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有很多表现方式,树木的年轮便是其中之一。

研究年轮,可以判断过去年景的好坏:不好的年景,树木生长慢,年轮要紧密一些;风调雨顺的年景,树木生长快,年轮便疏松一些。

每一个民族的变迁发展,也有自己的时光年轮。只不过影响民族年轮的宽窄,不仅在于所处时代的国家昌盛与否,更关键的在于国家对这个民族是否团结认同并共享发展。

华夏五千年,兴盛的朝代不在少数,但剖开一些古老直过民族的年轮发现,最外围的寥寥数圈,却跨越了千年的历程,勾勒出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壮丽画面。

比如站在云南省波涛滚滚的独龙江畔,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痕迹还未完全消失,一个摆脱贫困,万象勃兴的直过民族独龙族却正在用跨越千年的发展变化,诠释着沧海桑田。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字字铿锵,“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一个有梦的时代,充满活力;一个圆梦的时代,洪流奔涌!

千年追一梦

虽限山川,常怀梦想。

我们先来听一个“窝巴底大城市”的故事。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古老的傈僳族村寨——窝巴底。50多年前,窝巴底傈僳族小伙余学胜还是一名军人,深受昆明纺织厂工人杨玉芬的崇拜。余学胜退伍后,跟杨玉芬开玩笑说,“窝巴底万盏灯照亮,千根柱落地,吃的是‘三吹三打’,喝的是‘玻璃汤’。”

真挚的爱情,让杨玉芬跟随余学胜来到“窝巴底大城市”生活。于是,两个人乘汽车、坐马车,徒步翻雪山、挂溜索,最终历时13天,历尽千辛万苦从昆明到达窝巴底村。

到村后,杨玉芬才真正领会丈夫的玩笑:万盏灯,是天上的星星;千根柱,是支撑房屋的木头;“三吹三打”,是从灶灰中烤熟的杂粮粑粑,在吃之前需要反复拍打;“玻璃汤”,是水里只有盐巴的清汤。

如今,“窝巴底大城市”成为维西县群众茶余饭后的一个笑话,却反映了作为直过民族的傈僳族群众过去生活的真实状态,隐含了傈僳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在过去,“窝巴底大城市”遍布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

20世纪50年代,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佤、傈僳、拉祜族等9个民族及其他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中央对这些民族不进行土地改革,以“团结、生产、进步”为方针,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帮助他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些民族被称为“直过民族”,这些地区被称为“直过区”。

千百年来,与时间赛跑,似乎没有什么捷径,只能用速度取胜。具体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就需要用一代代人的努力奋进,把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成民族发展的力量。但直过民族的前方,有高山险水,有兵荒马乱,有饥饱冷暖……于是,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直过民族以落后数千年的差距,输掉了这场比赛。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深深牵挂着这些民族。于是,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劈山架桥、夯基垒台,为这些民族修建了一条跨越千年直抵社会主义社会的高速通道。

“我学会的第一个汉字是‘日’字。”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德昂族群众,68岁的邵德富说,“我们的党就像太阳,党对我们德昂族的恩情就像阳光一样。”

从原始耕种文明到现代文明,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年,这个德昂族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兴办学校,发展教育。邵德富还记得,德昂族群众用那一把把用来开荒却没有解决温饱的柴刀,在杂木重生的荒地间劈出了一所学校。“确切来说是一间学校,竹篱笆墙,茅草顶。”

邵德富说,就是在这所学校里,他和40多名同学从芒市派来的汉族老师口中,记住了中国共产党,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三四个人共用的课本的画册中,看到了天安门,看到了首都北京。

德昂族群众有纹身的风俗,多是一些和民族宗教信仰有关的图案。而今年40多岁的杨腊北左手臂上却纹了两个汉字:中国。

“第一天上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中国’二字,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年幼的杨腊北感觉,这也是自己的家,只不过比山洼里的家要大很多。放学后他找到寺庙的僧人,纹下了“中国”二字。

时间向前,德昂族的变化日新月异。山茅野菜从三餐主食变成稀罕时令的年头,杨腊北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而山寨的变化,他挠着头发都数不清。随着年龄增加,杨腊北的胳膊更加粗壮,“中国”二字随之显得越来越大,在心里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让每个民族共享时代发展的红利,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不懈追求的伟大目标。放眼党和国家每一次波澜壮阔的航程,都能清晰地听见56个民族兄弟姐妹团结奋进的号子。比如年改革开放新的曙光跃出东方地平线后,同一时间照在了直过民族群众的身上。

