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高山峡谷的怒江州(本报记者石珊珊摄)

□中国水利报记者董自刚石珊珊韦应魁

通讯员黄浩海和奇娇

打开云南地图,西北中缅边境处一条大河自北向南几近垂直而下,将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切开,留下一道深痕。这条大河,就是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绵延多公里的怒江。

地处高山峡谷的怒江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22个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93.97%,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6%,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深切牵挂的地方。今年11月14日,云南省政府宣布包括怒江州泸水市、福贡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等最后9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怒江州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

在这场人类减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怒江脱贫攻坚战中,怒江州水利部门全力保障贫困群众饮水安全,加快工程建设,确保防洪安全,以水兴产业促脱贫,水利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为怒江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水利支撑。

群众饮水无忧

怒江州境内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条大江及条支流蕴含丰富的水资源,然而四山夹三江的地貌,让这里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山下河水滚滚流,山上滴水贵如油”是怒江州的真实写照。

“这几年在深山峡谷找水源,爬遍了怒江大大小小的山。”州水利局副局长舍付兰说。55岁的她身手矫捷,上山下坡总在最前,她说:“有次在山路上,落石把我们的车砸了个大坑,车子报废了,好在人没事。”高山陡峭,水流湍急,通水难度可想而知。

功夫不负有心人。怒江州大投入、大整合,强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7.18亿元,解决了46.5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怒江州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6%。

“以前我每天上山挑水,下雨房檐水都要接起来喂猪。”在泸水市上江镇百花岭村,傈僳族村民马文忠经营着一家超市,如今家里随时都有干净的自来水,还用上了热水器。年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后,村里新增了1个水源点,架设了3.6千米输水管,还安装了消毒净水设备,供水保证率、水质有效提升。

“工程的运行维护由用水户协会负责,协会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解决了无人管护难题。”泸水市水利局副局长何丽说。李绍华是百花岭村用水户协会副秘书长,谈到这几年村里用水的变化,他感触颇深:“现在没人拖欠水费,大家的节水意识也跟上来了。”目前,村里实行一户一表管理,饮水工程持续稳定运行。

楼房林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本报记者石珊珊摄)

沿怒江一路北上,可以看见一个个黄墙红顶、楼房林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近年来,怒江州已有10万余名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迁入新居,做好安置点供水保障,是水利部门保障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的重中之重。“按照安置点选址与供水工程同步规划设计、提前建设的要求,我们共建设供水工程67处,保障了10万余人的供水安全。”舍付兰说。

在离怒江新城区安置点不远处的蛮蚌河水厂,引水、净水等设施已建设到位,智能化管控系统也安装完毕。水厂技术负责人张玉仙说:“蛮蚌河水厂即将投入使用,主要保障新城片区集中安置点供水,未来将同丙贡河水厂向3.02万搬迁人口供水。”

筑牢安心之堤

“今年6月20日,怒江干流发生10年一遇的超警洪水,当时水位离路面只有一米多。”在怒江干流重要控制站六库水文站,站长和春花说。当时洪峰流量达到立方米每秒,超警近61个小时。

受地形影响,怒江州城镇多分布于怒江沿岸(本报记者石珊珊摄)

山高坡陡、降雨集中的怒江州,洪水、泥石流等频发,防汛任务艰巨。由于怒江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城镇多分布在怒江干流两岸,加上新建的安置点也大都在怒江岸边,加强防洪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对怒江州来说至关重要。

丙舍坝安置点位于怒江左岸,安置点旁防洪堤修葺一新,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村民们从山上搬到了安置点,做好防洪保安、预警预报工作,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舍付兰说。据介绍,怒江州14个安置点的防洪堤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建成防洪堤21.56公里。

有了防洪堤的保护,住在“江景房”里的安置点居民住得安心、舒心。走进丙舍坝安置点傈僳族居民李中南家时,她正在准备驾考,屋里干净整洁,窗外碧绿的怒江水静静流淌。“搬到这里快一年了,比我在山上住的好多了!”李中南的脸上写满喜悦。有了安全舒适的住处,她也有了新规划:“我打算以后做网约车司机!”

易地搬迁贫困群众正在编制藤竹工艺品(本报记者石珊珊摄)

安居才能乐业。安置点里,随处可见忙碌的居民:小区超市里,田大姐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竹编工作室里,大爷大娘正忙着编织藤竹工艺品;扶贫车间里,搬迁群众热火朝天地赶制鞋子……“大家都忙生产奔小康,没有时间晒太阳。”驻点工作队队长段雪阳笑着说,人人都在为美好生活奋斗着。

“安置点防洪堤只是怒江干流防洪堤工程的一部分,目前怒江干支流已建成堤防76.87千米。”舍付兰说。“十四五”期间,怒江州计划治理怒江干支流.18千米,保护沿线16万人口和2.67万亩耕地。

以水振兴产业

“自从通上了水,不仅茶叶品质上去了,产量也增加了一倍不止!”在海拔多米的福贡县老姆登村,茶园负责人和大林兴奋地说。

和大林经营着占地0余亩的茶园,凭借独特气候环境,他种植的高山茶品质优良,产量却一直不高。他说:“原来茶园里没有灌溉水,就是靠天吃饭。”茶园位置偏远,沿着盘山公路攀至碧罗雪山半山腰才可到达。缺水严重制约着茶园发展,但要在高山峭壁上给这么大的茶园通上灌溉水,绝非易事。

情况从去年发生了改变。县水利局将茶园灌溉用水列入年度小水网灌溉项目,历时一年,茶园在年通上了水。“我们从八九公里外的沙瓦河引水,修建了立方米的水池,为茶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亩。”县水利局局长阿德文说。通上水的茶园,去年年产量达到10万余吨,收入多万元,带动周边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变化不只发生在老姆登村。福贡县水利局先后为茶叶种植及其他扶贫产业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以水兴产业促脱贫。副县长张旭勇说:“茶业现在是县里的支柱产业,去年产值达到多万,带动5.8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扶贫车间里,易地搬迁贫困群众正在赶制各种鞋子(本报记者韦应魁摄)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怒江州水利部门谋划实施了一批保障产业扶贫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水利在产业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作用。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怒江州水利建设资金建设资金达到25.4亿元,同比增长90.55%。“这是怒江州水利改革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设时期。”州水利局局长杨文龙说。随着一项项水利工程的实施,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怒江州逐步补齐了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速向以水兴业、以水富民的方向迈进。

回顾充满艰难挑战的水利扶贫之路,杨文龙感慨万分:“这是所有水利人拼出来的!”一份份付出和努力,汇集成怒江州深度贫困地区水利扶贫答卷上的累累硕果。在这场让怒江州重获新生的脱贫攻坚战中,水利部门聚合力举全力,贡献了坚实可靠的水利力量。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正如总书记勉励怒江州独龙族乡亲再接再厉的话语一样,重获新生的怒江州,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

中国水利报12月24日一版

制作丨罗景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