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县腾越镇云山社区董官村,昔日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上内地通往缅北、印度的必经之地,如今紧邻腾冲—滇滩口岸—缅甸板瓦通道,坐落于县城西北碧波荡漾的侍郎坝水库下,西靠林木葱郁的马鞍山、南望俊秀的来凤山、北有雄峻的大小茏苁山、东可远眺气势磅礴的高黎贡山,天高野阔,实为一方宝地。
村落选址充分体现汉族聚落选址的传统风水理念,依据周边大小马鞍山等山形地脉,董官处于“马蹄穴”位置,坐山环水、背风朝阳,风水考究,当地民谣曰“大马撵小马,伸出一只胯;有人坐了蹄心穴,整个腾冲说了算”。
走进保存完好建筑的董官村,让人感到随着社会的变迁,古朴的村落,众多的百年老宅,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着腾冲的辉煌历史。很多村子都面临着拆迁巨变,但是董官村中的建筑大多还保持着早先的原貌,这些老宅子总让人感受着不一样的情愫,似乎时光在这里也变慢了下来。
董官村内董姓富商被民间称为“西董”,腾冲有谚语“东董西董弯楼子是富家”。“西董”因富有,更因为多善行义举而享誉四方。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很多历史被尘封,现知董官村历史者已不多,知其善行义举者更寡。
明代洪武十五年,董官村始祖董救于随沐英征西到腾。集落腾冲,因功世袭武信户侯土官连续八世,二百余年,恰以明始而明终。最早定居于腾冲和顺乡小山脚。至第六世迁至马耳山脚,村名由此而得,遂饮水种田之沟称官沟,村前大片农田称官田,通往城里的路称大官路,二百多年来全村基本保持一姓。
明末清初,董官村就有人到缅甸谋生,直至清末,民国初年就有跨地域的著名商号“春元记”,到上世纪创立“云南茂恒”、“信记”等跨省、跨国的商号。
抗日战争时期,远征军54军军部、美军情报处曾驻董官村,空投物资基地西山坝具体地址就在村后;新中国成立以后,云山乡的基层组织包括乡公所、大队部、卫生院、供销社、完全小学、粮管所全部设在董官村,直至年重新划分乡镇为止。由于侨商历史悠久,建立小学、建立宗祠较早,与外界的交流较广,因此,董官村积淀并传承着侨商、抗战、积善义举、马帮等多元文化元素。
据史载民国十一年至十三年(-年),腾冲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农田大面积折收,出现饥荒,董家兄弟随众捐资前往缅甸密支那购米回腾救灾,解囊尽力缓解百姓饥荒;民国三十一年(年),有南洋旅缅侨商八十多人逃离缅甸途经腾冲,处一贫如洗、走投无路之际,南轩先生将其收留。
在腾冲文化名人李根源的影响下,董南轩弟兄四人于年捐飞机一架供国民政府抗日之用。年修筑滇缅公路保山至龙陵段,董南轩出任监士,并派出董官村20余个民工,当时,工地发生疫情,董南轩四处寻医找药,千方百计解除工地疫情,使筑路工程按期完成。
如今在董官村的宽窄小巷里走着,就像漫步在新旧交替的时光中,让人一边回忆一边成长。喜欢沿着西董花园门口的那排土基墙行走,感受着时光中那份大气与质朴;喜欢在寨子中那棵槐树的树荫里坐下,感受花开花落似水年华;喜欢古刹中的幽深静谧,仿佛进入到另外一个天地。
近几年因《舌尖上的中国3》之腾冲—稀豆粉热映而火,一时间成为了“网红景点”,很多来腾冲旅游的游客甚至会专程来到这个位于腾越镇西北边的小村子看一看,尝一尝充满特色的稀豆粉,甚至木翠家的稀豆粉在一时间供不应求。图为木翠的女儿在稀豆粉的店里。
每天早晨,木翠的女儿都会在村子中心的老槐树下摆起摊位,小摊只卖稀豆粉,很多在周边外打工的人过年回家后,都会来这里吃一碗豆粉,他们说看到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中在介绍稀豆粉。一碗稀豆粉有着腾冲人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图为木翠店五元的稀豆粉光配料就有十几种。
董官村,它是个不急不躁的存在,无论是村里的人还是建筑、河流、路,它就那么悠悠然的过着自己的小时光,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在这儿都会看到和谐曼妙的乡村画卷。
经历了岁月洗涤的董官村至今还保留着大批宣扬“孝善”精神的碑刻铭文和传承、弥漫于村落的“孝善”遗风。如今的董官村,历史远去,古训犹存。村口的老槐树下,人们吃着稀豆粉,唠着家常,平平常常地过着淳朴、自然而又真实的日子。图为村头的老槐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