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满足高黎贡山隧道竖井施工任务要求,综合隧道所处环境及竖井能力需求,按照竖井井口、井筒、井下3方面统筹考虑的总体设计思路,提出高黎贡山隧道号竖井设计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1)根据井口地形、地貌条件及提升设备、井口车场布置要求,合理布置井口场坪;

2)根据竖井功能定位,竖井宜采用主副井模式;

3)根据井下施工的出渣量、材料数量、人员进出量等综合考虑竖井断面尺寸;

4)当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允许时,竖井宜采用短段掘砌混合作业法施工,设置模筑混凝土井壁;5)竖井提升设备宜按井下施工期间的要求考虑,建井期间各设备之间能力应匹配;

6)竖井施工能力应满足井下施工期间出渣、进料要求,并留有富余;

7)井底车场应结合运输方式及进料、出渣等功能要求确定;

8)竖井安全保障应首要解决地下水问题。目前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主井已完成建井,结果表明铁路隧道竖井按照以上设计方法及思路是可行的。

关键词:竖井井口场坪;设置模式;断面尺寸;施工方法及支护结构;机械设备配套;施工能力;井底车场;安全保障

引言

随言着我国西部地区铁路建设逐步加快,近年出现了穿越横断山脉长度超过30km的特长深埋隧道,横断山脉山体浑厚、深切冲沟不发育,隧道中部横洞、斜井太长,施工进度难以加快,因此需要在隧道中部设置深达数百米的竖井加快正洞施工进度,以满足铁路隧道建设需要。近30年来,铁路行业已竣工隧道的施工竖井仅有大瑶山隧道班古坳竖井、乌鞘岭隧道大台竖井及芨芨沟竖井等3座竖井,竖井井筒支护结构设计较为详细,而对于井口及井底设计内容较少。高存成[1]分析了竖井施工方法、机械设备配套,介绍了软弱破碎围岩竖井快速施工技术;翟学东[2]分析了爆破器材、孔眼深度及掏槽方式对爆破进尺的影响,提出了适合千枚岩地层竖井的钻爆参数;王宁等[3]通过数值模拟对地层失水沉降负摩擦力及地层重力作用对井筒受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雷军等[4]分析了乌鞘岭隧道芨芨沟竖井采用短段掘砌混合作业法的进度、安全情况,提出短段掘砌作业法是适合竖井快速施工的作业方法。铁路行业对竖井研究颇少,且多集中于施工技术研究,鲜有对竖井设计方面的研究。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在铁路行业首次对竖井模式、断面尺寸、机械设备配套、施工能力等展开系统研究,完成了1号竖井井口、井筒、井下的成套设计。

一、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概况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位于怒江—龙陵区间,隧道全长34.km,设计时速km,为单线电气化铁路隧道,隧道进口紧邻怒江特大桥,龙陵车站伸入隧道出口。隧道洞身穿越17种地层,主要岩性为花岗岩、板岩、砂岩、白云岩、片岩、混合花岗岩等;洞身穿越19条断层、2个向斜,其中4条为导热断层(裂)、2条为活动断裂;预测最大涌水量为19.2×m3/d;主要不良地质为地热、断层破碎带、活动断裂、岩溶、滑坡,其中隧道地温超过37°的中等热害段落长1.4km,地温28°~37°的轻微热害段落长8.7m。

该隧道于预留Ⅱ线线位设置贯通平导辅助施工,Ⅰ线通车后利用平导扩挖形成Ⅱ线隧道。为解决工期、兼顾通风、排水等要求,结合地形、地质条件,隧道采用“贯通平导+1斜井(主副井)+2竖井(主副井)”的辅助坑道方案,平导位于预留Ⅱ线线位上,长34.km,斜井主井长m,最大坡度7.48%,斜井副井长m,最大坡度7.44%;1号竖井深.74m,2号竖井深.36m,均采用主副井设置。1号竖井为全国交通行业最深竖井,1号竖井工区承担正洞施工m、平导施工m,采用有轨运输。辅助坑道布置如图1所示。

