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座桥看一处风景,一座座桥就如人间彩虹,链接着最美丽的山水。从浮躁的城市到寂寞的乡村,故乡的桥是横跨在心灵的空间,脚步,永远写着对桥的思念……
一座桥一段情,一个在桥左,一个在桥右,从桥上缓缓拾阶而上,恰似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刹那间的相见,便注定一生的牵绊。
一座桥,贯穿的是街道;一座桥,联通的是人心。一碗过桥米线的传说,寄托的是妻子对丈夫浓浓的关怀。一首《断章》,留下的是让人无尽回味的怅惘。一座桥,讲了太多的故事给我们听。
保山的桥像彩虹一般跨越在大大小小的山岭间,在桥的那一端,是家乡、是希望、是父母的期盼……
1
惠通桥(保山·施甸)
奔腾在高黎贡山和怒山之间的怒江,在保山境内的流程达千米。在65年前的那场捍卫民族生死存亡的滇西抗日战争中,怒江显示了它无畏的胆识和勇猛,用它掀起的愤怒和热血阻挡了日寇的侵略。
那一座座昂首屹立在怒江之上的大桥就是为它竖立的丰碑,而惠通桥则注定要成为怒江的主角。
惠通桥是怒江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桥梁,位于施甸县与龙陵县分界的怒江上,这里过去是保山通往德宏乃至境外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滇缅公路的一个重要桥梁之一。
年日军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年9月26日开始,日军便开始了大规模轰炸滇缅路重要桥梁,对惠通桥的轰炸成为日机的重点目标。
5月5日早晨8时,一批日军化装成难民欲通过惠通桥混过怒江,被我军民发现。在这千钧一发的历史时刻,守桥工兵总指挥马崇六指挥守桥宪兵立即炸毁惠通桥,把日军隔断在了怒江西岸。
这是一个被历史永远定格的瞬间。惠通桥被炸得粉碎,钢片飞舞,惊心动魄。
惠通桥悲壮的牺牲改变了整个滇西抗日战争的格局,怒江以东的疆土得以保全。
一直到年8月中国远征军大反攻来临,惠通桥再一次起死回生,用它英雄的脊梁护送远征军渡过怒江,直到把日寇全部赶出中国。
2
双虹桥(保山)
除惠通桥外,有史料记载的怒江之桥,还有双虹桥、惠人桥、继成桥、红旗桥、东风桥、曼海桥、打黑大桥、怒江特大桥。
怒江最古老的铁链吊桥是双虹桥,它的建成,结束了怒江上没有桥梁的历史。
随着技术的发展,桥梁种类不断增多,怒江上呈现出多种结构和造型的桥梁并存的奇观。
3
霁虹桥(保山)
霁虹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与保山市隆阳区交界处的澜沧江上飞架在悬崖绝壁之上的一座铁索桥。
年10月12日,在其上米处燕子岩因暴雨滑坡,载断江流达15分钟,洪流高出桥面达7米,将霁虹桥15根铁链冲断,桥亭冲毁。
年7月至年6月,保山市洞经协会募集资金12万元,在原桥上20米处重新架设成长米、宽2米的钢索木面板桥,取名“尚德桥”。
根据年实测,桥总长.4米,净跨径为57.3米,桥宽3.7米。全桥共有18根铁索,底索16根,承重部分是4根1组共3组,扶拦索每边一根。底索上覆盖纵横木板。铁索锚固在两岸桥台的尾部,桥台长约23米。铁链扣环直径2.5~2.8厘米,长30~40厘米,宽8~12厘米;扶拦索由长8~9厘米,宽7厘米左右的短扣环组成。
年前的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的位置是西汉年间的兰津古渡,东汉曾流传“渡傅南,越兰津”的歌谣。
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两世纪,从四川西昌起,经云南姚安、下关、保山,进入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就已形成,霁虹桥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
