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青春痘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814.html
26:33

《见证摆脱贫困》专题纪录片今天推出第2集《安家》。

来到这个世界,能让我们靠岸的是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老百姓有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乡愁和心灵有了新的归宿;全国多万名扶贫干部像蒲公英一般来到困难群众周围,成为他们没有血缘的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万平方公里的大家庭里,全面小康不落一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向上滑动阅览

安家

解说词(第二集)

来到这个世界,能让我们靠岸的,是家。房子不必豪华,家人也不必满堂,但家就是有种魔力,让人不顾一切去守护她。

搬家的事,老周思量了很久。家里太穷了,泥巴垒的墙,茅草顶,喝的是屋后沟里的水,小孩上学,要翻几座山……老话讲“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举家搬到一个新地方去,老周心里期待,可又总觉得没底。睡了十几年的被褥要带上,用惯了的锅碗瓢盆儿要带上,墙上的老照片儿也要带上。

搬到楼上去,安新家,总是一件高兴的事儿。

左邻右舍、大包小包、热热闹闹。远远看去,这片楼房和城里的社区没什么两样,只有阳台上的对联和红绸缎,显示出主人曾经在农村生活的痕迹——这是农村入住新房时挂红的习俗。

90年前,火红的党旗在百色升起,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诞生,播下了革命的希望之种;

90年后,火红的对联在家门贴起,乡亲们告别了贫困,迎来了红红火火的日子。

从年开始,田东0多贫困户陆续搬进了新家。6个安置点、62栋标准化住宅楼,套住房,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搬家那天,社区组织干部帮着老百姓搬家具,把乡亲们引进自家的房子,一路做好介绍,指示好路线,让他们能够找得到自己的新家。

像老周一样,过去5年,中国大约有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离开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荒漠,搬进了宽敞舒适的新家。

在人类历史上,百万级人口规模的大迁徙,几乎都与疾病、灾荒或战争有关,饱含心酸无奈。而中国这场千万人口的迁徙,是我们主动向贫困宣战,向着小康迈出的一大步。

贵州省贞丰县

苏轼曾与友人对话,“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除了“住有所居”,一个真正的家,更重要的是能够“居有所安”。

贵州贞丰的心安处社区,掌握了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要诀。

有的老人不识字,楼房一栋栋,长得都一样,下去溜达一圈就找不到家了。帮老人找到“回家的路”,是社区干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贞丰县心安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忠文

我们如果就用几栋几单元几零几这样,他不是很清楚,他记不住。然后我们后面就用搬出地的村寨的名字来命名,他就知道我家住哪里地方哪个地方,比如我们像三河,我家住三河,我家住坡柳,他就知道找坡柳或者找三河了。

村名、寨名、组名,甚至是门前河流的名字,心安处社区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恍惚间,人们觉得还住在熟悉的寨子里,邻居还是原来的老邻居,楼名就是原来的村名。就连村口的大喇叭,都复制到了每栋楼上。

人为什么会眷恋故土?或许是来到钢筋水泥的城市,远离了可以扎根的土地。

张忠文

有部分,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老百姓,他适应了农耕生活。他刚开始过来的时候,不喜欢、不适应。

传承了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人,是要扎根的。

就在社区门外,心安处给每家每户准备了一块小小的田园。老人们可以和以前一样,扛起锄头,翻一翻田地。

张忠文

我们这边组织开发了微田园,然后每一户的有个25个平方,他们可以在里面种种菜,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

留几分田,就能多几分心安,这种心安不是金钱、房子能够给予的。搬来之前的各种担心,会在方寸田地间悄悄化解。

在心安处社区,每一栋楼都有一个楼栋长,他们一边用心地呵护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一边耐心地带领村民融入现代文明。

心安一处龙小端

年轻的都在外面打工,都是老年人和孩子在家,大部分都这样。有的老年人他不会打电话,然后就直接到我家找我,有的时候就是家里面断电了这些事,然后我们就向上级上说了,上级就派人下来已经弄好了。

我知道要找你,我愿意去找你,我第一个去找你。这已经超越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干部当家人。

龙小端手里忙活的,是楼下制伞车间的营生。在闲置车库改成的扶贫车间里,老百姓可以找到一份“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工作。做雨伞、做竹编、做皮带,下楼就能上班,下班就能回家。一把雨伞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有些环节可以带回家做,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解决好就业问题,被称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下半篇文章,有很多人,就在这篇文章里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廖正芬今年53岁,这样的竹筐她一天能编五六个,算下来能有70块钱的收入。这个竹编车间目前有28个工人,他们全都是残疾人。