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镇安盆地东边缘,地势较为平坦,距离老滇缅公路较近,交通较便利。竖井井口高程.25m,井口至井筒深度61.6m段岩性依次为粉质黏土、漂石土、混合花岗岩、辉绿岩,井筒深度61.6m至井底段岩性为混合花岗岩。1号竖井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砾砂、卵石土、漂石土、碎裂状混合花岗岩及辉绿岩,隔水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和完整性较好的混合花岗岩,井筒穿越6个裂隙含水层及1个孔隙水含水层,主井正常涌水量为m3/d,最大涌水量为m3/d,副井正常涌水量为m3/d,最大涌水量为m3/d。

二、铁路隧道竖井设计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结合铁路隧道竖井选址相对自由的特点,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按照竖井井口、井筒、井下3方面统筹考虑的总体设计思路,着重解决竖井井口场坪布置、设置模式、断面尺寸、施工方法及支护结构、机械设备配套、施工能力、井底车场布置、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问题,以满足隧道施工组织需要及施工安全的要求。

2.1

竖井井口场坪布置

井口场坪需布置竖井凿井井架、提升机、凿井绞车、地面车场等,场坪沿隧道纵向长度与提升机、井架高度关系密切,场坪宽度受凿井绞车布置影响较大。

2.1.1

场坪长度

根据选择的竖井凿井井架、提升机型号及滚筒直径、提升容器数量及天轮间距等,可初步确定竖井场坪长度尺寸,再根据竖井井口实际地形进行校核,以满足竖井提升设备地面布置参数规定值的要求。

2.1.2

场坪宽度

凿井绞车布置方式是影响场坪宽度的重要因素,凿井绞车宜以竖井为中心对称布置,包括四面对称布置及两面对称布置2种方式。四面对称布置井架受力各向较为均匀,在条件允许时应首选此种布置方式,其对场坪宽度要求较高;当场坪宽度方向受地形、地物等限制时,凿井绞车可采用沿隧道纵向两面对称布置,此种方式对场坪长度要求较高。

2.1.3

地面车场

竖井工区井下采用有轨运输施工时,为使进料、出渣顺畅,井口场坪需相应布置有轨运输车场。当竖井工区设置竖井不止1座时,井口场坪布置宜按照各竖井地面车场连通考虑,以便设备检修、故障时,各竖井可相互协助工作。

综上所述,应根据竖井井口地形、地貌,结合凿井井架型号、提升机型号、凿井绞车布置、地面车场布置等综合确定井口场坪布置。

2.2

竖井设置模式

铁路行业既有竖井一般采用单竖井、混合井设置模式,进料、出渣、通风、人员进出等共用同一个竖井,这种设置模式施工设备较少、投资较省、井口场地要求相对较低。但单竖井设置模式存在施工能力较低、应对风险能力弱的缺点;且当井下施工人员众多,遇到井下突水等灾害时,单竖井存在井下人员难以及时升井的风险。

煤炭行业矿区开采普遍设置主井、副井、风井等3类竖井;主井用于提煤生产,副井用于人员进出、进料、提升矸石,风井用于通风;此种竖井设置模式优点是提升能力大、安全更有保障,缺点是工程投资较高。

铁路隧道竖井宜按照功能要求采用主副井设置模式,主井用于提升出渣、出污风,副井用于进料、进新风、人员进出兼做安全出口,其具有提升出渣能力强、可形成巷道式通风、作业人员安全有保障的优点,同时避免工程投资过大、井口场地要求过高。煤炭行业单独设置通风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其长期采煤的瓦斯问题,铁路隧道地质条件与其有本质区别,因此除竖井工区存在严重瓦斯问题等对通风要求特别高的情况外,不建议单独设置通风井。

2.3

竖井断面尺寸

竖井断面尺寸的拟定应综合考虑竖井设置模式、施工能力要求、机械设备配置等因素。竖井主井井筒主要布置出渣容器及少量管线,断面尺寸以井下施工提升出渣能力要求为基础选取提升机及提升容器,进而根据提升容器数量、提升容器尺寸、管线布置、安全间距要求确定断面尺寸。提升容器类型需与井下施工运输方式匹配,即井下有轨运输时井筒采用罐笼提升出渣,井下无轨运输时井筒宜采用箕斗提升出渣。竖井副井井筒布置提升容器、排水管、梯子间、动力电缆等管线,一方面根据井下施工人员数量及进料能力要求为基础选取提升机及提升容器,另一方面根据工区涌水量选取排水管型号及数量,最终考虑提升容器、排水管、梯子间及管线布置情况并结合安全间距要求综合拟定副井断面尺寸竖井设计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5]立井提升容器之间以及提升容器最突出部分和井壁之间最小间隙的相关要求。

