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的症状有哪些图片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0.html
                            

视频来源:中国影像方志

引言腾冲

TENG-CHONG

亿万年前的地质构造运动,让腾冲从苍茫大海中一跃而起,并造就了火山与热海并存的独特地貌。

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南丝绸之路,曾给这座偏居边地的城池带来过巨大的财富和荣耀。

抗战时期,在古道上重新修筑的史迪威公路,又让边城腾冲,在两千多年后,中华民族危亡存续的时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云雾升腾、火光冲天,也许是这片土地在亿万年之前最本真的面目,侨商故里、翡翠之乡,是后人将它“锻造”而成的模样。

腾冲,一个连名字都滚烫的地方,在西南边陲把它的热情,用古道传遍四面八方。

地名记腾冲

TENG-CHONG

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史记大宛传》这个在《史记》中,被司马迁叫作滇越的骑乘大象的国度,就是今天的腾冲。而当时的那座中国西南边塞小城,也因为一条“蜀贾奸出物”所用的小路,开始被中原的统治者重视。

除了滇越之外,腾冲古时,还被称作“越赕”和“腾越”。“腾冲”一名始于《旧唐书》,亦作“腾充”,意为“藤条充盈之地”。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红藤杖杖出南蛮》南诏红藤杖,西江白首人......火山生处远,泸水洗来新。”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由腾冲经金沙江,直达中原腹地的古道,这条古道,就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公元前年,大汉使者张骞到达大夏国,在这个从来没有和中国来往过的遥远国度,他意外发现了来自巴蜀的蜀布和邛竹杖,这是一个足以让大汉帝国惊奇发现,在汉武大帝的眼皮底下,一条不为人知的商道,居然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的时间。

公元前年,汉武帝发兵西南,这条“蜀贾奸出物”所用的古道,终于被官方打通,纳入了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

自此,腾冲更是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对外通商口岸,到了清代,全国各地运往缅甸的商品,都要经过腾冲中转。这里群商会集,一派“昔日繁华百宝街,雄商大贾挟货来”的繁荣景象。

无论名叫“越赕”还是“腾越”,两千多年来,腾冲一直是西南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关隘。青石板上那深深的马蹄印,踩踏出来的不仅是一条驿道,更是一条贯古通今的商贸文化脉络。

时至今日,古道上缓慢的节奏,被快速、高效所取代,但所有路的终点都不曾改变,它们都是腾冲走向世界的通道。

大事记腾冲

TENG-CHONG

和顺古镇,被誉为“西南第一侨乡”,然而,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和顺古镇并没有得到和它的繁盛相匹配的评价。

在腾冲各地,甚至流传着“有女莫嫁和顺乡”的说法,其实和顺的辉煌与暗淡都与同一件事密切相关,那就是“走夷方”。

如同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福建人下南洋,在中国西南地区,自古便有“走夷方”的传统,而在“走夷方”的众多商队中,又以腾冲和顺人最为出名,和顺人口中的“夷方”指的是与和顺仅隔七十多千米的缅甸。

早在四百多年前,和顺先民便开始赶着马帮,从缅甸源源不断地购入玉石、棉花等货物,并将中原的丝绸、茶叶卖到“夷方”之地。

“办棉花,卖珠宝,回家销售,一家人,得团圆,无焦无愁,自明朝,到今朝,流传已久,此乃是,吾乡人,衣食计谋”这首《阳温暾小引》,在和顺流传了上百年,它是用于劝诫乡人的民间歌谣,也是和顺人“走夷方”的生存指南。

每一个和顺人都清楚,“夷方”之路蛮烟瘴雨,匪盗丛生。比起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有更多的人有去无回,命丧异国。因此坊间流传着“有女莫嫁和顺乡,才做新娘成寡孀;宜过黄土埋骨肉,家中巷口立牌坊”的说法。

“夷方”代表着理想和希望,抛下家园和亲人,去往不可知的远方,分别,也因此而有了喜忧参半的情绪。

“父母恩,好一似,天高地厚,在一日,孝一日,岂可远游;不得已,为家贫,不得不走;游有方,急早回,以解亲忧”《阳温暾小引》中的寥寥数语道出了腾冲人长久以来的心酸与无奈,为了弥补对家庭的亏欠,粗犷的滇西汉子在河边修建了六座洗衣亭。