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桥;元贞年(年)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
4
继成桥(保山)
老东风桥,原名继成桥,是年为配合中印公路的修筑而修建的。
那时,这座桥是人车分过的,而且要有公安局开具的边境通行证才能通行,因为怒江作为一个天然屏障,江的那边就算是边境了。
后来,在老桥下游米又修建了一个新桥,沿用东风桥名。
新桥通车的同时老桥停止使用,成为了历史景观。现在,这座老桥只剩下钢架,与旁边在用的东风桥并排在江上,见证着潞江坝的变迁。
5
惠人桥·遗址(保山)
如今,怒江之上的三座古桥中,惠通桥虽已赋闲不用,但铁骨犹悬惊涛骇浪之上;惠人桥已废,但兀立江中的桥墩和东岸崖壁上“惠人桥”三个大字犹其赫然醒目;双虹桥则历尽数百年风雨沧桑,继续履行着桥的义务。
从惠人桥过江,沿马帮路走禾木树翻山至腾冲、龙陵,然后再到南亚各国,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桥梁之一。
民国31年(年),为阻止日本兵过江,国军驻桥头部队将惠人桥炸毁。
年5月远征军第71军新39师从这里渡江,歼灭日军守军余人,打开远征军翻越高黎贡山第一道大门。
惠人桥始建于清道光十年(年),落成于道光十九年(年)。据《永昌府志》记载:“桥墩系就江心大石复以巨石垒之,周围广四十余丈,围以墙。两岸以铁索贯于中。墩高52丈悬空飞渡。南北两岸各建以亭,中铺以木板,左右翼以栏杆”。其后一百多年中,先后毁修6次。光绪十一年(年)九月重修惠人桥时,在跨径大的一侧增铁索20股,承重索18股;跨径小的一侧增索16股,承重索14股。承重索数量是云南古桥史上铁索数量最多的。
6
东风桥(保山)
老的东风桥(继成桥)还在,已经停用了,从新东风桥上可以看到它。
它静静地横跨在怒江上,在暮色中向我们展示历史沧桑的风姿。
老东风桥
7
曼海大桥(保山·潞江坝)
怒江(曼海)大桥位于国道线主干线改建的保山市大官市至龙陵县龙山卡路段三达地,于年12月25日验收通车。
该桥根据柔梁理论设计了较薄的桥面系,节省了大量的工程数量。其主梁的悬浇,采用托架代替挂篮的施工方法,不仅节约了钢材和木料,而且在桥面上无大型构件影响施工,从托架设计到施工在全国尚属首次。
特别是大桥挺拔高耸的主塔,通过38对斜拉索将桥面吊住,使整体结构由排列有序的线条组成一个透明而明快的几何图形,如一把高扬的弦琴,在怒江形成了一幅壮美的人造景观。
该桥全长米,主孔跨径为加米,独塔双索面斜拉桥,引桥为4—30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桥,桥梁全宽12.4米,桥面净宽7+2×1米人行道,设计荷载汽车—20级,挂—级,立塔墩基础深31米,承台顶面至塔顶设计高为90.8米,是当时云南省跨度最大、塔身最高的一座独塔斜拉桥。
8
红旗桥(保山·施甸)
红旗桥位于昆畹公路(从年起滇缅公路改称为“昆畹公路”)上,在施甸县等子乡与龙陵县腊勐乡交界处,距惠通桥下游米处。
红旗桥于年6月建成,全桥总长米,主跨米,桥面净宽8.5米,两端各有1孔27米的引桥,拱上构造物为空腹式,载重负荷为汽—18、拖—80(设计荷载为汽—13,拖—60),桥面宽敞,除两侧人行道外,桥中可以同时并驶两辆卡车。
红旗桥跨越怒江,主孔为净跨m钢筋混凝土箱形等截面悬线拱,两岸各为1孔27m石拱,重力式桥台。矢跨比1/8,拱圈高1.9m,立拱上设每侧5孔6.5m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板拱。该桥肋拱分5段预制,单肋合拢后侧拉就位,每肋拱脚处均设轴承钢铰,待6肋安装完毕形成拱圈后用35号混凝土封闭。