2.4

竖井施工方法

加快施工进度是设置铁路隧道竖井的主要目的,井址应选择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相对简单的区域,宜采用普通凿井法。普通凿井法中井筒施工方式主要分为掘砌单行作业、掘砌平行作业、掘砌混合作业等3种方式,目前短段掘砌混合作业法已成为国内煤炭行业竖井施工的主流作业方式,其具有作业循环时间短、衬砌施作及时、安全等优点。短段掘砌混合作业法主要包括测量、钻眼、装药爆破、通风、出渣、衬砌、排水、清底等8道工序,采用伞钻钻眼、光面爆破、中心回转抓岩机装渣、座钩式吊桶出渣,出渣完成达到一次砌壁高度3~4m后,下放整体式金属模板施作井壁,人工或小挖掘机清底。

2.5

支护结构

普通法凿井的井筒宜采用模筑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作为井壁永久支护,提升井不应单独采用锚网喷支护作为永久支护。铁路隧道竖井主井提升出渣、副井提升材料及人员,因此需设置模筑混凝土井壁作为永久支护。在井筒岩体破碎、稳定性差的局部地段,可开挖2m后施作锚网临时支护,再行施作模筑混凝土井壁。

2.6

竖井机械设备配套

铁路隧道竖井应结合地质条件、井深、施工方法、井下施工任务等因素选择机械设备,提升机宜按井下施工期间要求选择,避免提升机拆换,节约工期。

2.6.1

建井机械设备配套

竖井建井机械设备配套应遵循以下原则:“提升能力与装岩能力匹配、掘砌段高与钻眼深度匹配、一次爆破渣石量与抓岩能力匹配、抓斗容积与吊桶容积匹配、地面排渣与提升能力匹配、支护能力与掘进能力匹配。

煤炭行业通过多年实践,根据竖井深度及直径总结了3种建井机械设备配套方案:重型设备配套、轻型设备配套和半机械化设备配套。竖井井筒直径7~8m、井深~m,一般采用重型设备配套建井;井筒直径6~6.5m、井深~m,一般采用轻型设备配套建井;井筒直径4.5~5.5m、井深小于m,一般采用半机械化设备配套建井。

铁路竖井建井机械设备配套宜借鉴煤炭系统竖井建井设备配套,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机械设备优化配置,可适当高于其配套方案。

2.6.2

井下施工期间机械设备配套

竖井井下施工期间按照“提升出渣能力及井底转渣能力均应大于出渣量”的原则进行机械设备配置,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容器的选择。

竖井施工到底后需对提升设备进行换装,将吊桶换为罐笼或箕斗。当出渣提升容器换为罐笼时,装渣矿车在井底进入罐笼后,提升罐笼出渣,此设备质量占比较大,其对于洞渣块径适应性强,一般不需洞渣二次破碎,洞内作业环境较好。当出渣提升容器换为箕斗时,洞渣装入箕斗后,提升箕斗出渣,其相对于罐笼出渣能力更强,但如果洞渣粒径超过箕斗进渣口尺寸时,需对洞渣在井底破碎场进行二次破碎以便装入箕斗,破碎场附近空气环境较差,井底车场需设置破碎场、清渣斜巷。

2.7

竖井施工能力

制约竖井施工能力最大的因素是竖井提升出渣能力及井底车场转渣能力,提升出渣能力及井底转渣能力均应大于出渣量要求。

竖井提升能力与提升速度、提升容器个数、提升容器容量等因素有关,当提升能力不满足出渣量要求时,可通过加大提升容器容量、提升速度等方式提高提升能力。建议提升能力不小于井底转渣能力,保证连续提升出渣。

井下施工采用有轨运输时,竖井提升罐笼出渣,掌子面洞渣先通过电瓶车牵引梭式矿车运至转渣场,然后转载至矿车,再将矿车运至井底进入罐笼,最后提升罐笼至井口出渣。井底车场转渣能力同矿车编组、矿车容量、转渣场数量等因素相关,应大于掌子面出渣量。转渣场与马头门距离应根据提升时间、矿车编组转渣及运输时间等因素综合确定。

