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又发现一个两栖新种—泸水角蟾(Megophrys(Panophrys)lushuiensis),并在年第期的国际知名动物分类学杂志《Zootaxa》上正式发表。这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今年继独龙江臭蛙(Odorranadulongensis)后发现的第二个两栖动物科学新种。
角蟾属(Megophrys)隶属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是一类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森林溪流的蛙类,其分布范围西起喜马拉雅山东段南麓,东到我国华东,经中南半岛南至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该类群的物种丰富度很高,目前已知种,近一半的物种为近十年才被发现。
年9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团队在高黎贡山保护区怒江片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时,在泸水市鲁掌镇古炭河、巴山发现了一种角蟾,经过线粒体及核基因多序列比对以及形态特征分析比较,确定该物种是角蟾属一新种,并以其模式标本发现地命名为泸水角蟾Megophrys(Panophrys)lushuiensis。目前仅被发现分布于泸水市境内的鲁掌镇、老窝乡,海拔为—m的阔叶林下山溪及附近。
泸水角蟾Megophryslushuiensis
A背侧面,B腹面,C头侧,D足腹面,E手腹面,F上颌内侧,示无犁骨齿,仅具犁骨棱
泸水角蟾蝌蚪A.背面;B.侧面;C.腹面;D.头部背面,示口漏斗它主要的形态鉴别特征为:(1)雄性体长中等,31.0—34.8mm(n=2);(2)犁骨棱弱,犁骨齿缺失;(3)背部皮肤较光滑;舌后端缺刻浅;(4)鼓膜圆而相对较大,为眼径的54%;(5)上眼睑边缘的角状疣粒小;(6)后肢贴体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胫部相对较长,约为体长的56%;(7)指端圆,不扩张为小吸盘;(8)趾侧具窄缘膜,趾基部具蹼迹;(9)后肢腹面半透明紫色,具灰白色细点;(10)身体腹面中部散布显著黑斑。基于16SrRNA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泸水角蟾与其近缘种红股角蟾(Megophrys(Panophrys)rubrimera)的基因遗传距离为3.0%,高于角蟾属中许多种间的遗传距离。此外,基于两个核基因的单倍型结果显示,泸水角蟾与其亲缘种间不具有共同的单倍型,并且至少通过两次突变从这些同源物种中分离出来。近年来,保护区新物种不断涌现,再次表明了高黎贡山地区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时也得益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以来的有效管理保护和重视科研调查工作。未来我们将加大对特有珍稀物种的保护监测力度,让青山常在,鸟兽常鸣。
图片来源: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编辑: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责编:罗丽
审核:何晓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