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茶叶实现春夏秋循环绿色生产
我市认真检视茶园标准化、绿色化、有机化、规模化建设水平低、茶园单产低、绿色、有机茶生产规模小、茶叶加工技术落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和困难,通过加大绿色茶园、有机茶园建设力度,集成推广茶叶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努力夯实了保山茶的基础。年,我市明确了促进茶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目标,按标准化实施、园区化建设、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择优发展、树立典型、纳入示范、引领带动的发展模式,茶园面积保持在68.25万亩,将建设绿色茶园3.3万亩、有机茶园3.4万亩,将改造提升初制所60个。预计实现茶叶总产量6万吨,茶叶总产值达70亿元,茶农纯收入增加万元。
我市坚决杜绝高残农药进茶园,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办法,积极做好病虫害防治和丰产型、抗病虫树冠的培育是形成品牌的基础技术。按照投产茶园茶蓬高度80-cm,叶层厚度15-20cm,有效叶层以下应进行清兜亮蓬,不留有细弱枝,枯枝和多余叶片的标准进行轻修剪、深修剪。对低产茶园采取用割灌机剪去树高二分之一的重修剪,衰老茶园离地15-20cm处进行台刈,重新培养树冠蓬面。分级采摘及名优茶采摘推广是产生品牌价值影响的增值技术。立足保山旅游资源优势及茶叶龙头企业基础,春茶采名优茶、夏茶采优质茶、秋茶采名优茶与优质茶相结合是品牌要点,加大分级采摘及名优茶采摘推广力度。
积极开展古茶树资源保护则是保山茶一项特殊而又实力深厚的品牌集成活动,其中一项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工作是积极协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开展古茶树资源保护,组织茶叶技术人员到企业、到农户家、到古茶树生活地方进行相关技术指导,让企业对古茶树做到不炒作,不过渡采摘,确实做到让古茶树得到修养生息。
保山两个茶品牌入选云南省“十大名茶”
我市着力打造古茶名山基地,大力实施“保山茶走出去”战略,努力打造高黎贡山、清凉山、极边乌龙、凤溪玉叶、古道飘雪、古树红茶、昌宁红等系列产品,保山茶系列产品已逐步进入北京、黑龙江、辽宁、陕西、内蒙等各大省市,部分产品已远销香港、泰国、巴基斯坦等国。目前,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高黎贡山牌普洱古树茶、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龙腾沧江牌茶入选云南省“十大名茶”。
高黎贡山普洱古树茶,由普洱茶传承工艺大师,云南十佳匠心茶人陈亚忠亲制。原料采集于世界物种基因库——高黎贡山上的云南大叶种乔木王古茶树,茶树生长在海拔米至米之间,以树龄在年以上,部分古茶树树龄在年以上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过手工晒青和普洱茶的特殊工艺制作而成。茶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茶叶生长周期长,内含物质丰富。普洱生茶条索肥硕,色泽油润,口感甘醇,回甘持久,清香浓郁,汤色金黄明亮,叶底柔嫩。普洱熟茶条索匀整,色泽黄褐色,口感浓醇,香甜润滑,陈香浓郁,汤色红浓透亮。适宜长期存放品饮,越陈越香。
保山茶产业进入“高铁”时代
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茶产业发展决策部署,按照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云茶产业发展“八抓”要求,狠抓落实,保山茶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茶园面积保持稳定、茶叶产量稳中略增、茶叶产值大幅增长、劳动力就业及收入稳定增长。
茶园面积保持稳定。年全市茶园面积68.25万亩,同比增0.68万亩、增1.01%;采摘面积63.47万亩,同比增长0.84万亩、增1.34%;无性系茶园面积28.76万亩,同比持平;绿色食品茶园面积2.33万亩,同比增0.33万亩、增16.49%;有机茶园面积2.42万亩,同比增0.57万亩、增30.95%;中低产茶园面积4.67万亩,同比增加0.13万亩、增2.95%;中低产茶园改造面积3.3万亩。
茶叶产量稳中略增。年干毛茶总产量5.42万吨,总产值63.43亿元。名优茶总产量2.65万吨,同比增.7吨、增2.94%。红茶产量1.66万吨,同比增加0.万吨、增2.76%;绿茶产量2.12万吨,同比增0.09万吨、增4.45%;乌龙茶产量吨,同比增加吨、增49.38%;黑茶产量.6吨,同比增加.6吨、增33.17%。
茶叶产值增幅较大。年综合总产值64.59亿元,同比增加16.33亿元、增33.84%;其中:农业产值19.17亿元,同比增加5.94亿元、增44.88%;加工产值31.56亿元,同比增加6.96亿元、增28.27%;第三产业产值13.85亿元,同比增加3.43亿元、增32.95%。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年全市SC认证企业67个,同比增3个、增4.69%;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11个,同比持平;市级龙头企业21个,同比增加2个、增10.53%;初制所个,同比增加33个、增3.54%;专业合作社个,同比增加33个、增45.21%;“三品一标”产品认定数量44个,同比增14个、增46.67%;地理标志产品数量个。
劳动力就业及收入增加。茶农人数65.12万人,人均纯收入0.91元。加工企业固定用工人,加工企业临时用工人,第三产用工人。茶农纯收入3.12亿元,同比增加.63元,增2.38%。
搭建平台促保山茶产业转型升级
西南丝路保山茶,赋得新韵正浓香。面对疫情冲击,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六稳”“六保”,护航决战决胜、集成推广茶叶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互动式活跃推进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保山茶生产有了更多选择。
针对保山茶叶良种特别是无性系良种比例低影响增收的问题,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抓好无性系无公害茶园的规划建设,运用有机茶生产规程逐步对现有树龄老化、树势弱化的茶园进行全面改造,大力推行茶树嫁接改造技术。
针对创新不足,投入不够等影响茶叶生产积极性的问题,我市借助“茶农贷”“茶企贷”“茶微贷”“茶商贷”系列产品,发挥农业担保机构的杠杆作用,创新适合茶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促进金融机构对茶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引导茶农增加对茶叶生产基地的投入,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为茶农提供一定的垫底资金或向农户垫支部分种苗、肥料等费用,为茶农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与茶农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针对茶园建设投入大、见效慢等问题,我市制定了“农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加大茶叶基地建立示范点,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示范和推广,带动基地全面建设。
针对疫后龙头企业技术改造、老茶园改良难度加大等困难,我市制定和落实好茶叶产业化的促进政策,政府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贴息、项目倾斜、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老茶园改良、新茶园建设及各种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针对茶叶生产服务体系、培训长效机制不畅等问题,我市引导茶叶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引导茶农建立专业生产合作社,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提高茶业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能力,以县农业局、县茶办和乡镇农业服务站为依托,建立健全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切实加大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针对疫后推进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遇到的困难,我市在“线上线下”“茶园云园”“直播茶山茶乡”“县长带货直播”“网红带货直播保山茶”等网络平台积极组织茶事活动,展示保山茶名牌魅力、讲述保山茶故事、传播保山茶声音,扩展巩固了老市场,培育开发了新市场。
李秋、田欣、杨明山
编审:李赛航
责任编辑:杨冬燕冉懦珲唐霖源
-
邮箱:bsrbwx
.co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