井下施工采用无轨运输时,竖井提升箕斗出渣。掌子面洞渣先通过自卸车运至井底车场,然后将洞渣直接装入箕斗,最后提升箕斗至井口出渣。井底车场转渣能力与临时存渣场容量、转渣场数量、破碎场能力等因素相关。

2.8

井底车场

竖井井底车场主要功能包括洞渣转运、施工材料运输、变配电、排水、机械组装等,重点是要解决好进料及出渣2个方面的问题,主、副井井底车场应连通。

施工材料由竖井副井下放至井底,锚杆、钢筋网、钢架等材料由运输车辆直接运至掌子面,混凝土可在井底混凝土搅拌站二次搅拌后再运至掌子面。接料车辆应于副井下坡方向侧接料,并在此侧马头门范围外宜按双车道运输断面考虑,以加大进料能力。

掌子面洞渣运至主井井底车场附近转渣场进行转载,可在竖井两侧各设置1处转渣场以加大转渣能力,转渣场与竖井间距应结合出渣能力。

2.9

安全保障

竖井工区最大的风险是淹井,其对作业人员、机械设备安全有极大危害。在竖井选址时应避免地表水倒灌及洞内涌水的风险,通过地质勘察尽量查清井筒水文地质情况,施工中通过超前地质探孔进一步核查水文地质情况,除此以外还应加强防排水工作。

建井期间掌子面前方存在涌水量超过10m3/h的含水层时,应采用超前注浆堵水,防止地下水大量涌出。另外,宜按照不小于50m3/h的排水能力配置水泵,同时需有备用及检修的水泵。

井下施工期间应结合工区预测的最大涌水量配置水泵,工作水泵排水能力应能在20h内排出24h的正常涌水量,工作和备用水泵的总能力应能在20h排出本工区24h最大预测涌水量,检修水泵的排水能力不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25%。当水文条件复杂时,可在井底单独设置抗灾潜水泵,将配电控制设备设置于地面。同时为保障人员安全,井筒中应设置梯子间,作为人员逃生装置。

三、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设计

3.1

竖井井口场坪

1号竖井采用主副井设置,井址临近国道及霸王河,交通便利。为利于井口场坪布置,对霸王河进行改移。1号竖井主井位于正洞D1K+线路中线右侧30m,地势较为开阔,距离霸王河较远;1号竖井副井位于正洞D1K+线路中线左侧52m,竖井中心距离国道40m,受国道及霸王河影响,垂直于隧道方向之竖井场坪宽度受限,1号竖井副井主副提升机按两面对称布置,凿井绞车按两面对称布置,采用V型凿井井架。主、副井主提升机采用2JKZ-3.6×1.85/15.5型单绳双卷筒缠绕式提升机,副提升机采用JKZ-2.8×2.2/15.5型单绳单卷筒缠绕式提升机。

竖井提升设备地面布置参数参照《简明建井工程手册》[6],竖井井架、提升机工作机制如图2所示。

根据提升钢丝绳的最大允许偏角,计算钢丝绳的最小弦长lmin,取内外偏角最小弦长之最大值,如表1所示。

滚筒轴线至钢丝绳悬垂线间的最小距离

根据允许最小出绳仰角,计算提升机滚筒轴线至钢丝绳悬垂线间的最大水平距离

适用于JKZ、KA及JKA系列提升机。

适用于JK新系列提升机。按提升机最大弦长,得到另一最大水平距离

从bmax′、bmax″中选出较小值,即为提升机滚筒轴线至钢丝绳悬垂线间的最大水平距离bmax。提升机相对于井筒位置的布置范围值b,bmax≥b≥bmin。

根据1号竖井采用的凿井井架型号及提升机型号,主提升机与竖井中心间距范围为33~46m,副提升机与竖井中心间距范围为34~46m。同时为便于进料及出渣,1号竖井井口场坪可考虑布置连通主、副井的有轨运输车场,主、副井井口场坪标高基本相当。综合考虑地形、地貌、设备布置等因素,1号竖井井口场地尺寸为m×m,场坪平面如图3所示。

