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1112/4515855.html

穿越浩瀚的时空隧道,我来到了三百多年前的明崇祯十二年(年)。在腾越叠水河畔的龙光台上,我终于见到了这位来自江苏江阴的,被后人誉为明代最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千古奇人徐霞客老先生。

徐老先生是这一年的四月十二日从永昌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过龙川江桥,一路风尘来到腾越的。作为一个后辈水利人,在跟随徐老先生用双脚神游完腾越大地的山山水水之后,我突然感觉到,在后人公认的那几个大“家”的后面,确实有必要冠上一个“大水文地质学家”的称号。因为,老先生三百七十多年前来到腾冲,仅仅在这里逗留了三十多天,就将腾冲的山川河流水系的来龙去脉,系统、准确地梳理记述得清清楚楚,还理清了前代史书的谬误,并成为腾冲后世编史修志的主要参照,这实在是让我们这些后代水利人望尘莫及的。

四月十二日,徐霞客已经翻越高黎贡山,从茶庵西下五里来到了龙川江上的龙江桥头。他在游记中写道:

“又西下五里,及山麓,坡间始盘塍为田。其下即龙川江自北而南,水不及潞江三分之一,而奔坠甚沸。西涯削壁插江,东则平坡环塍。行塍间半里,抵龙川江东岸。溯江北行,又半里,有铁锁桥架江上。其制两头悬练,中穿板如织,法一如澜沧之铁锁桥,而狭止得其半。”

原来龙川江这个名字是从那个时候就有的啊,而且一眼就观察到了龙川江的水量只有潞江水量的三分之一,实在是佩服之至,徐老先生这种对水文水量的分析洞察能力,恐怕我们当今的水文工程师如果丢开测量仪器,仅凭肉眼也不敢妄下结论的吧。

至于老先生曾经两次走过的这座铁锁桥虽经历代重修,至今犹存。且早就被古人列入腾越古十二景之“万里虹山”,此景“如神龙之戏水,俯瞰龙江;又若天马行空,低平马邑。水滔滔而下射,铁桥则横锁中间;石皓皓以支撑,峭壁平分两岸。作西隅之天堑,永峙腾冲;拱东岳之岱宗,巨绵越赕。不但千年风哕,风岭呈祥争传万里虹飞,虹山入绘”。实乃腾冲境内最为壮观的景色。

十三日这天,徐老先生来到甘露寺,在喝了寺中老住持亲手沏泡的大树茶后,就打开随身携带的志书,对大盈江水系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认真考证。

“又转而西一里余,有庵施茶,当脊北向而踞,是为甘露寺。十三日平明而饭。由坡西登岭西北上,八里,稍北,逾北峡西上,ニ里,从岭上平行。望西北有层峰排簇岭上,初以为将由其南垂行,一里,忽从岭头转北,三里,乃西南下峡中。一里,有四五家当峡而居,竹篱茅舍,颇觉清幽,是为赤土铺。其村当西面排簇层峰之麓,东与橄榄坡夹而为坳。村西有亭桥架小涧上,其水自南峡来,捣北峡去,桥名建安。又西ー里,坡间水北向坠崖,路越之西向下峡。峡中有水自北而南,又与坡上水分南北流,以余意度之,犹俱东下龙川者。半里,乃从峡底溯水北入。其峡东西两崖,俱从排簇层峰分支南下者,西崖即其本支,东崖乃分支,东南由甘露寺脊而下者也,第峡水南出东转,不知其北合于建安桥,抑直东而下龙川否也?北行峡底一里余,水分二道来,皆细甚。遂从坡西蹑峻上,一里,北穿岭夹,半里,透脊。其脊自东北度西南,脊以北即坠峡西下。路从峡端北转而西,有数家倚北山之上,是为乱箭哨,至是始出排簇层峰岭脊之西,按志,赤土山在州城东三十里,水至是始分,则前之赤土铺犹东岸之麓,非分流之正脊可知也。饭于岭哨。西向行,稍下,共二里,有坞自南而北,细流注其中。按志,大盈江有三源,一出赤土山,当即此矣。从此而西,出马邑河绕州城北而西合炊、罗生二水,同为大盈之源者也。”