和顺的女人,在洗衣亭里等待着丈夫的归来,而洗衣亭也替和顺男人,为他们的妻子遮风挡雨,这是和顺最温柔的建筑。

数百年来,洗衣亭里的阵阵捣衣声与崇山峻岭中的马蹄声遥相呼应,依然唱不尽世代和顺人的兴衰荣辱与悲欢离愁,昔日的丝绸古道,变成了今天的大道通途,在腾冲的崇山峻岭间,虽然“走夷方”的马帮在渐渐消失,但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依然在中缅边境往来的商队中传递。

文化记腾冲

TENG-CHONG

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源。如果说祠堂是腾冲人的血脉之根,那么和顺图书馆便是腾冲当之无愧的文化源泉。

上百年来,这座图书馆不仅恪守着“启智化愚”的本职,还让腾冲在民国时期成为整个滇西地区消息最灵通的地方。

“庚子之变”后,丧权辱国的阴影笼罩着中华大地,人们逐渐意识到,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才是富国强民的根本,一群进步青年便在和顺成立了一个倡导读书、推行新文化的组织——咸新社。

“这里原来是座古庙,咸新社建立之初,就把这里做为了当时的文化阵地。而里面的神像,敲敲打打。是用很文明的方式送到了另外一个更大的寺庙里面供奉起来,所以,这里就成为了我们和顺文化的摇篮。”

请出旧的思想,填入大量先进书籍,腾冲人在革故鼎新的过程中,完成了思想的启蒙。武昌起义爆发后在全国各地还在观望和不知所措时,远离革命中心的腾冲便迅速响应时代号召,发动了腾越起义,成为云南第一个推翻封建帝制的地方。

随着腾冲人对新知识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和顺图书馆应运而生。除了提供大量书籍外,图书馆还从上海等地订阅报纸,但由于腾冲位置偏远,报纸从上海邮寄到腾冲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

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腾冲人另辟蹊径,先把报纸从上海运到缅甸,再用马帮沿古丝绸之路运到腾冲,时间比传统的陆运节省了一半以上。

“这里有一副对联,上联书自云边通契阔,下联报来海外起群黎。顺s形来念的话,书报来自云海外边,非常的奇妙”

然而,在国内形势风云突变的民国时期,一天的差距就足以让新闻变成“旧闻”。因此,远道而来的报纸依然无法满足腾冲人对新闻的渴望。

年,和顺图书馆收到了一份“追赶时间”的礼物。抗战期间,消息非常闭塞,而和顺有一位名叫尹大典,把自己的收音机捐赠给了图书馆,那些热血青年们就连夜的收听,听完以后整理记录,刻成蜡版分散出去,就连日本人投降的消息当时也是由和顺图书馆收听了印度新德里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做成一个号外,这一份报道,引起了整个滇西的沸腾。

在腾冲人的共同努力下,和顺图书馆成为滇西乃至整个云南的新闻发布中心。

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掌握,是人类进步的要诀,靠“走夷方”致富的腾冲人,深谙其中的奥妙,在求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腾冲的“文化之津”,焕发出新的光彩。

抗战记腾冲

TENG-CHONG

每年清明前后,都会有一批年轻人来到国殇墓园,他们会花上一两天的时间,将墓园中数千座墓碑上褪色的字迹重新描红。

这座高31米的小团坡,安葬了位抗日英烈,他们生前来自四面八方,被授予不同的军衔,死后被安葬在同一个地方。因为他们的牺牲,全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收复腾冲。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相继控制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港口和铁路,史迪威公路成为国际援助物资抵华的唯一陆上通道。然而,随着腾冲的沦陷,这条仅存的西南补给的大动脉,也被迫中断。

年8月,数万中国远征军,濒临腾冲城下。试图攻下仅剩余名日军驻守的腾冲城,可满城的火山石建筑,如同给这座城池,披上了一层铠甲。

经过一个月的战斗,中国远征军伤亡惨重,却依然无法拿下腾冲。滇缅公路打不通,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运不进来。这对当时的中国无异于一场灾难。

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腾冲就像一座火山一样爆发了,他选择了近近乎自毁的方式,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经过了40多天的鏖战,中国远征军,以多名将士的牺牲为代价。终于攻下了腾冲城,一个已化作焦土的腾冲城。

