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旅游的人,一定会去一口古井打卡,这口古井名为“甘露井”,景区工作人员对外宣称这口古井能呼风唤雨。
不少人为此慕名前来,大家按照景区工作人员的指示,围在井口处大喊着。所以一靠近蒙顶山山顶,总会听到有人在大喊。
随着喊声越来越大,原本还晴空万里的蒙顶山顷刻间迎来了雨水,实在令人啧啧称奇。当地村民告诉外来游客,这口井里关着老龙王,所以才这么神秘,事实当真如此吗?
甘露井
呼风唤雨的神井据传,在清朝的时候,天下大旱,有个举人下乡考察旱灾情况。各地求雨却不得,没想到蒙顶山却下了一场大雨。举人通过询问当地的村民得知,在蒙顶山的山顶上有一口神奇的井,只要打开井盖,天就会下雨,而盖上井盖,天就会变晴。
举人知晓此事后,立刻上报给了当朝的皇帝,皇帝便给这口神奇的井赐名“甘露井”。从那以后,当地村民只要想求雨,就会来到蒙顶山的甘露井边,打开井盖祈求风调雨顺。至于这口井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道听途说没有用,眼见为实才有说服力。
为了寻找甘露井下雨的秘密,蒙顶山每年都会有一些电视台的记者前来调查。而每次接到电视台的报道通知时,景区的工作人员都会准备好祭祀用品,恭敬地摆在甘露井旁边的祭祀台上。看到祭祀用的猪头,前来调查的记者上前询问景区的工作人员是为了祭祀哪个神仙。景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甘露井原本就是一口普通的井,很多年前,因为西海龙王触犯了天条,就被玉帝关押在这口井里。”
景区的工作人员又指了指甘露井口继续对记者说:“龙王不甘寂寞,所以每次只要我们移开井盖,龙王就会显现他的神通,立刻降雨下来。”大概知道记者们不会相信,工作人员赶紧动手移开了甘露井上厚重的井盖。
记者朝黑洞洞的井口一看,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倒是一旁的工作人员激动地大喊起来,可是回声只是回荡在黑洞洞的井里,并没有什么奇观发生。工作人员解释道:“龙王被关太久了,早就上了年纪了,所以现在耳朵有点儿背,得喊一喊才能叫醒他老人家。”
龙王
记者只好将信将疑和工作人员一起围在甘露井井口处大喊,可是喊了好一会儿,也没有见要变天的样子。记者前去调查那天,特意选了一个大晴天,而且还查看了当地的天气预报,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工作。
喊没有作用,工作人员又掏出了锅碗瓢盆递给了记者一个盆还有一根木棍:“喊没有办法的话,就用敲击,这样保证能把老龙王叫起来。”
一行人拿着锅碗瓢盆在井口边敲打着,这嘈杂的噪音似乎惊醒了龙王,于是原本还晴朗的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没过多久,雨就停了。大概是龙王上了年纪,法力也变弱了。对于追求科学事实的记者而言,传说固然不可信,但是打开古井盖确实下雨了。
为了寻找科学真相,记者决定实地调查一下。首先,记者先对甘露井进行了数据测量。甘露井是口很小的井,井口直径只有30厘米,而井也只有半米深,如此小的井如何能容下一个龙王呢?
景区的工作人员却神秘兮兮告诉记者:“我们每隔两三年就会给甘露井里面清理一次,但不管我们怎么抽水,里面的水就像是永远抽不完一样。”随后工作人员还拿出一张神秘的图纸让记者看,那张图纸上画着一位战士和一只麒麟。
神秘图腾,再现奇观景区工作人员告知记者,这张神秘的图纸是蒙顶山的卫星地图。记者为之一惊,立刻打开了谷歌的卫星地图,经过不断地放大寻找,终于找到了蒙顶山的地形图。定睛一看,真的是一位带着羽毛发冠的战士和一只回眸远望的麒麟。
蒙顶山地图
如果这特殊的地形是人为所建造的景观,那可真是一个不得了的大新闻。不仅可以见证古代匠人巧夺天工的技艺,甚至也有可能从中发现甘露井下雨的秘密。为了调查这件事情,记者决定赶紧前往蒙顶山的一座千年古刹寻求帮助。
在前往千年古刹永兴寺的路上,记者看到了路边好多人家都有着麒麟图案的装饰品。等来到永兴寺时,记者更是被里面麒麟造型的装饰雕塑所震惊到。永兴寺的现任住持从小就生活在寺院里,住持在小时候曾听闻师父说过,在很久以前,蒙顶山曾经有一只法力无边的麒麟。记者在住持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块麒麟壁画前,住持告诉记者,这个麒麟壁画很神奇。麒麟也被称为“四不像”,在中国神话故事里是只会呼风唤雨的神兽,被中国人视为“祥瑞”的象征。不仅如此,麒麟还和龙王有一些血缘关系。麒麟和龙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这么说来,这个麒麟壁画还和关押龙王的甘露井有一丝联系。而且如果用手抚摸永兴寺的麒麟壁画会发现,麒麟的身体和头部是干燥的,但是踩在海水图样上的四足还有麒麟身体上空萦绕的云雾图案处总是湿润的。
雅安文史研究专家郭老师告诉记者:“即便是遇到下雨天,但是只要风一吹,这个壁画上的麒麟身子立刻就干了,但是四足却总是很湿润的。”
记者调查了一圈,没找到破解甘露井的秘密,反而又被当地村民给带进了另一个神话故事里,在这个神话故事里又遇到了两个难解之谜,那就是“麒麟战士图”还有“麒麟壁画”。记者知道,一味地询问当地村民只会得到神秘的传说,关键时候还是得找相关专家帮忙。
麒麟壁画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雅安市气象局,面对记者的询问,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无奈大笑道:“怪我们的科普工作不到位啊。”
“这么说,你们知道甘露井呼风唤雨的秘密?”
