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真善美强大家谈

作者

中国中铁团委

编辑

陈晰

青年突击队投入“抗疫情保增长”大干中

青春是什么样子?

“青春是人的一生中最朝气蓬勃的时期,应该是一往无前的勇敢,应该是舍我其谁的担当,更应该是跨越山河的壮志。青年应该珍惜青春,用拼搏奋斗为青春涂上最亮丽的底色。”这是中国中铁首届“向上向善好青年”王翔给出的答案。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青年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生力军和顶梁柱。每个人心中对于青春都有自己的定义,对于央企青年来说,立足本职岗位,矢志拼搏奋斗,为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贡献汗水与智慧,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当前,广大央企青年正在科技创新中奉献力量,在改革发展中绽放青春,努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排头兵和领头羊,中国中铁建设施工了一系列“超级工程”,无数优秀青年参与其中,运用自身所学攻坚克难、创新创效,为“超级工程”建设装上“助推器”。

在京沪线开展接触网站改施工作业

当铁路施工需要在大坡度、小曲线、隧道口、双桥台等特殊工况下铺架时,应该怎么办?中国中铁三局线桥公司铺架研发技术中心主任徐超给出他的答案。作为一名奋战在技术创新、企业壁垒技术攻关阵地的老兵,他组建科技攻关小组,深入现场调研实际情况,研制出国内首条轨枕智能生产线,成功解决铺架难题,极大提高施工效率。近11年来,他累计组织开发专利80余项,省部级工法39项,极大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快速增长。

年,隧道行业“奥斯卡奖”——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年度青年隧道工程师”奖入围名单出炉。中铁十局科技与信息化部副部长张转转成为中国自该奖设置以来第一位入围、从事隧道施工的青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参与多条铁路、公路、过江隧道建设,开发多项创新成果,国内首次采用并被广泛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省级工法3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以上优秀QC成果12项,出版工程专著4本,并在世界隧道大会、中国隧道大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论坛分享。除了本职工作,他还兼任中国图文学会BIM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地下工程学委会委员、山东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用自己丰富的隧道施工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助力中国隧道行业更好地发展。

中铁大桥局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研究所副所长王翔,是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中铁大桥局桥梁科学研究院,用专业知识破解桥梁前沿科技难题。他长期扎根在科技研发一线,主持研发结构动态位移图像识别测试技术、高速铁路高精度位移沉降自动实时监测技术、桥梁检测机器人等科研成果及产品,先后主持、参与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青年员工冒雪进行道岔方向盒配线作业

“人生就是一个炼钢的过程,只有经受磨砺,才会更加坚强。”这是中铁隧道局科技设计与信息化部科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秘书冯欢欢刚参加工作时,为自己写下的话语。参加工作十年来,他作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盾构及掘进技术创新团队”成员,始终将自己的研究扎根在施工一线,长期围绕国家重难点隧道工程建设,开展隧道及地下工程装备与施工技术的研究与管理工作。他针对软弱破碎围岩等复杂地质条件下掘进参数与地质不匹配、盾构掘进方向不可控、TBM掘不进等现象,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研究,建立载荷顺应特性模型,完善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TBM装备地质适应性及其掘进参数选型方法,并成功将研究成果应用到高黎贡山隧道、引汉济渭引水隧洞等国家重难点工程建设中。

“这个60多年的央企,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效率低下、思想僵化乃至固步自封,反而充满了活力和创新”。这是李晓军对中铁电气化局的印象。他现任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应用中心副主任,先后参与完成“风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列零部件研制”等多个重点项目,该系列零部件产品已在兰新二线、莞惠城际、深茂铁路等线路中投入使用。年,他作为主要设计人,带领团队完成时速公里的电气化铁路隧道内刚性悬挂系统零部件项目研发,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接触网刚性悬挂系统零部件产品。该系列零部件产品在京津城际等线路中投入使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青年突击队队员正在进行高强螺栓终拧检查

