渡,保持着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
普米族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和川西南地区。
猪膘肉是普米人及摩梭人加工整猪的一种特殊方式,即将猪宰杀后,去骨及内脏,用盐和花椒作成腌肉,然后把猪皮缝起来,即成猪膘。因形似琵琶,故又名“琵琶肉”。食用时要一圈圈地切下来。猪膘的多少,往往能反映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一般的家庭每年都制作一、二十个猪膘。可放置数年,富裕人家有的储存到二、三十个猪膘。
羌族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内。
羌族饮食丰富。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麦、青稞,辅以荞麦、油麦和各种豆类,蔬菜品种多样。咂酒,是羌族地区流行的一种特殊的饮酒方式。
撒拉族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甘肃等地。
奶茶和麦茶是撒拉族男女老幼最喜爱的饮料。家家都备有火壶和盖碗等茶具。到撒拉族家中做客,首先须向主人问好,然后才能落座;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馒头和面饼时,要把馒头掰碎送进嘴里,切忌狼吞虎咽。与主人分别时,要表示谢意。
畲(shē)族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东等地。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
水族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此外,在广西、云南、江西都有水族村落分布。
鱼是水族的图腾,水塘养鱼、稻田养鱼是水族地区的重要技能与特色。人们运用田鱼产卵和用稻草团分卵繁殖的技能,掌握洪水及野兽对渔业危害的方法,使鱼稻获得双丰收。所以,饭稻羹鱼成为水族的传统习俗。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主体在中亚,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和地区,中国境内的塔吉克族只要聚居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马、牦牛、骆驼、驴等驮畜是塔吉克人的重要交通工具。牦牛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它在高原的交通运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牧民放牧或长途跋涉,一般都骑马,马具基本上是自制的,塔吉克人的很多竞技活动都与马有关,如叼羊、赛马、骑马射击和狩猎等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塔塔尔族在国内共有人,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少的民族。
塔塔尔族妇女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古拜底埃”是将大米洗净后晾干,上覆奶油、杏干、葡萄干,再放在火炉中烤制而成的一种饼,其味香甜可口;“伊特白里西”做法与“古拜底埃”相同,所不是的是材料是以南瓜为主,再加入米和肉。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过赶年”。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土族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甘肃等地。
土族喜欢饮酒,酒在土族的饮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形成特有的酒文化。历史上,土族人家几乎都能酿造“酩酼”,即一种低度青稞酒。酿酒已经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
佤族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的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地区。
新火节是佤族的年节,充满了“辞旧迎新”的色彩。每年农历十二月或次年一月,村寨各家各户在长者的指挥下熄灭火塘的火,举行“送旧火”仪式,然后到神山用“钻木取火”的方式取新火种,并带到长者家中燃成大火,各家各户再将新火取回使用。在佤族看来,新火节是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是吉祥、温饱、健康的开始。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
浩瀚的沙漠、剧烈的风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的生态环境,使维吾尔族非常注重对环境的改造和美化,因而庭院式的住宅往往开辟有果园花圃、白杨、葡萄棚。
维吾尔族重视房屋的装饰,呈现出多样化的装饰手段。不过,每个家庭墙壁上都挂有壁毯,土坑上都铺有地毯,这是其共同的特点。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中国境内的乌孜别克族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许多县市。
馕是乌孜别克族的主食,用面粉略加盐水稍稍发酵后烤制而成。或在面内加入牛奶、清油、羊油或酥油,称作油馕。还有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佐料拌馅烤制的肉馕。此外,还有窝窝馕、片馕等。
窝窝馕
肉馕
锡伯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两地。
农历的正月十六,是锡伯族的抹黑节。相传,过去有一个年轻的媳妇,把烙糊了的发面饼喂了狗,而得罪了巡天神。因此,巡天神要惩罚一下不珍惜粮食的人。第二年,巡天神施法,使锡伯族种的庄稼到了秋天收的全是黑籽。最后,全村人一起向巡天神请罪,并发誓宁愿将自己的脸抹忧黑,也不叫庄稼结黑籽。巡天神被人们的诚心所感动,收回了法术。
所以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的正月十六,上街去相互往脸上抹黑,在这一天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相互往脸上抹黑,来代替庄稼受惩罚。
瑶族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
瑶族世居深山密林,气候多变,瘴气弥漫,又常与猛兽、毒虫及各种瘟疫疾病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医治伤筋断骨、虫螯伤害和防治各种疾病的经验与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瑶医瑶药。
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
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裕固族
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茶、糌粑、和奶皮子、曲拉(一种块粒状奶制品)等乳制品为主。每日通常是三茶一饭,即早晨、中午、下午各喝一次酥油奶茶,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羊肉面片或米饭,有时也吃烤馍馍和烧壳子等。
藏族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甘肃等地区。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与糌粑、奶渣拌匀并捏成小团而食。
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约万人口,主要聚居在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传说唐代有个著名的女歌手刘三姐,创造了声调悠扬、寓意深远的歌谣,歌颂人们从事劳动和爱情的幸福,揭露上层统治者的贪婪与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壮族人民的传颂,被称为“歌仙”。
好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大家都记住了吗?看到这的朋友真不容易,给自己点个赞吧,恭喜你,又get了一项新技能。
本文整理理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感谢阅读
欢迎在各大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