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星星之火能燎原,是无数革命烈士不惜奉献生命奋斗得来的结果。十四年抗战,中华大地涌现出不少英雄儿女,张问德就是其中一人,一位闲赋在家的名仕,在家乡饱受战火侵扰之时,临危受命,以62岁的高龄担任了抗日县长一职。
张问德出生于年,云南腾冲人。此时正值清末动荡时期,不同于常人,张问德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孟子》、《中庸》这些书籍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熟的都能背下来,从中学了不少知识。
多年来读书的习惯也将张问德培养成一个不畏艰险、正直坚强的人。光绪末年,张问德中了秀才,却因为大环境因素,科举考试被按下了暂停键,无奈之下张问德自己操办起了私塾,开启了教书生涯,培育出不少优异的得意门生。
民国初期,张问德先后担任了腾冲府司法科长、干崖行政委员等职务。在职期间,张问德刚正不阿,不畏权豪,秉公处理了不少强权,实在是难得的好官。据张问德之子张星轺回忆道:“父亲酷爱读书,不喜做客,热以文场,冷以官场,不钻营趋附。”
后来,张问德被选为腾冲县议会议长,权力变大,为人民做主的责任也变得异常沉重,当时有个利益熏心的官商在市场上横行霸道,故意提高盐价,让本来就活得很艰辛的百姓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
在得知此事后,张问德不顾强权威胁,也不理会高额贿赂,一心站在百姓这边,不仅制止了官商勾结的不法行为,还将当官的拉下了高位。事后,张问德得到了百姓一致好评,在民众心中的形象越发高大伟岸。
张问德最出名的就是他当抗日县长的事迹。年,曾任昌宁县长的张问德因病辞官回家休养。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失利,被迫退回国内残喘,骄横的日军一路尾随到腾冲,当时腾冲的最高长官是著名抗日名将、云南王龙云的儿子龙绳武。
都说虎父无犬子,偏偏龙云就生了个犬子。龙绳武在得知日寇逼近腾冲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怎么去组织抗日,而是带着家眷搬运财产向昆明逃亡。有了龙绳武的带头,时任腾冲县县长的邱天培也在次日带着一众警察逃离了腾冲。
当官的都逃了,腾冲县一下子群龙无首,兵丁四散,城里只剩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于是就出现了电影里常有的一幕:两百余名日军没开一枪就占领了中国这座屹立在边境五百余年的“极边第一城”。
此时的张问德正赋闲在家,见此情况挺身而出,在百姓的拥戴下临时担任了腾冲县县长一职,这一年张问德62岁,当着一百余位民众的面前宣誓就任。与此同时,云南省主席龙云为了稳定军心,授予了张问德少将军衔,加强当地军政。
年是张问德最艰苦的一年,当地日军最高长官行政首领田岛发现,张问德在城外抗日影响实在太大,所以有了收买张问德的心思,便费尽心机写了一篇劝降信,以威胁腾冲县民众生活来邀请张问德前来商谈。
张问德收到信后哈哈大笑,并于三天后回了一封信,斥责日军在入侵腾冲后犯下的种种罪行,信中内容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以下为信中部分内容:
“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
这封信被各大报纸登报,最后还被选入了国史馆收藏。
腾冲县沦陷期间,张问德率领民众发起了四次反扫荡斗争,组织民众抢运城里的棉纱布匹、粮食等作战必需物资,拄着一根拐杖,六次渡过怒江,八次翻越高黎贡山,将抗日政府牢牢地抓在敌后,他还将自己创作的《西江月》写在国旗上来激励大家抗日,用读书人的力量拯救国家安危。
张问德的抗日情绪一直很高涨,曾有一次蒋介石手下的一名官员来视察,在会议上大放厥词,不停地夸赞老蒋如何以身作则、如何生活节俭,但是话还没说完就被张问德一句话给堵得差点当场去世,张问德冷笑道:
“委员长嘛,就不要那么省了,如果确确实实是缺少物资,只要他是真心抗日,我愿意把我的心肝掏出来给他吃,嫌弃老也没关系,我还有子女,条件只要他真心抗日就行!”
年,中国远征军发起了反攻,腾冲县日军在败退之际,将城中仓库里所有的粮食都烧毁了,以至于我军十多万士兵吃饭得不到解决。于是张问德又开始动员群众的力量,上万人翻过高黎贡山,跨过怒江,来到保山运粮供应部队,那一幕万人运粮的情景真的感人肺腑。
全国解放之后,张问德担任了云南德宏州政协委员、常委。他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平年代对待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一生酷爱读书,在大众的眼里他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张问德无党无派,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国家和人民至上的心,他说他只是一个读书人,但是他又并非是一般的读书人,他彰显了中华民族读书人的浩然正气。
张问德年因病去世,去世之后留下的东西少之又少,一本详细记录了腾冲抗战全部历史的《偏安腾北抗战集》;还有两本诗文《秋生草堂诗文录》和《讱庵格言》,这些都成为后人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答田岛书》、《偏安腾北抗战集》、《我的父亲:“抗日县长”张问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