“我们早就去调查过了,而且也给当地村民讲解了,但是因为科普力度不大,所以没有引起重视。”研究人员说完就开始拿教具给记者演示甘露井下雨的秘密。
降雨过程
其实,要想了解甘露井下雨的秘密,那就得先知道,降雨是如何形成的。气象专家指出,要想降雨,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充足的水汽、凝结核还有上升流。水汽来源于地球上被太阳直射蒸发的水,这些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小水滴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往上托起,在空中聚成了云。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背靠青藏高原。当印度洋温暖的气流遇到喜马拉雅山时,水汽不得不攀升形成云雾,而这些云雾就飘到了雅安的天空上,所以雅安常年都很湿润。“要知道,雅安可是号称‘中国雨城’,全年降水天数就有天。”
而位于雨城雅安的蒙顶山,它的海拔有米,这个高度离云层只有米,所以蒙顶山更是常年湿润,每年光是下雨天就有天。凭借这一地理优势,位于蒙顶山上的甘露井降雨概率自然很大。
可是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当地村民可以通过井盖来操纵降雨,气象专家继续解释道:“蒙顶山具备了降雨的两个条件,而要想降雨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最后一个条件就是让云雾中的小水滴凝结成核。”
小水滴可以通过凝结增大,当小水滴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所以和井盖关系不大,关键是声音造成的声波。”气象专家这么说。
原来,大声喊叫产生的声波可以使得云层中的小水滴运动,小水滴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和其他小水滴结合变成大水滴。体积变大,自然就会从云层中掉落,造成短暂的降雨,就像平常人为干预的人工降雨一样。
听了专家的解释,一切都真相大白了。气象专家还说:“像这样的景象,云南那边也有,比如高黎贡山的听命湖,还有丽江老君山的石人湖。只要对着湖面上氤氲的云雾喊两声,过不了多久,天就会下雨。”
甘露井下雨的秘密解开了,可因为找秘密的过程中还遗留了两个其他秘密。记者也来不及耽误,赶紧找到了当地的地质专家一探究竟。看到地图时,地质专家立刻否定这是人为所致。
甘露井
“如果是人为所致的话,那这个工程量实在是太大了。因为蒙顶山有十公里宽、四公里长呢,光是占地面积就有四十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相当于个足球场,你可以根据这个数据算一算它的工程量。”
“那有可能和‘麦田怪圈’一样,是外星人留下的!”一旁有人这么说,根据就是这个地图轮廓有些不伦不类。首先,它确实是麒麟回首图,但奇怪的是,麒麟身边却是一个古罗马造型的战士。
东方神兽搭配古罗马战士,除了会开着飞碟快速观光全世界的外星人会这么作画,否则想不到还有什么理由会把这两个跨越东西大洋的人和兽放在一起。地质专家无奈摇了摇头,继续解释道:“这和蒙顶山的特殊地势有关。”
蒙顶山
首先,罗马战士头上戴的羽毛发冠不过是蒙顶山水流的冲刷沟,而战士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也不过是塌陷的滑坡地带所致的。归根到底,还是和下雨有关系。解释到这里,一切都能串起来了。
蒙顶山因为常年气候湿润,所以经常下雨。由于下雨造成了冲刷沟地势还有塌陷的滑坡地带,而蒙顶山景区工作人员也是在搜索谷歌卫星地图时无意发现的,结合蒙顶山的麒麟传说,就把地图看成了麒麟战士图。
最后关于麒麟壁画的秘密,地质专家也作出了相应的解答。麒麟四足之所以能常年湿润,这和壁画使用的材质有关。“这块壁画用的是砂砾岩,砂砾岩的内部结构不一样,有疏松的也有致密的。”
砂砾岩
致密结构的砂砾岩不吸水,雨水只能停留在石头表面,风一吹就会干,而麒麟的身体部分就用的是致密的砂砾岩。麒麟常年湿润的四足部分则用的是疏松的砂砾岩,这种结构的砂砾岩吸水性能强,所以石块底部常年湿润。
如此看来,不管是甘露井还是蒙顶山地图都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出自大自然的鬼斧天工。而麒麟壁画则是古代匠人运用大自然特殊的材料制成的神奇壁画,真可谓巧夺天工。过去,人们总是会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于怪力乱神。
人与自然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那些过去的未解之谜也被一一解开了,而这些秘密往往和大自然的规律有关。人们以为解开了自然的秘密,就能改变自然的规律,但是自然规律是不能被人为改变的,人们只能利用这些规律去改善生活。
比如类似甘露井一样的“人工造雨”,为了应对极端的干旱天气,我们可以利用碘化银作为凝结核来人工降雨。也可以像麒麟壁画那样,运用大自然特殊的材料去创造一些精美的艺术品。
过去的人们靠天吃饭,所以一直敬畏着天地,对自然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或许,现在的人们因为便利的科技忘记了自然的伟大,所以经常会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美丽地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当好好保护我们的家园,毕竟,还有很多自然奇观等着各位去探索。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一起去蒙顶山看一看神奇的甘露井还有精美的麒麟壁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