9
太子寺桥(保山·施甸)
太子寺桥位于保山市施甸县施甸河上,四孔石拱桥,该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10
老邓桥(保山·施甸)
明朝万历年间,弑其妻兄而踞陇川宣抚司之地的汉人岳凤伙同木邦宣抚司土领罕拔等勾结缅酋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边境战乱,进而“破姚关、焚施甸、攻顺宁、寇猛淋”,气焰十分嚣张。
至万历十一年(年),“腾(越)永(昌)告急,全滇震动”。邓子龙奉诏调任永昌参将,先后于施甸县姚关大破象阵、湾甸生擒敌酋、耿马捣毁敌巢,三战三捷,创造了一连串以少胜多的边关战史奇迹,并一举扭转了西线“三宣六慰”相继失陷的不利战局。邓子龙镇守姚关六年,最终战死在抗倭前线。
明万历十二年(年)邓子龙率军北行过施甸、仁和桥,西去龙陵县勐洪(今镇安),援助西线平叛。当时,大军经过的施甸河只有木桥。
为方便大队人马过河,邓子龙命人将狭窄的木桥改建为石拱桥,后人为纪念邓将军德行,将此桥称为老邓桥。
“血战桥”在施甸县姚关乡大岭岗断山。明万历十一年(年)邓子龙率军在此与入侵的缅军激战,破缅酋于此。战斗十分惨烈,血流成河。为纪念阵亡将士,人们将山涧河上的木桥改称血战桥。
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血战桥万历间参将邓子龙建,因破缅酋于此故名。年,施甸县在修筑公路时将木桥拆除,改建为石拱桥,但血战桥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下来。
修桥铺路,缩短了时空距离,也就相对延长了人们的生命,延长了众人生命的修桥铺路人,也就因而不朽。
11
洗甲桥(保山·施甸)
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姚关河上的洗甲桥为石拱桥,跨径1.5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永昌(保山)参将邓子龙领兵凯旋归来,在此桥下清洗盔甲上的人象血迹,故名“洗甲桥”。
12
永保桥(保山)
永保桥(永平至保山)是国道横跨澜沧江、连接保山和永平两地的重要通道,就是这样一座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承载了一代人曾经的交通梦想的主桥梁。
9年7月2日下午4时20分,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老永保桥被成功炸毁,整体桥身数秒后全部坠落于江水之中,老永保桥也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13
怒江大桥(保山)
怒江大桥是保龙高速公路全线的重点控制性工程,该桥全长米(双幅),其中主跨为连续刚构,引桥为T形连续梁桥。
保龙高速公路怒江大桥墩柱高度最高为60米、平均高度为50米,在建成后视觉上如一条伏卧在怒江上即将腾飞的长龙,大桥下成片的香蕉、芒果等热区经济绿色作物,火红的木棉花,在怒江峪谷形成一幅刚柔相济、舒适美观的风景画,且大桥平稳对称、高大雄伟,极具观赏价值,如横亘在怒江上的一道靓丽的走廊。
桥跨布置为:26×50米T形连续梁+90+2×+90米连续刚构+8×50米T形连续梁,其中主桥采用90+2×+90米四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计算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桥面净空2×10米(车行道),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
14
北津桥(保山·隆阳区·板桥)
