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在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以国之名,遥祭历史,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死难同胞的无尽缅怀,更是对和平的坚定信仰。国殇须臾不容忘却,家园安宁必须守护。
腾冲
文:赵永生
云南属高原气候,10月下旬气候宜人,我们从杭州出发,经昆明至大理,游览了大理古城,领略了苍山洱海的无边风月。之后,前往西南边陲的腾冲。
大理至腾冲公里,沿杭瑞高速转保腾高速,车过怒江便是滇西,经过保山后又开了1个半小时,终于抵达腾冲。
腾冲,与缅甸克钦邦毗邻,距其首府密支那公里。这座边境小城,因拥有万年的火山地热和千年的茶马古道,以及年历史的翡翠古城而闻名遐迩,更因70多年前中国远征军将士浴血抗战的悲壮历史而载入史册。
感受了热海的温泉,观看了“梦幻腾冲”演出,欣赏了翡翠、黄龙玉的宝石文化,走过了火山喷发形成的“浮毯型”沼泽湿地,我们来到了4A级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殇墓园,祭奠中国远征军英烈,回望滇缅抗战历史。国殇墓园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本实施南进政策,40万日军入侵东南亚各国,战略企图险恶。
年3月,为保卫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防止日军从西南大后方入侵中国,十万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这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 次大规模的出国作战。但最终因英军未履行战略协定,中国远征军损失过半,入缅作战失败,国门洞开。日军占领缅甸全境,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占畹町,陷龙陵,边陲重镇腾冲失守,怒江以西大片国土沦陷。
年5月11日,为扭转抗战危局,集结于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协同盟军,在滇西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展开全面反攻。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血战松山,三攻龙陵;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围攻腾冲城,经过天的浴血奋战,全歼腾冲日军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名。腾冲成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收复的 座县城。日军谬用华夏文辞,称腾冲战役为“玉碎战”。
滇西战役,经时8个月,于年1月20日完全收复失土,共击毙、俘虏日军2万1千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6万4千余人,美军官兵阵亡19人。
为了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收复腾冲牺牲将士,铭记他们的抗战功勋,告慰忠魂,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提出“理应丰碑伟塚,以祭英灵,壮形绘声,传之史志”。在他倡导下,年冬在腾冲修建国殇墓园。
参战的中国远征军士兵, 的26岁,最小的13岁,平均年龄不到18岁。李根源先生取屈原《楚辞》中《九歌·国殇》的篇名为墓园命名,意指为国作战捐躯的都是年轻战士。“殇”特指未成年而亡或战死者,墓园取名“国殇”恰如其分。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周年,国殇墓园落成。当天蒋介石签署颁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明确规定:“国殇墓园除每年按时举行祀典及随时开放任人瞻仰外,不得擅自驻兵及移作别用,以示爱护尊崇之意,倘有干犯例禁者,定即严惩不贷。特此布告,军民人等,一体凛遵,毋违切切”。布告立规,对国殇墓园起到了保护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一些牺牲在缅境的中国远征军烈士和腾冲籍抗战英烈回迁国殇墓园。全园占地由最初的56.8亩扩建至现在的80亩,体现了国家对民族英雄的高度重视和缅怀。
国殇墓园是按照中国传统祠祀建筑的布局格式修建的,园内建筑物均坐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沿甬道依次递进逐层升高。主体建筑由大门、忠烈祠、小团坡墓群、纪念塔、盟军碑、中国远征军纪念广场、碑廊、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倭塚等组成。园内绿化面积平方米,遍植苍松翠柏,绿草青青,环境幽静,庄严肃穆。园区内有许多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和地方爱国人士的题额、楹联、挽诗、悼词及重要碑记。
墓园大门为标准的陵园牌楼式建筑,高6.1米,宽13.2米,土木砖石结构,飞檐翘角,端庄正气,门头石刻为李根源先生题书“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
进入大门,右侧墙角有一坟冢,李根源先生题之为“倭冢”。埋葬的是侵腾日军 指挥官藏重康美大佐,和他的继任者太田正人大尉及桑弘大尉。侵略者将永远在此接受历史的唾弃。
大门至忠烈祠之间是绿地花园,在高山榕和松杉树下有10组铜像雕塑,表现滇西抗战突出人物李根源、张问德、陈纳德、史迪威以及令人难忘的故事。
“雷打树下的忠魂”:腾冲籍抗日名将寸性奇将军的父亲寸大进,3个儿子均为国捐躯,他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悔没有多生几个儿子为国效力,遂在一棵被雷击断的古树下,眼望腾冲城头日旗,绝食而亡,死不瞑目;