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中铁建工集团建安公司“李解创新工作室”主任,兼任装饰直属分院BIM深化部部长,李解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作为“李解创新工作室”领军人,他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开展“数字建造、智能建造、智慧建造”技术研究,成功创建企业预制加工数据库,首创“基于BIM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建造技术”,形成“DDIC数字化建造技术、DMBP装配式施工技术和CIMP集成管理平台”,研发数字化加工设备3台,取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8项。他通过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为企业打造“数字化传递预制化装配”新型施工管理模式。

年,俄罗斯莫喀高铁项目启动,作为俄罗斯唯一一条设计时速公里的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对于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和中俄两国友谊有重要意义。中铁二院土建一院岩土所副所长张东卿时任项目路基专业负责人,时常远赴俄罗斯办公。俄罗斯设计审查与国内有很大不同,没有审查依规解释、据经验阐述的习惯,需要设计团队从源头一步步推理演算,再辅以工程类比。为了应对刨根问底的论证要求,张东卿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在短时间内编写基床结构、表层沥青混凝土封闭层、沉降计算、桩板墙等多项专题报告,与俄铁业主、分包商、高校教授据理力争,为设计文件通过各级审查奠定基础。除了莫喀高铁,他先后担任川藏铁路、成渝中线、成贵铁路等多个重点项目专业负责人,设计开发岩溶整治设计、预可研辅助、组合桩设计等多项专业软件,大幅提高施工生产效率,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成果,为企业科技创新作出突出贡献。

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既有线铁路隧道病害整治以人工为主,作业强度高、效率低且安全性缺乏保障。中铁科研院西南院技术经理袁玮针对现状,研制出了运营隧道钻孔、衬砌开槽、衬砌凿毛及既有线轨道走行设备,并在成昆铁路某运营病害隧道整治工程中首次成功试用。该系列病害整治设备具备在既有线上快速上下道及快速自行走功能,具有伸缩机械臂,空间自由度控制灵活,首次实现铁路病害隧道衬砌钻孔、开槽及凿毛全断面机械化作业,大幅提高施工作业效率、质量和作业安全性。长期一线科研和生产工作经历,袁玮积累了丰富经验,多次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部、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中铁和四川省等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各类科技奖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及软著28项,极大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烈日下作业的青年员工

从雪域高原到深海隧道,从冰封北疆到酷暑南国,中国盾构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一张“金”名片。作为盾构设计、生产的领头羊,中国盾构施工已经向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转变。中国中铁工业工程服务公司科技分公司总经理段文军作为科技创新带头人,成功研发国内首个盾构施工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平台——“盾构云”平台,为盾构机装上“千里眼”。该平台目前接入盾构机次数约次,平台实时监测盾构机数量台,约占全国在用盾构机数量1/5,共计为地下工程盾构施工创造价值近亿元。此外,他坚持“跨界技术创新”,创效硕果累累,研发盾构施工组合式可折叠步梯、盾构隧道清洗装置、管片注浆栓、盾构智能冷风系统等20余项创新产品,助力盾构施工行业更加高效安全。

作为“创新创效”类好青年中唯一一名女将,中铁设计航遥院科研开发部部长方杨自入职以来便从事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工作。她主持完成“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的自动化监测系统”研发,综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5G、测量机器人、北斗及多传感器融合实现了全天候无人值守全自动化监测,其综合成本仅为人工监测的十分之一,实现保安全、保质量、提效率、降成本目标。她主持完成的多项研发已应用于多条铁路干线、城市轨道交通勘察、设计、施工及运营各阶段。

从连接边疆的兰新线,到跨越百年的京张线,他们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从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他们不畏风雨、披荆斩棘。从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国家图书馆,到冬奥会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他们与繁华相隔咫尺,却无暇多看。从史上最难掘进的大柱山隧道,到滇中引水工程“地质博物馆”犁山隧道,他们历经水深火热,依然掘进向前。一代代中国中铁优秀青年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和“成功必定有我”的壮志,突破技术壁垒,攻克科技难关,用青春书写“中国速度”。

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参建拉林铁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展现新时代新征程海内外中华儿女特别是广大青年团结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气象新风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进程中真善美强精气神,即日起,《中华儿女》杂志及中华儿女新闻网、中华儿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