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期间,中国首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亮相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果展。
这是中国成立较早的农民生态环保组织,于年12月在高黎贡山百花岭村成立。在协会的影响下,百花岭村建成了省级生态旅游示范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
跟随“世界物种基因库?穿越高黎贡”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主题采访团,记者前往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百花岭村,实地采访了协会相关建设情况。
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农民环保组织应运而生
坐落在高黎贡山南段东麓山脚下的百花岭村,是一个汉、傈僳、彝、白、傣、回、壮7个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其中有4个村民小组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
现已67岁、曾经担任百花岭村党支部书记17年的彝族老人李加虎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民沿袭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打鸟狩猎等行为普遍存在,不仅没有改变贫穷旧貌,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年高黎贡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年经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后,保护区开启了长达10年的封闭式管理。
然而,保护区建立后,禁止村民到保护区活动的管护模式与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冲突,双方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已成为推进保护区工作的一道难题。
保护的目标在山上,但工作要从社区开始。保护区深刻认识到,保护好高黎贡山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不能靠保护部门单打独斗。只有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让群众在参与保护中获得更多发展经济的机会与动力,才能有效保护好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安全。
年,保护区成立社区工作科,开始关心、帮助社区发展,争取各种社区发展项目。在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保护区提出在百花岭村建立协会的构想,并取得了村两委的支持。
一年后,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管理局等单位的帮助下,百花岭村挂牌成立协会,李加虎当选为协会第一届理事长。
李加虎说,协会帮助村民逐渐改变了根深蒂固的靠山吃山思想观念。慢慢地,大家终于认识到,自己生在高黎贡山脚下,保护好高黎贡山就是保护自己。
据了解,协会成立时,共吸收村干部、村民、教师、学生、护林员等会员51名,其中包括一位外籍会员——世界知名环保专家、联合国大学“人?土地?环境”项目总负责人哈罗德(HaroldBrookfield)博士。成立当年,协会会员达到65名。
协会的诞生,开启了我国社区农民融入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先河。
会员队伍不断壮大,协会管理规范有序
年上任至今的第四届协会理事长侯兴忠告诉记者,协会由百花岭村农民自愿组织成立,属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环境保护公益组织。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通过建立协会章程,规范财务管理,开展年度工作总结,协会各项活动逐渐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据介绍,在保山市各级相关部门积极支持下,经过协会全体会员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协会在加强组织建设、会员思想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沟通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每3年由会员大会换届选举新的理事会,修订《协会章程》,制定协会活动计划,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等。
协会坚持帮助村民树立“保护高黎贡山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协会会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不仅自己不到保护区偷砍林木和盗猎野生动物,还能做到主动对破坏自然资源的人为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多数协会会员在发展社区经济中主动带头示范,成为劳动致富的排头兵和技术能手。
据李加虎介绍,村里年近七旬的傈僳族老人李大一以前最爱使用弓弩打猎,一直刀耕火种,家里生活条件很差。通过村干部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李大一主动上缴猎捕工具,积极申请获批成为协会第一批会员。他还发动族人参加协会,积极种植红椿、普文楠树苗以及核桃、橘子、咖啡等经济林果。如今,李大一家庭收入大幅增加,盖起了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生活越来越好,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植树造林模范。
协会秘书长陈世后以前也曾经偷砍过树、打过猎,协会成立后,他带头示范,搞起了咖啡种植,带领村民们一同致富。
相关资料显示,十年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百花岭管护站每一年的林政案件约有20起,但近十年来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如今每年只有两三起。
随着协会不断发展壮大,会员已由成立时的51名发展到目前的名。在其影响带动下,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坡周边村社先后成立了28个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共管委员会、1个传统资源共管会、1个白眉长臂猿共管委员会、1个爱鸟协会等区域保护组织。
年5月,在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协会办公地点从芒岗文化大院搬迁至大鱼塘村民小组,办公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记者看到,协会新办公地点是一个别致的小院,院落外墙上,一幅幅反映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的手绘图画格外醒目。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财务室等一应俱全。厅堂墙壁上,协会简介、章程清晰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等主题壁画十分美观,多家媒体对协会的宣传报道、协会早期会员合影、协会开展的活动等图片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发展生态产业全村受益,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协会的成立拉开了高黎贡山社区共管的序幕。”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协会名誉会员李正波感慨地说,在协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村民从与保护区冲突到主动参与保护,会员从生物多样性破坏者变为保护者,协会成为全村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引领者。
协会团结带领百花岭村7个民族村民,始终践行协会成立之初提出的“保护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发展社区经济”宗旨,在开展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活动及交流,学习和传授有关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知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据了解,在保护区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协会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组织会员参与高黎贡山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聘请专家举办养殖、种植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对百花岭种植经济林进行规划。其中,海拔米以上发展核桃、板栗、甜柿,海拔米以下发展咖啡,海拔米以下发展柑橘、龙眼。
协会成立不到1年,在有关基金会资助的“高黎贡山森林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支持下,当地示范种植了咖啡、核桃、板栗、甜柿等混农林亩,营造速生丰产林亩,并对亩集体退化林地实施封山育林。此举为百花岭村后来全面发展生态产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李正波说,协会在守护高黎贡山的同时,带领全村发展了两座“金山”:一座是咖啡等经济林,另一座是观鸟生态旅游。
在发展生态产业上,协会理事长先走一步,外出考察引进技术,发动会员带头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开展经济林果示范种植,爱鸟护鸟并大力推动观鸟旅游。
侯兴忠说,在协会的影响带动下,百花岭村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村民主动上缴枪械笼具要求入会,曾经的“猎鸟人”变成“护鸟员”“护林员”,过去种植水稻、甘蔗刚能吃饱的贫困户蜕变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带头人。保护与发展共赢,百花岭村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功之路。
如今,已成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村的百花岭村社会经济、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均旧貌换新颜,森林覆盖率达93.7%,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村内道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年,全村经济收入万元,人均收入多元,是协会成立时人均余元的15倍。
李加虎、侯兴忠这两位新老理事长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有各方面大力支持,有协会会员团结奋斗,高黎贡山生态环境一定会更好,百花岭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来源:环境经济杂志编辑:穆加炼
责任编辑:李明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