竹编扶贫车间工人廖正芬

就是这只腿带残疾,这只腿没有带残疾,这只腿就大,这只腿就小点。这个厂就专门招这些残疾人,要不然这些残疾人还无法生活的。

廖正芬腿不灵便,但手很巧,没编过的新样式,她两三天就能学会。小小的扶贫车间给了她一个能够自主生活的机会。

廖正芬

我就没有什么事做,生活很困难,民政局叫我来这里面做。

能在家门口干活,靠自己的双手活得体面、有尊严,找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幸福。

扶贫车间、学校、医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购物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这些配套服务和设施,几乎成了全国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标配”。

新家园,建起来了。

贵州省晴隆县

贞丰西北方向公里外。从高空鸟瞰,二十四道拐清晰可见。

这曾经是一条“生命线”,是抗日战争时期援华军需物资运输的大通道。

史料记载,修筑二十四道拐时,晴隆县城所有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动,能拉能驮的牲口也全部上阵,当年每六个晴隆青壮年中,就有一个投身抗战、保家卫国。

今天,这条“生命线”成为了“生产线”,肩负起拉动各族百姓致富的使命。

紧邻二十四道拐的阿妹戚托小镇,是晴隆县集扶贫搬迁安置和景区为一体的示范点,多名群众生活在这里,其中就包括三宝彝族乡的老老少少。

三宝彝族乡边远高寒,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年,57%的村民还在贫困线之下。

年6月,三宝乡在全国第一个实现整乡搬迁。多三宝人,连同他们身上民族文化的根,被原封不动地栽进了新的、更好的土壤。

风情浓郁的民族建筑,精心设计的牛头、虎头图腾……

“家”的种子,很快在小镇生根发芽。

“阿妹戚托”本是一支彝族舞蹈的名字,意思是姑娘出嫁,以往只有在彝族婚礼上才能看到。现在小镇每晚都会上演,这种“东方踢踏舞”正在从封闭的三宝乡走出,成为各地游客眼中的风景。

阿妹戚托景区总经理王松

以前他们在家里面跳,只是过节的时候,几个人一起围着火堆跳起来,没人知道。但是现在我们让他们进来这里,每天晚上跳舞,就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一些文化。一起围绕起来跳,不分你我,让他们新市民进来之后,跟城镇的市民一起,他们就会感到一种归属感。

每晚演出结束前,参加表演的居民会挽起游客的手,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围着熊熊篝火翩翩起舞。

火驱散黑暗,鼓敲开黎明,芦笙吹响幸福。这手拉手形成的同心圆,勾勒出一幅各族百姓携手奔小康的盛世图景。

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

虽才9月,已然入冬。今天李珺下班早,丈夫褚海军包了饺子,一家人难得坐在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团圆饭。

这个看起来温馨的四口之家,其实并没有血缘上的关系。年,李珺在双山村做驻村第一书记,女儿晶晶(化名)和儿子付付(化名)是村里家庭最困难的孩子。

突泉县双山村原第一书记李珺

一瞅他(付付)也得有10来岁,结果我就去拽他,从炕里往外一拽,他就一下子钻到我们北方灶坑里去了,填秸秆的洞,脑袋进去屁股在外边。我根本就是没法跟他交流。

母亲有精神疾病,父亲又刚刚去世,付付走入了自闭的世界,家中一贫如洗,姐姐晶晶即将失学。

眼前的现实深深刺痛了李珺的心,她是扶贫干部,也是一个母亲,责任和本能让她做出决定——把孩子领回家,帮助两个孩子上学。

有人质疑说:这样的家庭是扶不起来的。李珺不信,她要改变两个孩子的命运。

李珺

我就想她和我女儿同龄,为什么不能有我女儿一样的学习环境,我说我就要给她一个和我家孩子一样的(环境),最起码不能上不起学

辅导功课、照料生活、疏通心理,李珺在驻村干部和普通母亲间不停切换角色,尽力去弥补孩子错失的东西。其实,随着李珺的调任,他们之间的帮扶关系在年就结束了,但她选择了帮扶到底。

一张全家福,8口人,5个姓氏。不依赖于血缘也可以是家人,帮扶干部可以和素不相识的孩子,组成一个看起来奇特、却充满亲情的家庭。

李珺

这俩孩子就一挤眼睛,我就想这俩孩子干啥去了。是上厨房烧了一盆水,端来了就把我摁到沙发上给我洗脚,一个脚趾头一个脚趾头给你洗。真的,我把他俩搂住,然后把我们6只脚就都放在盆里。我就感觉孩子也是有感情的,特别懂事。那一刻觉得做什么都值得。

心灵相通,情感相融,默契的他们,就是一家人。

在脚下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预想不到,你会和谁成为一家人,有谁会把你的事,看得比他自己的事还重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