全歼日军之后,当地的老百姓就把牺牲的将士的遗憾,总的收集起来,集体火化,一个罐子装一把骨灰,安葬在小团坡上,总的安葬了位将士的遗骸。

一场焦土之战,给腾冲带来了火山喷发般的浩劫,70多年来,腾冲又在火山灰上慢慢重建,战争的痕迹也似乎在这座城市逐渐消失。

这面米长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镌刻着十万多个滇西抗战参与者的姓名。一横一竖,挺立着民族的筋骨;一撇一捺,祭奠着中华之国殇。将士们在腾冲洒下的报国热血,就像火山里翻滚的熔岩,熔断了日寇的铁蹄,为中国带来和平与希望。

如今,远离战乱的腾冲人以史为鉴,守护和平。并向火山下热海一样,将岩浆的温度世代传承下去。

产业记腾冲

TENG-CHONG

在中缅边境,腾冲的商队将一种绿色的宝石,源源不断地运入国内。早在多年前,往返于中缅之间的腾冲商人发现了这种温润的缅甸玉石,从那时起,走夷方的马帮,就不断从缅甸带回上好的翡翠,这让腾冲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加工地和集散地。

年,在腾冲改建拆迁的废墟中,许多人在地上细细翻捡,找寻过去加工残留的碎玉。历年来,腾冲人用这种方法收集来的碎玉,就有了上千吨之多,足见历史上腾冲翡翠加工规模之浩大。

20世纪40年代,由于战争的原因,腾冲繁盛了百年的翡翠市场,逐渐走向没落。时局的动荡,并没有彻底切断腾冲人与翡翠的关系。翡翠博物馆里游人如织,每一件展品都向人们讲述着腾冲与翡翠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缅两国边境贸易的逐渐开放,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翡翠交易再次兴起。这里的翡翠集市,已经延续了数十年,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摊位上,却常常出售价值百万的宝贝。

年,腾冲实现了翡翠收入35亿元的目标。自明朝开始,腾冲人寻玉、识玉、琢玉、售玉,前赴后继,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翡翠文化。

而腾冲的翡翠,也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有了灵魂,正是这样的环境,让这座火山脚下的边地小城,能在战争之后,再次恢复到昔日翡翠之乡的繁盛。

当代记腾冲

TENG-CHONG

金秋十月,腾冲曲石镇的公平社区又一次换上了金色的盛装,为即将上演的丰收大戏高调暖场。

对于公平社区的村民而言,这千树万树的银杏叶是火山馈赠的滚滚财源,公平社区坐落在火山台地上,这里出产的银杏所含的银杏酮比正常值高出20%以上,深受市场欢迎。

然而,时光退回到十几年前,公平社区却是腾冲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而这里的贫困,同样也是火山带来的。当年的火山熔岩如同给地面穿上了一层坚硬的盔甲,将公平社区与地下水源隔离开来。因为缺水,这里的土地只能种植旱谷,一年下来,这里的村民仅有两三百元的收入,收成不好的年景甚至还要亏本。

年公平社区集全体村民之力,从20多千米外的大河水库引来水源,这里的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政府的带领下,公平社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火山台地优势,大面积种植银杏。这里长出的银杏叶,银杏酮和内脂含量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如今,公平社区每年的干银杏叶销售量多吨。仅此一项,就能为社区带来上千万元的收入。

火山给腾冲的馈赠不止于此。亿万年前的火山喷发,给腾冲留下了全国唯一的城市火山堰塞瀑布,以及有水上草原之称的北海湿地。

年12月,北海湿地成为了国家首批公示的全国33处国家重点湿地之一。自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北海湿地的面积扩大了三倍。

腾冲,人和火山,相伴千年。火山给腾冲制造过困境,也为腾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极致的美景。腾冲人不曾被困境难倒,也从未被财富冲昏头脑。他们因势利导,合理开发,让这片土地,既保持着经济发展的热度,也不失可持续发展的冷静。

后记腾冲

TENG-CHONG

年4月,龙江特大桥建成并通车,这座亚洲山区最大跨径的钢箱梁悬索桥,有着云中之路的美称。桥的一头连着高黎贡山,一头连着腾冲,直通缅甸。中缅边境上险峻的丝绸道路早已被通畅的公路所取代,穿梭于两国间的腾冲商人,变得更加忙碌。

“走夷方”的传统,以新的方式被延续了下来,和顺古镇上多元风格的建筑,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那是侨商对家乡的反哺,也是和顺对文化的吸收与传承。

日寇进犯时的冲冠一怒,扭转了国家危亡的局势,和平年代的经济发展,让腾冲的热情与活力尽情释放。

伴火山而生,邻热海而居,腾冲的热情生生不息,腾冲的生活热烈多彩。

转载注意:得到授权48小时后方可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