“饿死不吃军粮”:滇西反攻时,腾冲的老弱妇幼涉水渡江翻山越岭,为16万远征军苦运军粮,仅月余时间,近民伕死在了运粮路上,其中有位妇女饿死在运粮途中,而压在身下的袋中军粮却颗粒未少;
“饿死不吃军粮”铜像
“滇女情深”:记述的是一位傈僳族妇女勇救美军重伤飞行员,在滇西抗战中,腾冲人民冒生命危险救护了7名美军飞行员;
“筑路、砸石子”:为修滇缅公路和飞虎队机场,在20万民工中,有多人死于坠崖和疫障;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娃娃兵“小战士”,铜像真实原型叫李占宏,虽然年仅13岁,但已是服役两年的老兵了,他稚嫩的脸上没有畏惧,微笑中充满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娃娃兵“小战士”铜像
走过铜雕群,就是国殇墓园的主体建筑忠烈祠。忠烈祠建于小团坡脚的方形平台之上,为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顶回廊式土木结构,通高8.3米,面宽25.1米,进深14.15米,面阔五间,是祭奠英灵的殿堂。正檐下悬挂“忠烈祠”匾额为于右任先生书题;门额上“河岳英灵”匾额为蒋介石题写,两侧为何应钦书写的楹联“气壮山河成仁取义光昭日月生荣死哀”;忠烈祠正面台基上的“碧血千秋”石匾,是在国殇墓园落成的公祭会上由蒋介石电题,李根源先生代书。
进入忠烈祠,祠堂正中墙面上镶嵌着孙中山先生遗像,像上悬挂“天下为公”横额,像下镶嵌“总理遗嘱”全文,两旁分列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祠堂两面墙壁上镶嵌有96方收复腾冲阵亡将士的题名碑石,以及12方墓园落成时社会各界人士题写的石刻。祠内庄严肃穆。
忠烈祠
忠烈祠门前立碑中,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有两块碑。一块碑是《告滇西父老书》,年5月,滇西沦陷。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以63岁抱病之躯,亲临保山前线,并发表《告滇西父老书》,号召全民族起来抗战。文章疾呼:“保省即是保国”“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愿追随诸父老之后,同心努力以赴之!”表明其誓与滇西共存亡的决心。另一块碑是《答田岛书》,腾冲沦陷后,花甲之年的张问徳先生临危受命出任腾冲抗日临时政府县长,组织抗战。年8月31日,日军田岛部长致函张问德县长,企图召降。9月12日,张问德县长写下《答田岛书》,他在复函中义正词严地痛斥日军在腾冲犯下的罪行,并在结尾处以自信的口吻预示敌人最终的失败下场,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国人振奋,反响强烈。张问德县长被誉为“全国沦陷区骨头最硬的县长”。
忠烈祠后面的山坡,当地人称“小团坡”,高30多米,是墓园的 处,整座山坡为墓地,远征军将士的忠魂就长眠于此。
中国远征军纪念塔矗立在小团坡顶部中心位置,被石板铺筑的圆形平台环绕,纪念塔通高10米,塔基正面(南面)刻有李根源题书的“民族英雄”,其余三面镌刻着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会战概要;塔身东、西、北三面均镌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为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
山坡下,墓地正面起始位置,一块刚劲的石碑上辑刻于右任题书的“天地正气”,其中“地”与“正”各缺一竖。民间解读:因为山河破碎所以“地”不能全,汪伪助纣为孽所以“正”有缺憾,至今尚未补笔,是因为 作妖宝岛未归。
在焦土抗战的国难时期,腾冲人民只能将牺牲将士的遗体集体火化,以“一碑一罐一把骨灰”的特殊形式合葬入土。小团坡上布满了上圆下方的小块墓碑,共计72行块,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远征军将士的军衔和姓名,全部按原作战部队序列,依据军衔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成片的墓碑仿佛列队集合整装待发的士兵,令人感心哀泣。以坡顶中国远征军纪念塔为中心,所有墓碑向四面八方呈放射壮排列,寓意长眠于此的英烈们来自五湖四海。
小团坡下,面朝正门方向,还树立了四处纪念碑。腾冲籍抗日名将寸性奇将军是抗战阵亡的高级将领之一,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年寸将军遗骨从山西省垣曲县迁葬于国殇墓园,在其墓前树立了“中将碑”;腾冲战役牺牲的将校级军官有20位,墓园为此树立了“将校碑”,碑上镌刻牺牲军官姓名;年,为纪念在滇西抗战中牺牲的两名腾冲籍(旅缅华侨)英雄谍报员,树立了“英烈碑”;年建园时,为美军牺牲官兵树立了“盟军纪念碑”,因统计不全,原碑上只记录了14名牺牲美军官兵,年最终确认有19名美军官兵阵亡,年在不破坏原碑的基础上,择地重新树立盟军纪念碑,为此,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代表美国人民寄来感谢信。年,国殇墓园将此信件以石刻的形式展示在盟军纪念碑正前方,见证中美友谊。因时间有限,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广场、纪念馆、碑廊、国殇墓园浮雕墙等,只能拍照留念,匆匆而过。离开墓园时,夕阳西下,天空中流云舒卷,群鸽飞翔……
国殇墓园让我们永远铭记了中国远征军的抗战历史,永远铭记了那些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永远铭记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的重大牺牲和贡献。英雄不朽,浩气长存。
(史料源自国殇墓园)
(图片由作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