我们从退休的《迪庆日报》记者杨洪程关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改革开放的新闻报道,更能感受时代带给民族发展的力量。

“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好”——这是发生在年春天的一个小故事。那时,县里开始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有一位60多岁的傈僳族群众却哭着说:“这不是分田单干吗?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我想不通。”改革人心所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全面推进,春潮滚滚,农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一年后,那位想不通的群众成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坚定拥护者,“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但生产出来的粮食却比以前多了,肚子饱了,日子好了,干劲足了。”

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古老的傈僳族村寨,通过发展旅游又重焕新生

“雇佣工人引争议”——20世纪80年代中期,维西县城以酿制白酒为业的个体户施老板雇了3个傈僳族青年,每月每人48元的工资。一时间,施老板雇工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群众争议反对。但改革大潮汹涌澎湃,非公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成为拉动维西经济增长主要方面,占据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卖炭翁搞起农家乐”——保和镇白帕塘就是茶马古道上的千年傈僳族古寨。过去,白帕塘群众靠砍柴、卖烧炭过日子,但只有苦日子。年国家实施天然林禁伐政策,汉族老党员邓学章转换思路,带领村里傈僳族群众在维西县第一个搞起了养殖生态鱼,建起了具有傈僳族风格的休闲山庄。“前面有人走,后面有人跟,在邓阿老的带动下,我们家也建了鱼塘,养起了生态鱼,开办了农家乐,走上了致富路。”傈僳族青年余加其说。

一部改革开放史,也是党带领各族群众不懈探索求新的发展创造史。每一位群众,都蕴藏于奔腾的力量;每一个民族,都融汇于磅礴的时代。

但上千年历史的欠账,不是一朝一夕能还完的。截至年末,云南省“直过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个,贫困人口66.75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8.6%,高于全省15.4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1.6%。

一梦跨千年

民族有梦,国家也有梦。

每个民族都有追求繁荣发展的梦,而“中国梦”融合了各民族的梦,也因此拨动着各族中华儿女心弦,共同奏响伟大复兴的壮丽乐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引,勠力同心,在圆梦之路上阔步前行。对于直过民族群众来说,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触摸到了时代发展的成果。

有4封信,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支持直过民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恢宏画卷。

年元旦前夕,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通车了。公路隧道的贯通,标志着独龙族同胞祖祖辈辈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宣告结束。这条耗时8年,投资8亿元的公路,只为了独龙族多名群众,这也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小康,不落下一个民族”的坚定决心。

贡山县独龙族干部群众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写信告诉了习近平总书记。

很快,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族群众回信了:“获悉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十分高兴,谨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独龙族群众居住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一直惦念着你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云南直过民族及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多居偏远深山,山养了他们,也伤了他们。

因为路,芒市三台山乡小伙儿赵腊退错失了一份感情。年轻时候的赵腊退和勐戛镇的一位姑娘相爱。牛郎织女只需经过一座鹊桥便每年能相见一次,赵腊退说他俩还比不上牛郎织女,他们4年只见过3次面,见一次面要沿着一条羊肠泥巴路骑10个小时的自行车。“每次骑车过去都会变成泥人一个,因此每次出发之前要多带一身干净衣服。”赵腊退说。只靠书信终没挽救这份感情,相恋了4年,姑娘嫁给了本村的小伙。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直过民族聚居区实施村组通硬化道路工程,目前全省已实现直过民族行政村%通硬化道路,建设农村村组道路公里。

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63%,独龙江乡户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所有自然村都通了硬化路,4G网络、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到全乡,种草果、采蜂蜜、养独龙牛,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孩子们享受着14年免费教育,群众看病有了保障……

于是,独龙族群众委托独龙江乡党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又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告诉北京那位深深牵挂着他们的亲人。

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了。总书记说,“进入新时代,独龙族摆脱了长期存在的贫困状况。这生动说明,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让一个民族在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千年的发展,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脱贫攻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云南研究制定了《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年)》,决定用5年时间,采取超常规举措,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分别制定了民族精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探索出了“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云南特色脱贫攻坚新模式。

总书记的回信,邵德富当天从《新闻联播》上听到了。“总书记的回信给了所有像独龙族一样的直过民族极大的鼓舞。”邵德富说,总书记的话暖心,民族小但在他心中的分量不小,离得远但在他心中的距离不远。年,德昂族也实现整族脱贫,德昂族聚居区贫困发生率从20.1%下降至3.16%,只用了4年时间。