北津桥,位于保山市板桥镇,桥两旁柳丝垂拂,烟雾缭绕,称"北津烟柳"。
桥全长19.5米,现为钢混结构,桥上建造楼阁,古典民族式样,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始架木为桥,后几经整修。
15
双虹桥(腾冲·和顺)
和顺村头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据传建于清道光年间。
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江南水乡的恬美风光。
高大浓密的古树荫庇着桥与牌坊,桥下清清的流水缓缓地流过,鸭子在河里自由自在的游弋嬉戏。桥旁有一湾荷塘,满覆着茂盛的荷叶。桥、树、牌坊、流水,组合成一幅非常和谐的图画。
双虹桥附近,到处都美,早晨,黄昏,光线不同,景色的情调也就各有变化,令人着迷。
16
向阳桥(保山)
17
太极桥(腾冲·腾越)
太极桥位于腾冲县城西南角的腾越镇天成社区太极小区,距县城1公里余,地处大盈江瀑布岩头之上。
民国元年(公元年),城西南郊松园王姓设织机,凿瀑布顶巨石欲引水力,石被凿开,出现肖似“太极”图样的石纹,乡人以为破坏了腾冲的风水,一时舆论哗然。经时任云南军都督府协都督张文光和地方乡绅的共议,由王姓出资建石桥于巨石上,取名“太极桥”,以镇风水。石亭一侧李根源先生提书的石碑就记述了当年这一创建之功。至于石岩内显现的太极图像至今仍然是个谜。
年腾冲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年保山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极桥为双孔悬臂式平板石桥,呈南北跨向,河两岸均以火山石砌筑,桥基上部以长条石叠筑,使之前伸呈“悬臂式”支撑。两孔之间的桥墩以踞河心的天然巨石为基础建成,墩梭形,高1.67米。墩两侧亦如南北桥基之建构,共承桥身,两端有石雕龟蛇,首东尾西。
18
野猪箐桥(腾冲·曲石)
成德桥,又名野猪箐桥、属伸臂式木廊桥,坐落于腾冲县曲石乡箐桥村的龙川江畔,自古为南下翻越高黎贡山的过江通道。
据史料记载,该桥最早为藤桥,后来为铁索桥,到了清初方成为一座伸臂式木拱廊桥。与浙闽地廊桥多用杉木不同,野猪箐桥的主体材料取自当地生长的楸木。
其结构精巧,两端有石砌桥台,上建台亭,桥身为长廊护盖,全桥用楸木制成。野猪箐桥成为百姓遮风挡雨最好的一个避风港,亦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一个休闲场所。
该桥桥梁以圆木叠压固定,梯级支撑、铁链牵拉,创意十分巧妙,建起来省工省料,修起来便利省时,还有很强的抗洪能力,是腾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廊桥位于保山市腾冲县曲石乡龙川江上,全长30米,伸臂式木梁桥,始建于明代,年重修,是腾冲县现存重要古桥。
19
向阳桥(腾冲·曲石)
此桥位于曲石镇西南2公里向阳村西侧龙川江支流灰窑河上,为腾北古道由界头经曲石前往腾冲城的主要过江通道。
桥为两墩一孔钢缆吊桥,北—南走向,以两根钢缆加墩铆实悬吊而成,总长48.3米,净跨44.1米,桥面宽4米。明初大军开边,曾由腾冲军民指挥使司组织修建铁索吊桥,沿用数代。
清初桥毁,里人于乾隆35年()捐资重修,并于南岸山头建龙神祠以为护佑。至清末回汉战争时又被烧毁。光绪初年,腾越厅同知陈宗海奉命整治战后乱局,恢复发展地方经济,乃于光绪5年()捐资重建铁索桥,历七年而成,时以永镇江河之意更名“镇龙桥”。
年,为加大古桥的承载能力,腾冲县政府将其改建为钢缆吊桥,并恢复旧名“向阳桥”。之后数十年间,古桥几经维修加固,现仍为当地村民日常往来的过江通道。
20
天生桥(腾冲·固东·江东)
21
明光丰盛坝桥(腾冲·明光)
22
竹桥(腾冲·固东)
23
通济桥(腾冲·界头)
