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冲城西的西山坝,有一座宝峰山,像一条卧龙横亘在西山坝的西侧,成为西山坝的一道天然屏障。宝峰山林木繁盛,有始建于唐代的宝峰寺,宝峰寺的几个大殿分布在宝峰山的山脚山腰不同的几个地方,所以宝峰山“山即是寺,寺即是山”,更有从明代末至民国时期文人骚客们留下的摩崖石刻,整个宝峰山树木参天,遮荫蔽日,人迹稀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清幽之处,每次去游览,都会想起那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脚下的宝峰寺,其实为近代重修,原寺早已毁灭无踪。寺门上的这一副对联不错,一看是抗日县长张问德所作。张问德,字崇仁,是个饱读诗书的腾冲士绅,当年腾冲沦陷临危受命出任县长,年过六旬的他组织当地武装持续展开抗日斗争,他的成为著名的抗日檄文,现有碑刻存于国殇墓园。由此可见,宝峰寺确由近代重建。张县长的对联是:宝峰如画景看烟云缥缈处玲珑楼台影参差

峭石耸苍冥喜林壑幽荫中错杂鸟禽声上下

宝峰寺内玉佛殿,还是颇具气象。内有汉白玉的观音、地藏菩萨等的坐像。

一位慈祥的老尼热情地招呼我们喝茶。

出宝峰寺,左边紧沿着寺的山墙即是宝峰山进山的登山口。

沿着缓梯,很快即步入宝峰山的浓密的树荫之中,没有多久,从树梢的空隙中隐约望见半山之中庙宇的一角。

随着小径弯弯曲曲盘旋而上,很快地,浓荫匝地,光影斑斓,地上落叶簌簌,四周鸟鸣声声婉转,很快就体会到了张县长对联中的“喜林壑幽荫中错杂鸟禽声上下”的意境.

不久来到半山腰的一座石牌坊,牌坊前一对石狮子,非常古朴。

前有四字。

后有四字。

细看狮子的神态憨态有余而威严不足,但很生动。这个石坊可是腾冲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建于清康熙甲申年(公元年),其石坊门头上模糊的题记几乎是探索古宝峰寺线索为数不多的来源了。我个人的理解是目前整个宝峰寺几乎仅剩这个石坊是真正的古建筑了。其他基本是近现代重建的。

从石坊后面的石阶拾级而上,右手边有一个吕祖殿,是一个道观。在腾冲呆久了,方知腾冲很多地方是佛道合一的,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也是腾冲宗教开放包容的一个体现。

在吕祖殿旁的一块巨石上森然刻着一条龙,据资料应该也是近代所刻。

从吕祖殿出来往左边上石阶,石阶左边立有一块碑刻,上有“太极悬崖”四字,往前抬望眼,但见一条又长又陡的石梯,这就是所谓的“猢狲梯”,以形容其险峻,这是后人所重修的,而下面的石坊上“捷步天梯”应该就是指的古已存在的这条“猢狲梯”。

而右手边是一面巨大的山崖,有从明末时即渐渐形成的石刻,这就是有名的宝峰山摩崖石刻,其中这个“宛到蓬莱”为民国时期所刻。

最上方的那个亭子叫“迎晖”亭,通过爬‘猢狲梯“可以到达。

先不爬“猢狲梯”,从左边上几级石阶,往左边悬崖边去,是千母阁,也是一个小道观,方才在山下望见的庙宇即是此处。

回过头,继续从猢狲梯旁的石阶往上爬,很快便来到一处很大的平台。

这个平台很大,相当于在千母阁的顶上,有通明殿等好几处建筑,有石桌石凳,可以远眺腾冲西山坝及腾冲城,是一个登山休憩的绝好地方。

崖壁上可见“大好河山”“宝峰山”等石刻。上方的亭子即为“迎晖”亭。登临到此处,也便可以体会到张县长对联所描述的“玲珑楼台影参差”的意境。

正好在千母阁的顶上。

通明殿也是属于道观。

通明殿左边的建筑,翠竹深深,殿前屋后,有一些日常生活的痕迹。

从平台回到“猢狲梯”,拉着铁链决然往上爬,最好别回头看,因为实在是很陡,一鼓作气直达“迎晖”亭,眼前再一次的豁然开朗。

在此处极目远眺,整个腾冲坝子尽收眼中,远处隐约可见高黎贡山。这里也可以细细品味“宝峰如画景”的美景。据传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宝峰山游玩五六日,曾对这个“猢狲梯”有所描述。同游的大哥叹道:山东蓬莱我去过,这地儿哪里是“宛到蓬莱”,这里其实比蓬莱好多了!

从猢狲梯继续往上,又有一个小平台,设有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息

复往上行,又见一道观,为三清殿,两边翠竹叠翠,颇有仙气。从山门往外望去,恰如一幅带边框的画,望之甚喜。

从山门进来是第一重,再往后上台阶,可见第二重院子。

这个院子收拾的很干净,看来是有人居住的,但我们转了一大圈并没有发现有人,也没有其他的游客。

三清殿前的一幅对联,字很有味道,把宝峰二字嵌了进去。

上联是:宝鼎升香颂宏元大道清肃三千孽障

下联是:峰峦滴翠蒙太和广德化育万种生灵

从三清殿出来不远,正好碰见下山取水归来的宏湛法师,看起来很年轻,和同游的大哥正好是老乡,于是攀谈了几句。原来他是属于游方和尚,目前因为缘分,暂居于三清殿,看着他远走的背影,心想在这深山之中的人迹稀少的三清殿中,无水无电又没啥香火,在此修行还是颇要些定力的,不由得心生敬意,下次还要去找他喝茶讲经的。

从三清殿下来沿左边的岔路前行,围着山转着走过一二百米,就到了另一处庙宇,这是宝峰寺的大雄宝殿,这个是佛家的。

殿前的小平地上有前住持千祥大师的纪念碑。

殿前左侧有一块石碑,这也是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明末腾冲出的两名兄弟进士之一的胡璇所写“重修宝峰山佛殿碑记”,这个胡璇当时曾任明永历皇帝右将军,后在与永历皇帝一起逃亡途中失散,无奈潜回家乡,隐居于宝峰山。我们知道的腾冲炒饵块之所以被叫做“大救驾”,其名即来源于永历皇帝。

晨钟暮鼓

一位年轻的法师听到有游客走动,从旁边的居所出来热情地请我们吃水果。来的游客实在是太少了。

从大雄宝殿出来,沿左边的小径缓步而下,两边依然林木幽深,而心情无比欢快,和同游大哥边走边聊,不觉渐渐从山上迤逦而下,间或透过树间空隙,可以望见远处的来凤山,亦可欣赏到宝峰如画景。

在宝峰山赏玩的过程中,只遇到很少几个游客,偌大的宝峰山林木幽深,叠峰重峦,鸟鸣声声,行走其中,非常舒服,非常愉快,不愧是腾冲的名山宝寺,也是我在腾冲非常喜欢的地方之一。

我是高黎贡下的背影,我在腾冲,加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