3.2

竖井设置模式及功能

1号竖井主井深.59m、副井深.74m,均超过以往铁路竖井深度,结合竖井工区施工能力要求高、竖井深度大的特点,采用主、副井设置模式,主井用于出渣、出污风,副井用于进料、进新风、人员进出、排水兼做安全出口。根据本隧运营通风方案,隧道竣工后,1号竖井主、副井均用作通风井,采用分段纵向通风。

3.3

竖井断面尺寸

1号竖井主井井筒内布置2个单层单车罐笼,尺寸为4m×1.46m×2.95m(长×宽×高),罐笼采用钢丝绳罐道,同时布置高压风管、供水管、通信、信号电缆等管线。按照以上设备布置及安全间距要求拟定主井内净空,内净空直径为6m。竖井主井井筒平面布置图如图4所示。

1号竖井副井井筒内布置1个单层单车罐笼,尺寸为4m×1.46m×2.95m(长×宽×高),同时布置梯子间、动力电缆、4根排水管,罐笼采用钢丝绳罐道。按照以上设备布置及安全间距要求拟定副井内净空,内净空直径为5m。竖井副井井筒平面布置图如图5所示。

3.4

施工方法

1号竖井井口至9.3m表土段岩性为粉质黏土、漂石土、砾砂9.3~61.6m段岩性为强风化混合花岗岩及辉绿岩,61.6m至井底段岩性主要为弱风化混合花岗岩,岩体抗压强度超过70MPa,RQD值均为70%以上,局部岩体破碎段RQD值为0~30%,厚度在10m以下。井筒穿越7个含水层,除地表段8m厚含水层及.6~.4m段11.8m层含水层为强透水层含水量大外;其余5个含水层均为弱透水层,预测涌水量达0.3~0.9m3/(d·m)。

1号竖井井筒岩性以弱风化花岗岩为主,开挖后自稳性较好,表土段及岩体破碎段厚度较小,可设置锚网初期支护加强岩体稳定性。井筒穿越2个强透水层,两者间距m,表土段强透水层采用袖阀管注浆堵水,.6~.4m段含水层采用掌子面超前预注浆堵水,其余5个弱含水层通过加强超前预报及施工排水保障安全。结合1号竖井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分析,井筒采用普通法凿井中的短段掘砌混合作业法施工。

3.5

支护结构

井壁厚度的拟定主要有2种方法:一种为工程类比法,一种为经验公式计算法。圆筒井壁厚度按照薄壁、厚壁2种类型进行估算,具体参照《采矿工程设计手册》[7]。当井壁厚度t≥r0/10时为厚壁井筒。其中,r0为井壁中心半径,mm;t为井壁厚度,mm。

估算薄壁井筒壁厚

式中:r为井壁内半径,mm;p为作用在结构上的均匀荷载标准值,MPa;fb为井壁材料的设计强度,N/m㎡;νk为结构计算荷载系数。

厚壁井筒壁厚

式中:fs为井壁材料强度设计值,N/m㎡(当井壁材料为混凝土时,fs=0.85fc;当井壁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时,fs=0.9(fc+ρminf′y));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f′y为普通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N/m㎡;ρmin为井壁圆环截面最小配筋率。

根据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主井内净空6m、副井内净空5m,按照厚壁理论计算结果以及工程类比综合比较确定井壁厚度45~70cm。

3.6

机械设备配套

3.6.1

建井机械设备

1号竖井采用普通凿井法中的短段掘砌混合作业施工,井深达.74m,建井机械设备按照煤炭系统重型建井机械设备配套考虑。主要建井机械设备包括煤炭部V型凿井井架、主提升机采用的2JKZ-3.6×1.85/15.5型单绳双卷筒缠绕式提升机、副提升机采用的JKZ-2.8×2.2/15.5型单绳单卷筒缠绕式提升机、凿井绞车、FJD-6型伞钻、HZ-6型中心回转式抓岩机、5m3座钩式吊桶、整体式金属模板等。

3.2

井下施工竖井主要机械设备

1号竖井工区正洞m、平导m存在热害,其中有m为中等热害区(地温超过37°),热害处理难度大。井下施工采用无轨运输时,无轨运输车辆散热将进一步加大热害的处理难度;而采用有轨运输时热处理难度相对较小,因此井下施工采用有轨运输。井下施工采用有轨运输时,竖井提升容器采用罐笼,结合竖井工区的施工要求,主井内布置2个尺寸为4m×1.46m×2.95m(长×宽×高)的单层单车罐笼,每个罐笼内装载1辆3.3m3矿车。

