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走进怒江大峡谷,在云雾缭绕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怒江蜿蜒流淌,经过距云南福贡县赤恒底村不远的地方时,遇到礁石阻拦,顿时变得波涛汹涌,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妈妈呦妈妈,亲爱的妈妈,你激励我,走向革命生涯,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你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
伴着隐隐的怒江轰隆,干净清澈的傈僳语和声,从赤恒底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传出,在山谷中回响。几十位傈僳族农民正聚在一起,唱起红歌《党啊亲爱的妈妈》。
站在最前面领唱的,是一位拄着单拐、皮肤黝黑、身着傈僳族传统服饰的精壮汉子。他就是赤恒底村的致富带头人——此路恒。
此路恒满脸笑容地迎出来,“现在合作社社员全部是合唱团成员,我们劳动间歇就唱歌,唱了歌,干活的劲头更足了。”围在一旁的农民连连点头,“我们跟着‘阿此老板’在服装厂干活计,钱包都鼓起来喽!”
我要自己干出点样子
开朗,自信,是此路恒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曾经的此路恒曾笼罩在自卑中。
八岁那年,因高烧的小儿麻痹症,此路恒落下终身残疾。
“不能跑、不能跳,连扫地也不行,很怕同学们笑话。”在小学五年级时,此路恒辍学了。
辍学后,随着年龄渐长,此路恒后悔了:“我再这样荒废下去,就真成废人了!”母亲说:“你腿不行,脑子可好着呢!”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他的人生字典里再也没有“自卑”二字。
“我要自己干出点样子来,绝不能成为家里的负担。”凭着这个信念,此路恒开始了“折腾”的人生——建筑承包、种菜种瓜、养猪养鸡,他样样尝试,“人一能之,己百之”。
功夫不负有心人。发家致富的门路被此路恒试了个遍,终于,生活为他打开一扇窗。
赤恒底村是传统的傈僳族村寨,家家户户都有放线织布、服饰加工的手艺。年,此路恒敏锐地发现,手工织的麻布虽然卖布利润少,但做成衣服能卖上好价钱。家庭作坊布料粗糙,样式单一,工艺落后,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了。
认准了商机,就扎进去干。此路恒毅然转手小卖部,购置缝纫机、边缝机、熨斗机等机器设备,开始从事制作民族传统服饰产业。如何设计出款式新颖、做工精致、价格实惠的民族服饰?“我那时候就成天琢磨,下工夫学习。”此路恒凭着一股韧劲儿,很快打开了市场。出色的手工技艺加上机器化生产,他织出的衣服迅速走红,各种订单纷至沓来,服装生意越做越大。
此路恒成为了赤恒底村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让大家一起富起来
此路恒从小爱唱歌。21岁时,此路恒靠着自己创作录制的民族歌曲,成了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傈僳阿此”。腰包鼓了,此路恒多年来埋藏在心中的音乐梦也被唤醒。年,此路恒打算发动村民组建一支傈僳族农民红歌合唱团。
没想到,事与愿违,刚开始,村民聚起来快,散得也快。
“待在合唱团练歌是不务正业。”“出去打工,一天可以挣多块钱呢。”......面对村民们的责难,此路恒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怎么做才可以让村民留在合唱团呢?
“我想,只有首先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村民才会有更多精神上的追求。”
就这样,此路恒坚定了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决心:“自己家富不算什么,要让大家一起富起来。”年,随着服装生意越做越大,此路恒投资创办了福贡自力民族服饰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招募村民上班,并对村里有残疾的村民进行培训,让当地农民在家门口打工增加收入。年,此路恒又发动群众组建了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
“我们家,我、媳妇儿和儿媳都在合作社里打工,一年有6万多元的收入。”赤恒底村村民恒有迪制作民族服饰超过25年,加入合作社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如今,合作社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套,产品供不应求,除了销售怒江州本地外,还远销缅甸、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年,实现总收入余万元,脱贫户人,其中残疾人66人。年上半年,脱贫人数户人,其中残疾人30人。
传承非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好傈僳族传统歌舞文化,我们在赤恒底村傈僳语多声部农民红歌合唱团中选择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人,请民间艺人对他们进行培训。”
合唱团的成员接受培训后,再对村里和附近学校愿意学习民族传统乐器的村民和学生进行培训,定期对村民和附近小学的学生进行起奔、迪哩图、口弦、笛子等传统民族乐器的培训。
如今,像傈僳族传统歌舞《植树歌》和《民族文化传承歌》等歌曲成了团里的必唱曲目,村里面学习民族民间歌舞和乐器弹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迁俄、刮克、优叶、阿秀秀等原始民族文化歌舞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和弘扬。
提到民族服饰,此路恒一脸自豪:“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穿在身上的历史,我们通过组建合作社、公司,发动群众在里面打工,即传承保护传统民族服饰,又增加经济收入。”
为保障非遗工坊产品质量,精准传承民族传统技艺,此路恒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对传统织布技艺放线、排线、穿线、安装、上架、织布、手工缝制等技艺工序进行了精准指导。
“希望让更多的人通过培训制作民族服饰,加入到服饰加工、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行列当中,形成“非遗保护+扶贫就业”的全链条,实现文化产业带动群众精准脱贫。”
平日里不但要负责合作社、合唱团的日常管理工作,还要指导生产、销售服饰,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此路恒说:“虽然忙一点、苦一点,但是这里有我一直追求的东西——让家乡变得更美,让父老乡亲变得更富。”
云报记者云祖轩福贡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盟和晨亮报道
编 辑:蜂雪 少友叶
责 编:何 剑
监 审:张学坤
终 审:杨致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