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下,怒江水之畔,一片热土,一方百姓,四万多人民凭双手将汗水洒在了峡谷大地。在芒宽乡村振兴的路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不甘示弱,或是外来媳妇,或是山区民族,小小的肩膀渐渐地扛起了乡村振兴半片天,她们就是年《人民日报》指出能顶半边天的妇女,新时代的农村女性。

傈僳妇女的“牛”事业——西亚社区杨胡妞

一大早,西亚社区外八箩组半山腰的牛场里,杨胡妞的歌声回荡在场棚里,她一铲一铲投着料草,上百头牛儿细嚼慢咽,仿佛杨胡妞的歌声让它们吃得更香。杨胡妞,芒宽乡平田社区石头寨小组的傈僳族妇女,二十多年前嫁到西亚社区山坡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过了半辈子农耕生活,日子清贫,一眼望得到头。年以来,脱贫攻坚掀起了大高潮,杨胡妞和丈夫坐不住了,赶着脱贫攻坚的浪潮决定干一番家乡的事业,结合芒宽乡肉牛养殖历史,成立了隆阳区犇鑫养殖专业合作社,带着西亚社区30多户群众,开始发展规模化肉牛养殖。对于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傈僳族妇女,普通的家庭养殖对于她或许难度不大,但是要想搞好规模化养殖,光靠丈夫一人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而技术提升却成了她最大的问题。刚起步的那一两年,白天地里管理青储料用的玉米,草料地里忙活,夜晚和丈夫一起挑灯学习,经常睡眠时间只有3、4个小时。养殖场刚建成的头三年,处于养殖起步期,无法获得效益,跟她一起干的社员见不到效益,纷纷上门要求退股,杨胡妞说:“不管事业如何苦与累,我都能承受,但是身边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是最令我难过的。”她也曾想到过放弃,遣散合作社,日子归于平静,可是看着那几十甚至上百头牛儿,她还是选择了扛住压力,在与丈夫的相互扶持下,一步一步向前行。

杨胡妞是个不忘本的傈僳族妇女,看着日益红火的牛场,她从未忘记过那些还在为生活所迫的寨里寨邻。杨胡妞有着大大咧咧、外向的性格,在牛场工作之余,总爱带着周围四邻的妇女们唱歌跳舞。在平日的交流攀谈中,她了解掌握了每一家的情况,一到30多亩青储料地管理的时候,她便找到那些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参与到青储料管理中,不仅足额给工钱,还无偿地把青储料种植的技术传授给她们。特别是高黎贡山傈僳族移民群众,语言不通、没有技术,她便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用一口流利的傈僳语将那些书面的技术语言翻译给了移民群众。她总爱大声笑,笑得很真实,边笑边对群众说:“来和我一起养牛吧,我负责培训、负责教你们技术、负责疫苗、负责驱虫、负责销路,全部负责了,你们就负责让牛儿吃好吃饱,负责赚钱。特别是你们这些妇女人,不要只会洗衣做饭,只会盘田种地,我们要自力更生。”7年的时间里,杨胡妞靠着韧劲儿和闯劲儿,带动10多名留守妇女搞起肉牛养殖,每年提供余个零工岗位给周围群众。

西亚老街子组茶会芹与丈夫施加义已经50多岁了,外出务工已经没有合适的岗位,家里儿子还没有结婚,需要开销,一家人就靠种植几亩香料烟为生,平日里茶会芹就是常与杨胡妞一起跳舞唱歌。当茶会芹向杨胡妞问起养牛的情况时,杨胡妞便迅速热心了起来,带着茶会芹分析了养牛的形势、投入等等,并鼓励他们积极养牛,由合作社提供养殖技术支持。年,茶会芹夫妻两去到牛场找到了杨胡妞,从合作社社员那里一口气买了2头能繁母牛,刚买回家几个月,就繁殖得两头小牛。杨胡妞隔三差五就会亲自上门去帮茶会芹看看牛儿的情况,每到牛儿该打疫苗、该驱虫的时候,都会及时登门去提供无偿服务。茶会芹夫妇一提起杨胡妞,总会竖起大拇指:“她是个好人啊,我们家找她买的牛赚了,才买回来没有多久就下小牛了,一头小牛就是1万多块,我们也不担心不会养,她比我们自己还着急。”

