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李中华带着儿子在自家“鸟塘”边的林子里唤鸟(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新华社昆明4月2日电(记者姚兵、张雯)早晨7点半,伴随着院子里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侯体国将来自各地的拍鸟爱好者召集起来,用车载到自家的“鸟塘”,开启观鸟、拍鸟的一天。

52岁的侯体国家在高黎贡山东麓的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百花岭村。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高黎贡山,从青藏高原向中南半岛延伸,南北跨度长,海拔高差大,植被类型丰富,素有“生命避难所”“世界物种基因库”等美誉。

百花岭村生态环境优越,鸟类资源丰富,已记录到鸟类多种,占中国鸟类30%以上,被称为“五星级观鸟圣地”。

在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村,侯体国(右二)在自家的“鸟塘”里。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年的一天,一对外地夫妇来侯体国家借宿,问他哪里可以观鸟。他为二人带路,还赚得了一笔小费。

后来,到百花岭观鸟、拍鸟的人越来越多,侯体国索性当起“鸟导”。他发现小鸟会在有水的地方洗澡、喝水,就通过仿生态方式,选取合适地点建“鸟塘”,方便客人定点拍摄。

特别是近几年,观鸟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多的时候,来找我的客人一天就能坐满一架飞机。”侯体国得意地说,他接待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鸟人士。

在侯体国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效仿,百花岭村目前已有“鸟塘”20余个,“鸟导”60多人,农家客栈20余家。百花岭村党总支书记封再标说,观鸟游带火了餐饮、民宿、向导、背包服务和交通运输等行业,每年给村民增收0多万元。

百花岭村村民的观念早已从“打鸟狩猎”变为“护鸟富民”。侯体国说:“现在要是看到谁去打鸟,我立马就去制止。”

在距百花岭村多公里的高黎贡山北部地区,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村民李中华也已从“打鸟人”变成“护鸟人”。

在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村的山林里,一只小鸟在洗澡。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三河村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以前尽管守着这么好的资源,当地百姓的日子却很贫穷。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地政府和企业深挖三河村的生态优势,引导村民种植草果、花椒等经济作物,发展观鸟产业。

年以来,三河村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在村民的自家林地中打造了十几个“鸟塘”,成立以观鸟、拍鸟、爱鸟和护鸟为主的扶贫就业车间,催生观鸟经济,带动村民致富。

起初,李中华家的“鸟塘”鸟不多,但他爱琢磨。看到鸟喜欢吃果子和花蜜,李中华便在“鸟塘”周围种上樱桃、杜鹃、密花合耳菊等植物。

在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村的山林里,一只小鸟在洗澡。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如今,这个位于山坡上的“鸟塘”仿佛一个天然的花园,能拍到50多种鸟。“尽管受疫情影响,去年观鸟带来的收入仍有元。”李中华说,他3岁的儿子喜欢天天跟他一起打理“鸟塘”和喂鸟,“爱鸟、护鸟要从娃娃抓起”。

“通过观鸟,我们还发展出了‘后备厢经济’。”三河村村民袁开友说,不少游客观鸟后都会带走很多农特产品,这比预期收益高了10多倍,可以说“小鸟”带动了“大产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