3.7

施工能力

参照《简明建井工程手册》[6]相关公式计算竖井提升能力:

式中:A为每天提升能力,m3/d;Z为提升1次容器的个数,个;V为提升容器容积,m3;K为提升不均衡系数,箕斗K=1.1~1.2,临时罐笼K=1.2;T为1次提升的循环时间,s,计算公式见式(8)。

式中:Vm为提升最大速度,m/s;t1为加速时间,s;t3为减速时间,s;t2为匀速提升时间,s;θ为提升休止时间,s;a为提升加减速度,m/s2;h为提升时匀速运行距离,m。

根据1号竖井主井井下施工期间选定的提升机、罐笼及矿车,1号竖井最大提升能力为m3/d。掌子面处洞渣由S20梭式矿车运至井底车场转渣场处,洞渣通过转载装置转运至3.3m3矿车编组内,每个矿车编组包括4个矿车,矿车编组将由电瓶车运至竖井马头门附近,矿车进入罐笼提升上井。1号竖井井底车场设置2处转渣场,转渣场能力不小于1m3/d。因此,1号竖井提升能力及转渣能力均大于竖井工区出渣量m3/d的要求,可保证连续出渣。

3.8

井底车场及相关洞室

为保证竖井与正洞、平导的连接,考虑井底施工、运输、设备布置、排水等方面的需要,井底设置了环形车场,车场按有轨运输组织。同时布置了转渣场、信号室、变电所、井底水仓、排水泵房、等候洞室、机械组装及充电洞室等。

转渣场均布置于主井侧正洞内,每个转渣场长m,正洞为洞渣运输的主要线路,平导掌子面出渣车辆尽量从横通道进入正洞进行运输。施工材料由副井下放后,平导为材料主要运输线路。

井底水仓按照主、副水仓设置,一个水仓清淤时,需保证另一个水仓可正常使用。

3.9

安全保障

建井期间针对涌水风险采取超前注浆堵水,注浆段高30~50m,注浆方式为超前径向斜孔注浆,加固圈为开挖轮廓线外3m。工作面排水采用1台80DGL-75×8型潜水泵,同时配置2台80DGL-75×8型潜水泵用作备用及检修。

1号竖井工区最大预测涌水量为m3/d,共设置7台MD-80×11型离心泵。为提高灾变淹井情况下的排水能力,采用1台YQ-/10-0/W-S型潜水泵作为抗灾排水设备,在地面设置配电控制设备,以确保在淹井时可正常开启潜水泵。1号竖井副井内设置梯子间,保证人员逃生通道畅通。

四、结论与讨论

截至年11月,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主井、副井均已建井完成。结合竖井设计及建设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与讨论:

1)竖井选址除重视井口场坪布置要求外,还应重视竖井井筒地质勘察工作,井址应结合井筒地层岩性、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等情况综合选定。

2)竖井设置模式、断面尺寸与竖井工区施工任务息息相关,应根据工区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具体分析,以达到工程规模合理、工程投资合理。

3)竖井施工方法及支护结构应结合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竖井施工高度机械化的特点综合确定。4)竖井施工阶段机械配备应注意设备间的相互能力匹配,竖井使用期间应注意提升设备与井底车场转载设备之间能力匹配。

5)竖井安全保障应尤其注意水害影响,从竖井选址、地质勘察、含水层探测、防排水措施、机械抽排水设备配置、防淹井方案等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高存成.大台竖井快速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5(9):50.

[2]翟学东.乌鞘岭隧道大台深竖井千枚岩地层钻爆设计及施工[J].隧道建设,8,28(2):.

[3]王宁,雷军.芨芨沟竖井掘砌施工及井筒结构的稳定分析[J].铁道建筑,6(8):55.

[4]雷军,赵勇.乌鞘岭特长隧道芨芨沟深竖井快速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4(3):56.

[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6]崔云龙.简明建井工程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3.

[7]张荣立,何国纬.采矿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3.

[8]杜闯东.大台竖井施工设备配套技术[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4.

[9]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隧道[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0]煤矿立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GB—[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1]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建设专业委员会,中煤建设集团公司,煤炭科学院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立井井筒施工技术:中国凿井技术50年论文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作者所有。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