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晓春

高黎贡山北接青藏高原,南连中南半岛,东邻云贵高原,西接印缅山地,南北走向,绵延千米,是中国西部横断山脉的一颗明珠。高黎贡山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还连接着世界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3个,即东喜马拉雅地区、横断山地区和印-缅地区,具有动植物种属复杂、新老兼备、南北过渡和东西交汇的特殊格局,被视为重要模式标本产地、哺乳动物祖先的发源地、雉类和鹛类的乐园和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

(鸟瞰高黎贡山艾怀森供图)

高黎贡山现共有7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科属种高等植物,其中许多是珍稀濒危特有种,兰花是最有代表性的类群。兰花即兰科植物,全世界约有属2万余种,均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我国即将出台的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有可能将所有野生兰花列为一级或二级保护植物,使其成为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

高黎贡山是中国兰花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发现兰花98属种及变种。高黎贡山仅占云南省国土面积8.8%,但其上分布的兰花种类却占全省兰花总种数的55.5%,这在植物地理上是一个奇迹。

近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下称管护局)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兰科植物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大量兰花新种及新记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兰花本底资料。我作为保护区科研人员多次参加野外考察,亲身经历的许多与兰花有关的故事,让我难以忘怀。

濒临灭绝、幸得回归的杏黄兜兰

我对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armeniacum)最初的了解来自资料,但一直无缘在野外亲眼见到。这种令人神往的植物首先由张敖罗先生于年在高黎贡山发现,陈心启和刘芳媛教授在年发表定名,是兜兰属中较晚发现的种。其因花色纯黄被誉为“金兜”,是兜兰中最引人注目的品种之一,多次在兰花博览会上夺得大奖,是兜兰中著名的观赏种。

杏黄兜兰

20世纪80年代,杏黄兜兰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曾高达上百美元一株。受高利所诱,杏黄兜兰野生种群被过度采集,破坏严重,再加上近年来野外生境被破坏,其种群的濒危程度加剧,急需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

最早开展杏黄兜兰回归实验的是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首席专家刘仲健教授及其科研团队。他们从怒山将杏黄兜兰成功引种回归的消息传到高黎贡山后,身为其原产地守护者的管护局人员备受鼓舞。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红研究员指导下,管护局于—年,组织实施了“高黎贡山杏黄兜兰回归管理及监测”项目,分别在高黎贡山东坡的坝湾(海拔米)、百花岭(海拔1米)及西坡的林家铺(海拔米)建立了3块回归实验地,种植了株杏黄兜兰。期间,我们开展了土样检测,并放置环境自动记录仪记录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数据,对引种回归杏黄兜兰进行了持续管理和监测。截至年,定植的杏黄兜兰存活率达80%以上,生存情况良好,多数植株有了叶片分化和叶面积增长,少数植株甚至开花结果了。

杏黄兜兰的生境

研究表明,杏黄兜兰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不会因自身的生物学原因而濒临灭绝。采取就地保护、人工繁育及回归扩群等措施,能够有效保护这种美丽的兰花。

花色艳丽的红门兰

作为高黎贡山的守护者,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山巡查,与兰花不期而遇的故事也经常上演。年8月的一天,高黎贡山烟雨蒙蒙,我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不时遭到蚂蟥或毒蛇的袭扰,到达山顶时已经筋疲力尽。突然,草甸上大片的红门兰(Orchischusua)映入我眼帘,蓝紫色的花瓣在风中摇曳生姿,那么鲜艳夺目,令人精神振奋,一路的疲惫顿时消散。

广布红门兰

全世界已知有80多种红门兰,主要分布于北温带、亚洲亚热带山地以及北非的温暖地区。中国有28种红门兰,除南方炎热地区外,南北均产,尤以西南部高海拔山地为多,高黎贡山是其主要分布地。从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兰科(Orchidaceae)的建立正是源于红门兰(Orchischusua)。与中国人喜爱优雅含蓄的国兰不同,西方人更喜欢红门兰这种花色绚丽的品种。

广布红门兰

红门兰不但花色漂亮,而且全株可入药,具有强心、补肾、生津、止渴和健脾胃的

功效,但是高黎贡山现有的红门兰资源量尚不足以商业利用。我们还需积极探索红门兰的引种驯化,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数量,实现红门兰的可持续利用。(未完待续)

(本文图片除说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单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

本文刊于《大自然》年第2期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