黄梅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养鸽能手。可两年前,她还因为到底要不要养鸽、要养多少而发愁。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黄梅的家,就在滇桂黔石漠化区的腹地。石漠化还有个可怕的名字——地球之癌,在这里,土地被纵横的石岭切割得支离破碎,人均耕地只有九分。缺水,是石漠化片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养鸽子省水,在石漠山区尤为合适。这是驻村干部千挑万选、慎之又慎定下的产业。

养土鸡5个月才能卖,鸽子23天就可以出栏。而且广西毗邻广东,不论是煲汤还是烤乳鸽,鸽子都有广阔的市场。在帮扶干部看来,养鸽是适合全村的出路;但在黄梅眼中,养鸽子没见过,还是养鸡保险。于是,双方开始了“讨价还价”的“拉锯战”。

田东县平略村村民黄梅

我养只吧,他说只也太少了,后来说养只,我说只也太多了,没有技术,后来他说养,后来我说就。

为了让黄梅养鸽,当地的扶贫干部天天到她家来,反复磨嘴皮子,甚至在她家旁边一住就是两个月,白天也劝,晚上也念叨。

到哪里去打工?家里养什么?到哪儿去看病?这些本是一家人关起门来,在饭桌之上商量的家事。当像黄梅一样遭遇不幸、陷入贫困的人,坐在家中愁眉不展的时候,会有一些人,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地找上门来,伸出一双有力的手,自愿成为你的家人,自愿分担你的忧愁。

黄梅

刚开始也养对鸽子而已,一个月也能赚两三千块。后来是养两个多月,他(工作队员)就说你技术那么高,你养鸽子也不会死,你就再养多一点。

在大家的动员和帮助下,年10月,黄梅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17户养鸡,7户养鸽子,她从一个贫困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

扶贫干部和群众在一起,也并不总是亲密无间,而是在一次次磨合甚至争执后,慢慢接受、信任、尊重彼此。群众愿意让干部参与到自家的事情中来,愿意给干部添一副碗筷,这就是一家人。甜甜蜜蜜是一家人,鸡毛蒜皮、磕磕绊绊更是一家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了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到基层一线,正是这撒出去的万颗火种,点亮了千千万万个家。

云南独龙江乡

神秘的独龙江,深藏于横断山脉,与缅甸一山之隔,过去鲜为人知。解放后,独龙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的“直过民族”之一。

冬时欲归来,高黎贡山雪。曾经,独龙江的大雪封山期长达6-8个月,乡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

因为恶劣的自然条件,直到20世纪末,狩猎、打鱼、挖野菜、吃救济粮还是独龙族居民的生活常态。翻山靠砍柴开路、攀藤附葛,过江靠溜索,运物靠竹筏。火塘昏暗的火光,曾是这里夜晚的全部光亮。

但是无论再偏远,仍然有人在惦记他们过得好不好。年6月,独龙江乡有了第一座电站;从年开始,独龙族百姓家里装上了小水轮发电机;年9月,独龙族同胞用上了“正规电”。

南方电网独龙江供电所所长和善聪

我们始终牢记我们不是在为一个乡来做供电服务,我们是为56个民族当中的独龙族群众,独龙族聚居地,做用电服务,供电服务。

一个都不能少,短短几个字背后,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比山猴子还厉害的送电人”,这是独龙族百姓对电网人最高的褒奖。对于帮扶此处的每个人来说,“帮助独龙族同胞共享现代文明,尽快脱贫致富”,是他们的信念支撑。

年4月11日,全长6.68公里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全线贯通,独龙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紧紧连在了一起。

隧道贯通后,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扶贫干部,冒着风雪,翻越高黎贡山,趟过奔流不息的独龙江,把一肚子知识和一腔热血送进来。

独龙江乡巴坡村村支书王世荣

驻村工作队下来以后,我们一起生活、学习、工作。因为他们也不会讲独龙语,我们只能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尽量去讲普通话。我们讲普通话的水平也慢慢提上来了。以前我们独龙族,电脑也是不知道的,现在老百姓办事的时候,我们也会开一些证明,打打字我们也学会了。

中国从没有忘记过这个边陲之乡,也从没有忘记这个只有多人的独龙族。在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之后,独龙族又有了第二次跨越——同各族人民共同迈向小康。

习近平

实现伟大中国梦这样的神圣使命,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都要全面地实现小康。

5年4封信1次见面,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一直牵挂独龙江乡和独龙族百姓。

什么叫家?一栋楼、一个社区、一个县、一个省、一个民族、一个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因为处处有家人,处处有牵挂。

《见证摆脱贫困》专题纪录片已于2月1日上线。农民日报将在报纸刊登解说词及视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5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