通济桥位于界头镇顺河村西侧龙川江上。
据现存碑刻记载,清乾隆52年()当地乡村集资在此修建木拱桥以供通行。
年久桥朽,一度改建平板木桥。民国初年,随着两岸民间交往的日益扩大,当地绅商民众乃于民国9年()再度集资重建木拱悬臂桥,以通畅济渡之意命名“通济桥”,并沿用至今。
桥为两墩一孔悬臂式木拱桥,依两岸江堤用条石支砌桥墩,其上利用杠杆原理分别将三排巨大的圆木逐层叠压,相向延伸至江心连接形成桥拱,桥总长52.5米,净跨28米,面宽2.4米。
24
石墙木悬臂桥(腾冲·界头)
此桥位于界头石墙村西1公里龙川江上,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初年由当地民众集资重修,为腾北古道从石墙岔固东支线过龙川江的主要通道,并沿用至今。桥依两岸崖壁支砌桥墩,用当地所产的优质紫楸圆木按杠杆原理逐层相叠延伸,形成桥拱,再在面上架设梁柱,覆盖锌皮形成风雨桥篷,净跨23.7米,面宽2.85米。
25
桥街龙江桥(腾冲·芒棒)
桥街龙江桥位于芒棒乡桥街村委会西侧龙川江上,为保腾古驿道南线过龙川江的主要桥梁。
桥总长70米,面宽2.3米。据地方史志记载,桥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初为藤篾桥,屡经兴废。明代弘治年间改在上游米处建铁索吊桥,亦因塌方被毁。
明万历41年()腾越知州李之仁经实地考察,又将其迁至元代旧址上重建铁链吊桥并沿用下来。清代曾五次重修,沿用不衰。
民国15年(),由腾冲商会牵头捐资,将其改为铁链与钢缆混装吊桥,沿用至今。
26
普济桥(腾冲·界头)
27
民福桥(腾冲·曲石)
民福桥位于曲石镇平地村及干榨村之间的龙川江上。
桥为东-西走向,两岸以条石砌墩,墩上利用杠杆原理以五排巨大的紫楸圆木逐层叠压,连接形成桥拱,两端各设一亭,顶覆锌皮,桥长33米,面宽3.6米。
据桥亭铭文记载,其地原为渡口,于集资兴建木拱悬臂桥。
28
腾龙桥(保山·龙陵)
29
龙江特大桥(保山·腾冲)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横断山脉间,耸立起一座巨型的悬索特大桥——云南龙江特大桥,这座大桥刷新了我国桥梁记录,从而也成为亚洲最大山区悬索桥!
龙江特大桥位于云南西部的腾冲地区,喜欢旅行的人都熟知,这是云南最受青睐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在巍峨的高黎贡山里,龙江特大桥横跨龙川江,一头是云南的保山,一头就是美丽的边境小城腾冲。
30
怒江特大桥(保山·施甸·龙陵)
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位于保山市施甸县与龙陵县交界处,全长.2米,桥面宽24.9米,设计为四线车站桥。
大桥主跨为单跨达米的钢桁拱,一跨飞越怒江天堑,是目前世界上铁路拱桥的最大跨度。全桥用钢量为4.6万吨,相当于建设6.5座埃菲尔铁塔的用钢量。
主跨的根单体最重近吨的不同规格钢杆件,使用80万颗高强螺栓在距离江面米的高空悬空拼装组合,工程技术难度和风险国内罕见。
怒江特大桥地处云贵高原的怒江峡谷,受环境和地形的限制,怒江车站只能建在桥上。同时受高烈度地震带影响,桥梁的宽度和承载力远远超过普通铁路桥梁,建设这样超大跨度、超大规模的四线车站桥,在世界铁路桥梁史上没有先例。
结语
桥的出现并不是一个休止符。码头、街道、打货的商贩、运茶的船,就像人类早期文明发育的地一样,一切就等着桥的出现,后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作为过客,桥是最不陌生的,也是最易忽略的。急着通过是为了到达彼岸。而限定在河两岸日夜固守的桥,却成为一方乡土的代名词。
来源:hey保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