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是美国援华第十四航空队前期的名字,当时由于美国并未对日本宣战,所以,以陈纳德为首飞虎队只能以民间组织的身份,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包括飞行员和机械师在内的所有飞虎队成员,都是陈纳德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以平民身份参战。
年陈纳德在宋美龄的建议下在昆明组建了空军飞行学校。参照美军标准对中国空军进行训练,协助中国对日作战。年美国空军教官受国民政府邀请,担任中国空军顾问。
飞虎队从成立到抗日战争结束,共击落日机架,击沉日军军舰44艘,内河船只只,击沉或重创日军万吨商船物资;击毙日军多人。
飞虎队在整个滇西缅北抗日中,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飞虎队的牺牲也很大,其中仅仅在驼峰航线,飞虎队就损失了多名飞行员。
本文主要讲述飞虎队在滇西抗日中给日军的五次重创。
01惠通桥被炸后,飞虎队对日军浮桥的轰炸,坂口之死让日军过江的幻想彻底破灭。
日军在惠通桥遭遇战中受阻后,曾多次在炮火的掩护下,组织修建浮桥,幻想东渡向保山进犯。不过这一切都在怒江东岸的守军的眼皮底下,每次浮桥刚要接好的时候,东岸严阵以待的炮火总能很快地将它摧毁。一直到了第九次,过江心切的坂口少将亲自带着一队人马,在惠通桥上游找到了一个东岸远征军炮火打不到,江水平缓的地方搭起了浮桥,并在松山顶峰建立起了炮台,对我军东岸的守军据点进行猛烈的攻击,企图压制东岸的炮火。坂口眼看大功即将告成,随即命令步兵团轻装渡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怒江东岸的突然出现了几十架飞虎队的飞机。飞虎队的炮弹准确无误地落在了浮桥上,浮桥上的小鬼子和浮桥很快被怒江吞噬。气急败坏的坂口一边命令士兵隐蔽,一边拿着机枪往空中扫射,只见一架飞机掠过头顶,扔下一颗炮弹,年轻的坂口和其他日军尸体一起,凌乱地躺在怒江西岸的沙滩上。从此以后,日军再也没有打过利用浮桥过江的幻想。
02在高黎贡山之巅,飞虎队从天而降
在二战最高的阵地,高黎贡山上日军一个连队利用险要的地势和坚固的工事,把53军、54军的部队挡在冰天雪地的半山腰两个多月。因为是雨季,飞虎队的飞机一直无法找到日军的准确位置。所以飞虎队的空中支援一直没办法进行。卫立煌在得知北斋公房的处境后,心里忧虑道:“驻印军5月份,已经开始进攻密支那,如果我们攻不下高黎贡山。整个滇西的反攻将无法推进,那么整个中美在中缅印战区,打通中印公路的计划,就将面临无限制地推迟。”想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命令师师部的美军联络组立即发报,要求美军空军给予空中火力支援。三小时后,陈纳德带领的美国空军飞虎队从大理祥云机场起飞,直飞高黎贡山山顶,恰好这天天晴了半个多小时,飞虎队趁机对日军进阵地行轮番的轰炸和扫射,日军在山头的工事毁于一旦。我军顺利冲上了山顶,将联队一网打尽,拿下了二战中做高的阵地。
03飞虎队让来凤山一片火海,所有工事毁于一旦
腾冲来凤山上的鬼子将整个来凤山的树木全部砍光,远征军二十集团军的行动全部在他们眼皮底下。霍揆章的二十集团军打了几个月,伤亡惨重,还是拿不下来。霍揆章一气之下撤了54军军长方天的职,让后电告卫立煌请求空中支援。七月二十六日,。飞虎队五十七架飞机再次横空而来,由于小鬼子只知道防守陆上进攻,光秃秃的来凤山上,鬼子的堡垒让飞虎队一览无余,飞虎队以对来凤山阵地施行重轰,来凤山一片火海,不大一会儿工夫,将小鬼大的干干净净。这次轰炸让远征军的进攻赢得了机遇和时间,如果没有飞虎队的支援,二十集团军最起码还得牺牲几千人代价。
04活埋腾冲守备队长藏重康美等30多名日军军官
日军在腾冲城的指挥官叫藏重康美,是日军中出了名的猛兽,他把腾冲城变成了铜墙铁壁。自己和士兵躲在地洞里就可以出其不意轻而易举把中国远征军挡在城外,中国远征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久攻不下。
直到年八月八日零时,我军小菜先后攻占了城西南角和东南角的碉堡。藏重联队凭借残墙断壁和坚固房屋作顽强抵抗。十二日夜,藏重组织残部发起突袭,夺回被第三十六师据守的部分城墙阵地,该师第一○八团二营五百多名官兵战死。
十六日,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派二十四架飞机再次轰炸,坐落在中东门的联队指挥部被一个叫做克里夫隆的美国小伙子一炮击中,包括号称“坐洞大佐”藏重康美联队长在内的30多名日军高级军官,全部被活活闷死在了东门的城墙下的地洞里。
05活埋松山守备队长金光惠次郎等
就在腾冲守备队长藏重康美死后21天,8月29日,飞虎队再次对松山日军进行轰炸,这一次,日军松山守备队长金光惠次郎被克里夫隆的伙伴比尔一炮击活埋。金光惠次郎被活埋以后,日军在松山的负隅顽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副队长真锅邦人,正能将队旗烧了,将旗冠埋在地下。9月15日,松山日军全部别歼灭。
二战:美国帮中国打日本的七大理由,每一个都不容美国迟疑!
远征军:野人山十大生死考验,无不让人听之色变!
远征军入缅,缅甸人民不但不欢迎,反而处处与远征军为敌!为何?
远征军:军长竟然下令炮兵向自己人开火,结果你只会佩服军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