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影像记录高黎贡山的20年
“平生无大志,性本爱丘山。鸟虫相为趣,成败何复言!”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局长毕争用这20个字来总结自己20年的保护工作。20年来,毕争用自己的镜头将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展示着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为向外界揭开高黎贡山物种神秘面纱提供了真实的影像资料。
一种感情,一份责任
腾冲人把高黎贡山称为“母亲”,这片土地上的人对高黎贡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年,毕争因为工作调动加入了高黎贡山管护工作中。曾经想着一定要走出大山的山里娃,最终还是延续着与大山的缘分,守护着这片青山,这一守就是20年。
毕争(左四)与同事的工作照(资料图)。新华网发(毕争供图)
工作之初,他对摄影、相机并不熟悉,在摄影领域就是一名“小白”。在山里的每一天,毕争都能感受到一树一叶、一花一鸟的生长,见证着大山生态环境的变化。不过在他看来,如果只有自己看到这一切还远远不够,他想让山外的人也能够看到高黎贡山生态保护的成效。于是,毕争决心通过自己的文字和影像,让山外的人能认知自然、热爱自然、感恩自然,带给更多人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
“在生态保护中,用法律约束人是刚性措施,而如果直接将自然界的美好用影像呈现给人们,真正触动人们对自然的爱护之心,这就是柔性措施。”毕争说道。
“有图有真相”的追求
高黎贡山是国家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也是观察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窗口,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等美誉,是我国近30年来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地区。
棕腹仙鹟(资料图)。新华网发(毕争摄)
高黎贡山上的物种资源如此丰富,但并不是每一物种都有影像保留下来,毕争一直努力追求的就是“有图有真相”。在物种影像记录过程中,他时常说走就走,特别是在观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追”与“寻”。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年12月10日摄)。新华网发(毕争摄)
年春节,在从护林员上报的监测记录里看到黄腰响蜜鴷的身影后,毕争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机会,匆忙上山追鸟。呈现一张照片只需按下一次快门,但等待过程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黄腰响蜜鴷是高黎贡山稀有鸟类,在蹲点监测数小时后,毕争成功拍到了黄腰响蜜鴷,并且将此次观鸟的心路历程全部记录在其《观鸟手记》中。
斑胁姬鹛(资料图)。新华网发(毕争摄)
《观鸟手记》是毕争数十年来在鸟类保护与记录这条路上的成果之一,每次观鸟结束后,他都会将每种鸟观察到的时间、地点、形态、生境以及背后的故事进行详细描述。如今,他的《观鸟手记》已写了20余万字。
目前,毕争的镜头已记录了上万张照片,记录到鸟类余种、蝴蝶种,使用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动物40余种。毕争用文字和影像为高黎贡山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提供了生动注脚。
大理铠兰(7月3日摄)。新华网发(毕争摄)
近年来,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取得明显成效。白眉长臂猿、腾冲掌突蟾、大理铠兰、铠兰等一批物种不断被发现,同时留下珍贵影像,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了解、认知高黎贡山。
苦与累终结硕果
“我们在开展深度监测和巡护时,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与鸟兽山林为伴是家常便饭,我常用‘五味混杂’来形容队员,大家身上的雨水味、汗水味、泥土味、苔藓味、做饭时的烟火味全部混在一起。做这件事很苦很累,但是当看到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宣传、保护更加重视的时候,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毕争说。
毕争介绍,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有专业防护队员50人,护林员人,多年来,腾冲分局按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保护理念,以“让世界了解高黎贡山,让高黎贡山走向世界”为目标,在保护区资源管护、森林防火、对外交流与合作、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及参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全面发展。
管护人员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深度巡护工作(资料图)。新华网发(毕争摄)
今年52岁的毕争还有8年就要退休了,他说未来他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因为这份工作早已从一份职业变为他心里的坚守。(李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