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中线南斋公房范南丹摄
板桥古道范南丹摄
水寨梯云路范南丹摄
古道寻踪傅华平摄
这是一条远古就存在的民族迁移、民间贸易的自然通道;它从成都平原一路而来,经五尺道或灵关道到大理、保山、腾冲进入今缅甸、印度、阿富汗等国,跨越崇山峻岭、湍急江河,把中原的文明与荣光远播海外;它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在永昌境内,它被称为永昌道。本期古迹寻踪,我们一起走近永昌道,探寻它曾经的耀眼与光华。
官营驿道上的“国标”印迹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在被中央王朝发现前,可称为是一条“走私通道”。张骞西行不仅为汉武帝带回了特产,还带回了在大夏国(阿富汗)的见闻。汉武帝这才知道,早在开通丝绸之路前,就有一条隐秘的商道通达身毒(今印度)。自此,蜀身毒道进入帝王视野,历经大小战事和波折后逐渐被纳入官方管理。
作为民间通道的古道大多是人走马踏出来的便道,宽窄不一。由官方统一修筑和管护的古道开始有了规范与标准,类似于现在的国道标准。古迹寻踪中,“国标”成了我们寻访的一个焦点。
通常情况下,古道宽2米,中间铺有石板,两边辅以卵石,靠山一边有排水沟。但也有一些例外,像水寨乡梯云路这种修在悬崖峭壁上的古道,受条件限制,最窄的地方仅有1米左右;而位于腾越镇玉璧坡的古道,因处于人流量较大的村子口,所以路面被扩宽到3米以上。路边还植有香果、香樟等行道树。
为什么设定这样的“国标”呢?因为2米宽才能保证对头马帮错开行走,亦可以看作是“双向马道”。像梯云路这样少于2米的古道,马帮无法错开,所以在这样的路段,人们总能听到铓声在山岭间回荡,提醒对头马帮,暂缓进入该路段。
行走在位于蒲缥镇上冷水箐西山垭口西侧的七十六道坎古道上,一些石板上的划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长期被踩踏的石板都比较光滑,当马蹄下的铁掌踏到石板时,很容易打滑,所以工匠就在石板上刻制了防滑的划痕,类似于今天公路上的‘防滑带’。”我市著名文史专家李枝彩老师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除了道路修筑,官方通常会按30公里左右设一个驿站、15公里左右设一个驿铺的标准在古道沿线设置哨所、驿铺和驿站,发挥道路维修、保障马帮和行人安全、邮件寄递、维护一方安宁等功能,水寨铺、太平铺、大塘子驿、橄榄驿、黄竹园铺等驿铺便是古道的官方配置。
绵延一千多公里的南方丝绸古道上,有无数的官营驿铺,中原商人和沿途居民依附官营驿铺,做起了住宿、马店、商铺等营生,这些古道衍生物让沿途的村寨逐渐发展成商贸集镇,金鸡、板桥、蒲缥、江苴等集镇便是在古道的滋养下繁盛起来的。
自古,道路就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作为官道的永昌道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承担着商贸交流、文化传播、军事管控、传送政令等功能,它勾勒着永昌历史的血脉,闪耀着人类筑路文明的光芒,留给了后人与历史对话的无尽可能。
荆棘坎坷的梦想之路
承载着梦想的古道上,有志之士一路北上,以科举功名改变家族命运,走出了户部侍郎张志淳、“永半朝”王宏祚、民国代总理李根源等保山人的骄傲;络绎不绝的商队一路南下,驮着烟丝、茶叶、丝绸、缎匹走向异邦,驮回棉纱、翡翠、玛瑙和白花花的银子,驮出了翡翠大王、驮出了巨富大贾、驮出了和顺侨乡的商业传奇……即便崇山峻岭、毒蛇猛兽、强盗悍匪、疟疾瘴疠让无数人魂断古道,但寄托着财富与梦想的古道上依然不乏勇敢的追梦人。
翻开与永昌道有关的史料,仅从盘蛇谷、槽谷路、雪冲洼、高脚崖、石梯寨这样的地名便可想象古道沿途的地势地貌,窥见路途之险。而这样的天险在永昌道上比比皆是。
从大理而来的古道,在翻越博南山、跨越澜沧江后,遇到的第一个村庄便是水寨平坡。以凶险著称的梯云路就位于平坡西侧罗岷山水石坎陡坡纵谷间。立于坡脚,抬头西望,数百级台阶呈“之”字形蜿蜒盘旋在罗岷山的悬崖峭壁上,宛如天梯。两旁怪石嶙峋,沟壑箐深。陡坡上滑落的碎石,增加了行走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摔倒。“我曾亲眼看到一匹马从梯云路摔下悬崖当场死去。”李枝彩老师说。类似的险情在千年梯云路的历史上并不少见。
“为什么不选择其他路段?”“古道的修筑通常按距离最近原则来确定。古人从众多山间小路中,筛选出最直接、最方便就地取材的路段加以修筑,梯云路便是综合考量后的最优选择。”李枝彩老师解释。
位于蒲缥马街村与潞江道街村槽谷间的盘蛇谷古道同样是永昌道上最为险恶的路段之一。为缩减距离,古道选择从槽谷间通过。槽谷东高西低,上下游间高差悬殊余米,两岸陡坡夹峙,崖壁如削,谷底窄逼深陷,晴天两边山崖时有碎石滑落,雨天滑坡泥石流常有发生,凶险不言而喻。
虽然古道通常按最近距离原则来修筑,但古道跨越怒江时,并没有遵循这个原则。从保山至腾冲的官营古道有3条,北线里程约公里,中线里程约公里,南线里程约公里,3条古道中,以里程最远的北线修筑最早、使用最久,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避开瘴疠之患。”李枝彩老师说。“要到潞江坝,先把老婆嫁”的俗话,足于证明怒江沿岸瘴疠之毒的凶险,也让马帮、过客为之胆战。作为汉晋时期保山至腾冲官营驿道的主要通道,北线(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海拔高于中线(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古道)和南线(高黎贡山城门洞古道),气温也低于另两条古道,感染瘴疠的风险相对要小,因而马帮和行人宁愿舍近求远。
位于隆阳区杨柳乡鲁村与芒宽乡烫习村怒江河谷上的双虹桥,是保腾中线的主要通道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双虹桥如今仍是两岸群众来往的通道。
采访当天,不时有群众从双虹桥抵达对岸。在马帮年代,这样的通行是需要精准计算时间的。马帮从保山出发,出仁寿门经磨坊沟上石马山,过青岗坝到乌头塘,然后从大海坝水库下到杨柳。到达杨柳的马帮并不急于前行,他们会夜宿海拔米左右的杨柳河湾马站,于第二天一早上路,在山崖的鲁村吃过早饭,等露水散去后才往西下山渡江,马帮到达海拔米左右的江边时,正是蚊虫活动能力最弱的正午前后。以最快速度渡江后,马帮就迅速离开江岸,赶往海拔米左右的大塘子驿站。精心安排的行程背后,是赶马人用生命获得的经验。
同样记录着古道之艰的还有那些深深浅浅的马蹄窝,作为古道的标配,如今的它们受到了徒步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偏爱,深深浅浅的印迹讲述着古道漫长岁月的艰辛与不易。
我们无法统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在这条古道上有去无回。但寻踪古道,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在古道上留下的无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生命印迹。
烽火要塞上的家国情怀
王朝此起彼伏,古道是要塞也是雄关。在0多年的开疆拓土、民族统一、戍边卫国中,古道因战事而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