如果处于我等平庸之辈,到了甘露寺这个处于分水岭的地方,四周山形此起彼伏,水流错综复杂。定是晕乎乎分不清这水流的去向了。而我们这位老前辈真的不愧为一代水文地理旷世奇人,他凭着自己深厚渊博的水文地理学知识,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就把这错综复杂的水系支流弄得清清楚楚,原来甘露寺一带正处于分水岭,其东南由甘露寺脊而下注入龙川江,也就是现在的甘露寺水库灌区所及范围;西流自芹菜塘一带,经玉璧村最后经饮马水河流入大盈江。

“余既过桥,四望山势回环,先按方而定之。当城之正东而顶平者,为球眸山,乱箭哨之来道逾其南脊;当城之正西而尖耸者,为擂鼓山,南为龙光台,为緬箐道,为水口西夹;直北者,为干峨山,乱箭哨之脉,从之东度南起,去城北ニ十里;直南者,为来凤山,州治之脉,从之北度,又西突保禄阁,为水口东夹。城西南为水ロ,束峡极紧,坠空而下,为跌水崖。城东南、东北俱有回坞,乃来凤山自北环度之脉。而东北独伏,有高山穹其外,即龙川江东高黎贡山北来之脉也。城西北一峰独耸,高出众峰,为茏葱山,乃北来分脉之统会。从此直南,为笔峰,为宝峰,为擂鼓,而尽于龙光台。从此西度南转,为猛蚌。从此东度,为上干峨;低伏而东度南起,为赤土山乱箭岭;南下西转,为罗生山;支分直北者,为球眸,峙州东而北尽马邑村;支分由西而南者,为来凤,峙州南而西夹水口,北与龙光对。此州四面之山也。

其水一东南出罗生山,北流经雷打田,至城东北;一东出乱箭哨,北流西出马邑村西南,至城东北;一出茏葱山,滀为海子,流为高河,南至城东北。三水合为一,是为大盈江,由城西而南,过二桥,坠峡下捣,其深十丈,阔三丈余,下为深潭,破峡西南去,经和尚屯,又名大车江。此州四面之水也。”

徐霞客在腾越州城逗留了两天三夜,在这里,他凭着渊博的水文地理知识,把整个腾冲城四周的水文地理,山形走势,来龙去脉描述得清清楚楚。他按方位定出州城的“四面之山”和“四面之水”。对腾冲的山脉走向、水系分布的来龙去脉做了系统而明晰的叙述。这位多年前伟大的水文地理学家的睿智与卓识明见,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几百年后的水利人深感望尘莫及和肃然起敬。

“南下者为跌水河道。余闻其胜甚,乃先南趋。出竹坞中一里,涉一东流小涧,南上坡,折而东约半里,有大石梁架大盈过新桥,西行半里,有岐:西北行者,为乌沙尖山道;江上,其桥东西跨新桥下流。从桥西稍南上坡,不半里,其水从左峡中透空平坠而下,崖深十余丈面环壁。水分三派飞腾,中阔丈五,左骈崖齐涌者,阔四尺,右嵌崖分趋者,阔尺五,盖中如帘,左如布,右如柱,势极雄壮,与安庄白水河齐观,但此崖更近而逼。从西崖绕南崖,平对而立,飞沫倒卷,屑玉腾珠,遥洒人衣面,白日间真如雨花雪片。其水下坠成潭,嵌流峡底甚深,因下蹈之……”

叠水河瀑布是世界罕见的火山湖瀑布。据传在远古时期,腾冲坝子是个波光浩渺的火山堰塞湖,叠水河正处于古湖决口出水处。经过千百万年的冲刷,形成三面环壁,三道瀑布以雷霆万钩之势,凭空飞腾的巨瀑景观。瀑布的三面崖壁,是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火山节理奇石。

叠水河瀑布是徐霞客进入腾冲游览的第一个景区。他在游记中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叠水河的景观气势,可谓绘声绘色。叠水河景区是古人首先开发的旅游胜地,可谓开腾冲旅游之先河,被命名为“龙洞垂帘”而列入腾越十二景之一,史书称之为“腾冲第一胜景”。直至今日,叠水河景区仍是腾冲比较著名的景点之一,只是由于城市的扩展,叠水河瀑布已和腾冲城连成了一片,成为全国唯一的城市瀑布,每天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旅游。

