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丁酸氮芥 http://m.39.net/pf/a_5231270.html

10月的青藏高原,漫长冬季悄悄来临。雪花覆盖的牧区,交通十分不便。

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民族中学,朋毛羊吉(右一)在这里读八年级。羊吉今年15岁,皮肤带着明显的高原色彩,在藏区和牧区,她的普通话算讲得很好的。

这天是星期五,下午下课后,学生们就可以结束学校一周的寄宿生活,回到自己家中。她和爸爸陈建庆有默契,每周五下午,爸爸一定会骑着摩托,准点来接她回家。

这已经是羊吉寄宿的第9年了,从学前班开始,她就在乡镇的学校寄宿学习。羊吉逐渐明白,上学是她走出大山唯一的路。

羊吉回家的路有30公里,一路颠簸曲折、风尘仆仆,在一个没有任何手机信号的山谷,羊吉的家到了。这是一个方圆几公里都没有人烟的地方,整个山谷除了羊吉家,就只有她大舅和小舅家,三家几代人在这里放羊,没人离开过。

上学难,对于牧区的孩子来说尤其难。陈建庆从小没上过学,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整个牧区,像他这样,没上过学的大有人在。令他欣慰的是,教育扶贫推出了寄宿制学校,儿女这一代有条件上学了。现在,大女儿羊吉每周接送一次,二女儿每11天接送一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尽管已经跑坏了2台摩托车,但他跑得无怨无悔。

教育、医疗和住房是“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硬指标。对于羊吉这样的孩子来说,寄宿制学校缩短了上学的距离,让少数民族的义务教育得以普及。许多像羊吉一样的孩子,开始有了梦想,能够拥有走出去的希望。

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扶贫意义,是给予更多没有能力来选择的弱势群体,一个不掉队的保障。

在云南怒江,生活在这里的怒族和傈僳族同胞,世代与高黎贡山和怒江大峡谷为伴。福贡县的普职融合学校里,老校长字跃芳正在为他的名学生举办毕业典礼,颁发毕业证。

学校墙上贴着醒目的五个大字:学会喝开水。这些孩子大多已经十五六岁了,一般来说早已学会了独立生活,但在这里,喝开水竟是一件需要时时提醒的事情。喝开水、擦屁股、洗脸这样基础的日常,在这里是需要反复教才能学会的“现代文明”。

就在几年前,福贡的很多地方还能看到,十五六岁的小女孩身后背着一两岁的孩子。那不是姐姐在照看妹妹,而是妈妈在带孩子。

这是当地习以为常的风俗,读书无用,还不如早点嫁人。如果没有这所学校,这可能就是他们的命运,一代代,都是如此。

老师们要把他们从这种命运的捆绑中解脱出来,再把他们送进中等职业学校,让他们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学校在文化知识外,特别开设了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美容美发、摩托车维修、中餐烹饪、科学种菜养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毕业后,学校还会帮助他们去相应的专科职业学校继续读书。

图片里的小女孩叫和义芳,她对美容美发特别感兴趣,现在已经学会了染发。9月下旬,她开始在县城的职业中专半工半读。她说很想有一天,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理发店。

从长远来说,在这些贫穷落后地区,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一个最有效的途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中来,全国各地的老师来了,志愿者来了,校长来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贵州团委组织金州学子春晖社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贞丰县龙场小学支教,帮助这里的孩子补课,还教会他们跳舞、唱歌的新技能。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云南独龙江乡中心学校一(4)班正在上语文课

教育是希望之战,未来之战。教育的种子埋下,理想就会发芽。我们始终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未来,这些孩子将会改变一个个家庭的命运。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王岩李鹏张健楠

监制:杜兰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