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桩是国家疆土的象征
它见证着历史沧桑
浓缩着民族荣辱
它神圣不可侵犯
年2月17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徒步沿边界线踏勘中缅边界,查看新中国第一块界碑,亲自为界桩上略已斑驳的“中国”两字描红添色。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
风雨无阻,翻山越岭
只为看它一眼
确保它的“平安”
完好无损地树立在祖国的边界线上
筑起伟大祖国版图的围墙
他们
就是外事界务员
作为一个边疆省份,我省四千多公里的国境线长度占全国陆地边界的近五分之一。根据年底的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外事界务员名。外事界务员已经成为一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边境安全与稳定不可或缺的群众力量。
说起外事界务员
也许很多人都比较陌生
在云南的25个边境县内
就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
图为王毅与外事界务员蔡新装合影。
他们只是村寨里的普通边民
却肩负着定期在边境一线巡查
保护界碑和界碑标志物
防止过耕、过牧、过伐
以及处理两国边民事务
调解矛盾纠纷的职责
被当地群众称为
“泥腿子外交官”
年10月的一天
泸水市片马镇古浪村的
外事界务员乔烨翔与欧学明
一同去巡查中缅边界上的21号界桩
一大早,他俩换上各自的装备,踏上了巡边路。两个习惯了在山林里穿梭的汉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终于到达了21号界桩。来不及擦拭额头上的汗珠,他俩立刻开始清理起界桩周围的杂草,看到界桩完好无损矗立在面前,两个人高兴地拿出手机相互合影留念。
片马镇古浪村村民乔烨翔说:“我们古浪村总的界桩有N18、N19、N20(1、2)号、N21(1、2、3)号、N25号,总的有八个,我们今天巡查的主要任务是N21的1、2、3号。”
乔烨翔是古浪村的党支部书记,年,他被聘请为外事界务员,5年来,他和村里其他5名外事界务员每个月都要往返于分管巡查的界桩之间,为了搞清辖区每一棵界桩、每一寸边境线、每一户人家,他们反复走遍了每条路、趟过了每条河。乔烨翔说,由于界桩大多树于海拔米至米的两山分水岭上,山高路远,丛林密布,巡护和管理难度和危险性非常大。
中缅边界怒江段的大多数界桩均处在无人区或是国家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这里山岳纵横,地形复杂,途经道路均为山间小道,崎岖凶险。界务员巡界一次至少得来回三四天,巡界、护界任务十分繁重。
乔烨翔说:“在巡查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山高路远,有些地方路也没有,在巡查当中,我们界务员都是基本上配齐装备,刀子这些随时都准备起。很危险,特别是在25号界桩巡查当中,路程远,经过的是高黎贡山保护区,危险性也是非常高。最远的25号界桩我们早上八点出发,如果速度快点的话晚上六点能够返回村里面,如果慢点基本上是晚上八九点才能返回。”
乔烨翔说:“由于牲畜来往相当频繁,特别是猪、牛、羊,去年的时候,缅甸有个村的狗进了我们中方咬死了40多头羊,后来经过界务员与缅方一起齐心协力协商,把这个纠纷化解了。”
怒江州于年组建外事界务员队伍,截止年10月,全州共有界务员名。20多年来,外事界务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一代代界务员都始终为边境的稳定和安全贡献着自身的青春和力量。
对他们来说
起早贪黑是日常
翻山越岭是日常
化解纠纷是日常
……
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
国界也许只是地图上的线段
但对于外事界务员来说
却是生活的日常
这些日常
是乔烨翔与欧学明的
更是众多界务员们的
↓↓↓
28:39“我们要到边境上全部是走路,我们单车都没有一辆,不要说汽车。这五十多公里的国境线,来回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以前我们也不感觉什么苦不苦,只是想把工作做好。在那种境内外情况相当复杂,涉外问题比较多,人员又比较少的情况下,一步一步逼着想出来,开始摸索,然后建立起来的这支队伍。”
——李守旭原陇川县外事办主任
“主要是查看界桩是否有破损,周边是否有杂草、垃圾我们都要清扫。平时查看界桩的时候,遇到违法出入境的这些群众、边民,我们都要进行制止。还要给他们宣传一些相关的边境法律。说到大一点的,打击走私这些都是我们界务员的职责。”
——小江陇川县外事界务员
“维护界碑的安全,看看有没有人为损坏界碑,群众耕地过界,乱砍乱伐这些,做好宣传。对中越两国边民宣传管理。如果有人整,我们就跟上级单位,派出所、林业站汇报,让他们来处理。”
——鲍国富麻栗坡县外事界务员
“你不上界,别人也不知道,但是你要守好界,就必须常去边界走一走。从没想过要偷懒,因为界务员‘代表国,保护家’。”
——毕世华原镇康县外事界务员
“政府选到我来做界务员,我就要来做,我也不怕,我就有这个雄心,我要维护我们的边界。我们要宣传给百姓,要把这些土地种起来,我们的国土一分都不能丢。”
——周银仓镇康县外事界务员
在高原海岛、在密林深山
在许多鲜为人知的角落里
他们一直都在
用双脚丈量赤诚
致敬外事界务员!
云报客户端综合
来源:都市条形码、云南外事、陆军新闻、广西民族研究、怒江广播电视、新华社等
责编:王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