如果说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次千年跨越的话,那么从整体贫困实现整族脱贫,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一次千年跨越。数字无言,却最具说服力:

脱贫攻坚以来,云南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开展就业培训18.43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12.41万人;提升耕种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个,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个,培育特色农户户;发展经济作物、林果及林下产业种植93.79万亩,牲畜(禽)养殖.90万头(只);易地扶贫搬迁户、农村危房改造户;个村实现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覆盖、个村实施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太快了!”这是邵德富对出冬瓜村过去5年最直观的感受。邵德富说,现在的出冬瓜村“有路无人走,有食无人吃,有屋无人住,有衣无人穿”。“现在村民都坐轿车,宽敞的水泥路没人走了;过去五十斤大米不够全家人两天吃,现在鸡鸭鱼肉娃娃都不想吃,一袋大米一个月也吃不完;如今房子越盖越多,越盖越好,但好多人进了城,好房子没人住;过去衣服不够穿,现在衣服穿不完。”邵德富说,习总书记的承诺,在出冬瓜村都兑现了。

从小时候给别人打工到如今自己开民宿,赵腊退一家生活的转变正式德昂族民族变迁的缩影

“快”,是党领导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干出来的——

5月的维西大地色彩斑斓,而那一抹抹“党旗红”最是点睛之笔。在维西县每个乡村的每户党员家门前,都升起了一面党旗。叶枝镇傈僳族村寨同乐村的17名党员带领18名群众组建了一支脱贫攻坚“感恩连”。这支“感恩连”又分为传统文化帮带排、教育服务排、理发服务排、惠民政策宣讲排、种植能手技术帮扶排、家庭内务指导服务排。感恩新时代,一心跟党走,“感恩连”的党旗总是插在同乐村脱贫攻坚战场上最困难的地方。目前“感恩连”的党旗插遍了维西县每个乡镇。

“快”,是党带领民族兄弟互帮互助走出来的——

在“直过区”脱贫攻坚战场上,不缺民族兄弟同气连枝、携手奋进的感人故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三台山乡早内村的全国劳模、汉族老党员苟有生,以山为家,带领德昂族群众在全乡栽下了3万多亩澳洲坚果,成为德昂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收入之一。叶枝镇选派的同乐村党总支书记和政国是一位藏族汉子,到村后他睡在傈僳族群众家的光板床上。为了动员村民去田里劳动,他每天一大早就挨家挨户去敲门。群众不理他,私下还用傈僳话抱怨他多管闲事,给他取了“敲门书记”的外号。人心换人心,“敲门书记”敲开了村民的家门,也敲开了群众的心门,最终带领0余名傈僳族群众走上了改变命运的致富路。

“快”,是党组织社会各界凝心聚力帮出来的——

云南省委省政府协调动员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中烟云南工业公司、云南烟草专卖局5家企业集团,投入64.5亿元,计划帮扶布朗、阿昌、怒、普米、景颇、拉祜、佤、傈僳等8个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49.64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自年以来,已到位帮扶资金48.9亿元,已帮扶31.15万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

“快”,是党推动民族先进文化与时俱进闯出来的——

对于直过民族群众来说,脱贫攻坚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硬提升”,更重要的是风俗观念的“软帮扶”。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通过“一取一舍”来实现“软帮扶”:取的是民族精神文化,舍的是群众落后的观念习俗。维西县通过以“最美城镇、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最美人物”的“四美”创建,让康普乡普乐村傈僳族大姐余霞家丢掉了卫生脏乱的坏习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让傈僳族传统服饰给保和镇拉河柱村老鸦树组的李迅香带来了不菲收入。在这场攻坚战中,民族传统文化不再只是藏在深山的瑰宝,而是汇入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民族文化迸发出了无限生机,也让赵腊退的德昂族风格民宿迎来了韩国的游客。

如今,云南省有52.75万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70.14%。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向“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贫困群众落伍”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千山万水,阻挡不了独龙族群众与北京亲人往来的书信;羞涩于表达的傈僳族群众,却将“拥护核心,心向北京”这条标语挂在维西县最瞩目的地方;能歌善舞的德昂族群众,用古老的音调,歌颂着党的恩情……

耳边,又传来了总书记的话,“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编辑校对:王健任崔筱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