如今的杨胡妞与丈夫,已经带领西亚社区60多户群众完成了合作社第一个五年计划,养殖肉牛余头,形成了从青储料加工到肉牛繁殖养殖到成牛出栏的规模养殖全产业链。截止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万元,惠及西亚全社区。现在,她正与丈夫一起带着西亚甚至芒宽乡大部分养牛的群众向第二个五年计划大步迈进。

外来媳妇本地情——百花岭村陈艳娇

年,百花岭村白花林组小伙李智辉领回来了一个胖胖的蒲缥媳妇,村里人都爱开他的玩笑:“饺子要吃烫的,媳妇要找胖的,胖媳妇旺夫、带财。”或许谁也没有想到,当初周围四邻口里的这个胖媳妇,真的成了寨子里小有名气的电商带货老板,把寨子里的农特产品卖到了北上广深,她就是自称为“胖阿娇”的百花岭媳妇陈艳娇。

没有结婚前,高中学历的陈艳娇在外省打工,每月领着——00元的工资,当跟随丈夫李智辉第一次来到百花岭时,就被这里的风景以及这里的人留住了心。结婚后,她毅然决然抛下了外省打拼的基础,和丈夫一起回到了百花岭村,开始了自己梦想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式田园生活。接触过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她,一眼就相中了百花岭村农特产品的优势,年,便开始了她的电商带货之路。

一开始,陈艳娇只是以自家的柑橘园为依托,利用在外务工积累下的人脉,向外小批次发售自家种植的各类柑橘。一次偶然的高黎贡山原生态新鲜核桃外售,彻底激发了她的本地产品电商梦。那一次,她在短短三天里卖出了2吨核桃,让周边群众家原本不值钱的核桃翻身变成了“金山货”,也正是这一次,让这个外来媳妇“胖阿娇”赢得了寨里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闲不住的她,回来后经营自家果园的同时,还到家附近的咖啡公司做销售营销,随着百花岭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来往的游客以及商贾,总会从百花岭带走些特产,由于她诚信和灵活的头脑,这些游客和商贾便成了购买她农特产品的常客。她常常忙得不亦乐乎,白天搞咖啡产品销售,晚上打包电商卖货,日子充实又有趣。每到柑橘成熟、芒果成熟之季,陈艳娇家里总是满满当当的人群欢笑,路上遇到的留守老人和妇女相互打招呼问到去哪里,都是同一个目的地:胖阿娇家。去干嘛?去给她打包果子,装箱发车;去给她送农特产品,帮忙带货外销。那些年纪稍大的困难老人,手脚慢,打包果子效率不高,她仍旧以市场用工价给她们,并且只让那些老人套保护网,她自己来装箱。每年,陈艳娇都能给周边的困难老人和留守妇女提供多个临工岗位,让她们赚一点收入贴补家用。

年整个水果行业受疫情影响,价格下跌得厉害,陈艳娇的电商带货同样受到了影响。可是这个外来媳妇担心的却是村里那些建档立户卡手上的农特产品。建档立卡户周光贤眼睛失明,孩子残疾,就靠妻子一人种了几亩贡柑。陈艳娇看着那些熟了掉一地的贡柑,心疼得说不出话。于是,她咬牙仍以当年市场最高价收下了周光贤家的贡柑,亏本将果子外销了出去。周光贤一家总是很感激胖阿娇,不光是周光贤,还有百花岭村其他的困难群众,心里都有胖阿娇。因为这个胖阿娇帮他们卖核桃、卖蜂蜜、卖柑橘、卖橙子、卖家禽、卖土猪、卖蔬菜……卖一切百花岭的农特产品,让那些群众眼里再普通不过的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了口袋里的金宝贝。

现在的胖阿娇,辞去了咖啡厂销售的工作,决定专心致志干电商,除了自家种植12亩柑橘、40亩芒果、30亩咖啡以外,她励志将“百花岭”做成农特产品的标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余热,成为新一代百花岭有温度的致富带富女性。

芒宽的热土,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乡村新女性,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节点上,这些新女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谁说女子不如男?热土芒宽中像杨胡妞、陈艳娇一样的农村妇女还有很多,正如三月里火红的木棉,她们正拼尽全力竞相开放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之上。(完)(本文来源:隆阳发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