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星球#

第期

01:08

多样星球·物种宝库系列——长臂猿

长臂猿是灵长目一科动物的通称,长臂猿不是猴子,是我国仅有的现生类人猿,与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一起被称为四大类人猿,均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长臂猿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大陆及岛屿上的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和其它猿一样,长臂猿没有尾巴。它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几乎从不下地活动,大多数情况下都用它们的双臂在树冠上“臂行”,是典型的树栖动物,也被称为“吊着的歌手”。

全世界共有4属20种长臂猿,其中中国有3属6种,是长臂猿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近云南省境内分布的三种长臂猿,分别是白颊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白胡子真显脸小

——白颊长臂猿

白颊长臂猿,是中国、老挝、越南三国交界地带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栖息海拔高度通常不超过米。

它们体型较小,出生后一年内毛色均为淡黄色,之后至性成熟前变为黑色,仅仅两颊部位长着白色的络腮胡,并由此而得名。但雌性的两颊白色看上去没有雄性的明显。性成熟后,雌性体毛由黑色又褪回为黄色或黄褐色,雄性仍为黑色。

白颊长臂猿几乎常年都在树上生活,无论觅食、玩耍、休息、求偶、交配、哺育幼崽等,全部在树上进行。它们白天活动觅食,以多种热带型野果、嫩树叶、花苞、树芽等为主要食物,也吃昆虫、小鸟。

白颊长臂猿是“一夫一妻制”,是世界少有的恩爱模范。它们一生只选一个伴侣,若一方去世,另一方也绝不会“再婚”。

每日清晨,它们都会发出非常嘹亮动听的鸣唱。“唱歌”习性既是群体内互相联系、表达情感的信号,也是对外显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

在中国境内,仅云南南部少数几个地方曾经记录到白颊长臂猿的行踪。

全家各长各样

——西黑冠长臂猿

西黑冠长臂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全球的总数大约仅有—只,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无量山、哀牢山一带。

主要栖息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为典型树栖小型猿类。它们以家庭为单位,既有一夫一妻,也有一夫二妻,由于繁殖率低,通常三至四年才能繁殖一次。

西黑冠长臂猿雄性(左)和雌性(右)

西黑冠长臂猿雄性通体呈亮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体背是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着棱形或多角形的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是浅灰黄色。西黑冠长臂猿前肢比后肢长,而且没有尾巴。

刚出生的猿宝宝全身黄褐色,长到一岁左右毛色会逐渐变为黑色,雄猿则一直为黑色。但到八、九岁性成熟时,雌猿又逐渐变为黄色或棕黄色

西黑冠长臂猿也是真正的“歌唱家”。每天早上起来后都有鸣叫的生活习性,而且每个家庭的鸣叫声各有差异。

西黑冠长臂猿“妈妈和孩子”

它们会根据保护区内不同季节里的食物可得性,采食不同的果类、花类及叶类食物,偶尔也会捕食动物性食物,如鼯鼠、松鼠等一些比较大的啮齿类动物。

林间白眉大侠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高黎贡山地区的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年由中国科学家确定并命名,是近百年来第二个被命名的长臂猿新物种,也是唯一由中国人命名的长臂猿物种。它们栖息于海拔~米气候炎热潮湿的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山地雨林中。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且一胎仅生一子。它们在维持“夫妻关系”方面非常有意思。每当太阳出来时,雄猿和雌猿会来一场“妇唱夫随”的“大合唱”。在长臂猿的家庭中,雌猿占主导地位,决定着家群的移动方向,而雄猿则担负起保护家群的重任。

最重要的是,雄猿还是特别听“老婆”话的“超级暖男”。遇到危险时,雄猿会主动当“诱饵”,而雌猿则会趁机偷偷逃跑。

遇到美食时,雄猿也十分有眼色,绝不会第一个取食,而是选择在周边警戒观察。直到雌猿“吃饱喝足”后,雄猿才回去吃剩下的“残羹剩饭”。如果雌猿累了,在树上休息时,雄猿就会主动帮雌猿抓虱子和梳理毛发。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现全球仅存不到只,在我国境内仅分布于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南段保山隆阳区、腾冲市和德宏州盈江县。

长臂猿依赖于森林所提供的食物

加之鸣声较容易被监测到

长臂猿种群的生存状况

就成为森林状况观测的一个重要参考

是一个森林健康状况的标志

“多样星球”是云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创立的一档以“生物多样性系列精品影像”为主的融媒体专栏,旨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理念,从讲述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的角度出发,向世界展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出品人:和亚宁

总编审:李晓风

监制:尹凡

策划:卢钢、曹诚博、杨维涵

宣推:杨维涵、盛雪梅、赵小强、彭明辉、孙安然、韦福娟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多样星球”融媒体报道组

视频素材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周卫平工作室、保山广播电视台、普洱广播电视台、玉溪广播电视台

视频剪辑:朱文津

编辑:杨维涵、杨秋菊(实习)

主编:盛雪梅

终审:卢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