“下二里,望见澄波汇山麓,余以为即上干峨清海子矣。又峻下二里,有村庐当海子北岸,竹径扶疏,层峦环其后,澄潭映其前。路转其东北隅,有小水自峡间下注,有卖浆之庐当其下。入而少憩,以所负木胆浸注峡泉间,且问此海子即上干峨澄镜池否。其人漫应之,但谓海子中有鱼,有泛舟而捕者,以时插秧,止以供餐,不遑出卖。然余忆志言,下海子鱼可捕,上海子鱼不可捕,岂其言今不验耶?循海东峻麓行二里,及海子南滨,遇耕者,再问之。始知此乃下海子,上海子所云澄镜池者,尚在村东北重山之上,由此而上五里乃及之。不能从……”

这一天,徐霞客从瓦甸一大早吃了早饭,沿江直下,过夹象石,经千双,入曲石,跨过向阳桥,在酒店小憩并吃过午饭后,经过回街翻过土地坡,即到达海口村。他看见北海的第一印象就是“澄波汇山麓”。

起先他以为所看到的北海就是志书里记载的“灵池澄镜”青海湖,后经询问路边耕田的老农才得知,原来青海湖是在距离北海四、五里的东北方向,已经走过了,就没有返回。也许徐老先生没有想到,如今的北海湿地已成为我国首批公布的33个保护湿地之一,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保护湿地,如今已成为腾冲市重点旅游景区。北海湿地包括青海、北海,其面积原为16.29平方千米,现在北海已在下游筑堤蓄水,基本恢复了原有水域面积。

“又西下半里,直抵溪上,有二塘在东崖之下,乃温水之小者。其北崖之下,有数家居焉,是为硫磺塘村,有桥架溪上。余讯大塘之出硫磺处,土人指在南峡中,乃从桥南下流涉溪而西,随西山南行。时风雨大至,田塍滑隘,余踯躅南行,半里得径。又南一里,则西山南进,有峡东注大溪,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都然物发,如浓烟卷雾,东濒大溪,西贯山峡。先趋其近溪烟勢独大者,则池大四五亩,中洼如釜,水贮于中,止及其半,其色浑白,从下滞腾,作滚涌之状,而势更厉,沸泡大如弹丸,百枚齐跃而有声,其中高且尺余,亦异观也。时雨势亦甚大,持伞观其上,不敢以身试也。

溯小溪西上半里,坡间烟势更大,见石坡平突,东北开一穴,如仰口而张其上腭,其中下绾如喉,水与气从中喷出,如有炉橐鼓风煽焰于下,水一沸跃,一停伏,作呼吸状。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涧下流,犹热若探汤。或跃时风从中卷,水辄旁射,揽人于数尺外,飞沫犹烁人面也。余欲俯窥喉中,为水所射不得近。其龈腭之上,则硫环染之。其东数步,凿池引水,上覆一小茅,中置桶养硝,想有磺之地,即有硝也。”

云南温泉甲天下,腾冲温泉甲云南,腾冲是中国三大地热区之一。境内有八十多处温泉、沸泉群。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联合科考队经过考察认为:“云南省的水热活动区数量居全国之冠,而腾冲县又居云南之冠。”地热温度之高,压力之大,蒸气之盛,水热活动之强烈,为国内罕见。热海,是腾冲温泉的典型代表。处处喷珠溅玉、吐雾蒸云,堪称世界奇观。腾冲温泉集地热之盛况景观之壮美、疗效之神奇于一地,现已成为中外游客神往流连的5A级风景名胜区。

作为实地考察记录热海的第一人,徐霞客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字。三百多年前,千古奇人在此与千古奇观相遇,收奇景于眼底,展大美于笔端,于是涌流出一段千古奇文。徐霞客“热海游记”是他腾冲之游中最精彩、最富科学性的华彩篇章。

作者:高登泽

来源:一方阅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