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七星镇的中央红军4·29渡江令发布遗址纪念碑。马丽摄图②: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讲解员张学文提供讲解服务近万人次。赵庆祖摄图③:陆良县纪委监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接访活动。王勇摄图④:会泽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群雕。本报记者李茂颖摄
高德荣——
闲不住的“老县长”
本报记者叶传增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高德荣一天也没有闲着。35千伏联网线路工程、垃圾处理厂、乡村振兴实训基地……独龙江乡的各个项目建设现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白天去建设现场看工程进度,晚上和干部群众围着自家火塘,共话独龙江未来发展。”在独龙江乡宣传委员刘会东眼里,高德荣就是这么一个“闲不住”的老县长。
高德荣曾担任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年当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当选后他做了个令人诧异的决定——回家。“请允许我把‘办公室’放到独龙江乡,因为我的独龙族同胞还没有脱贫。”于是,高德荣将自己的办公地搬到了独龙江边的家中。
高德荣一直奔走在帮助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年4月,全长6.68公里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全线贯通,结束了独龙江乡千百年来大雪封路、交通受阻的历史。这条隧道,高德荣倾注了无数心血。他每年都参与工程清雪工作,与干部群众一起睡工棚、吃干粮,期间多次遭遇泥石流、雪崩等险情。
路通了,高德荣又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没有产业支撑,致富就无从谈起。”在当地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草果、重楼、羊肚菌、独龙牛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在独龙江乡落地生根。
年底,独龙族宣告整族脱贫。如今的独龙江乡,3A级景区挂牌了,特色产业遍布6个村,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全乡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3万元,人均收入.5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高德荣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带着党和国家对独龙族群众的关心关爱,高德荣回到独龙江,继续跋涉在峡谷之中。
朱有勇——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本报记者张帆
“老实说,我们这些科技人员不擅长协调、组织,但为了尽快建成这个高水平养牛场,让东回镇农民早点受益,我必须赶来参会,督促这个项目早点落地!”劳动节前一天,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的一间会议室,满满当当坐着县、乡相关部门的干部,大伙儿聚精会神听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讲话。
年下半年,朱有勇团队就开始着手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在澜沧筹建农业科技示范园。根据东回镇自然条件,朱有勇指导引种高品质玉米,同时利用玉米提供的大量青贮饲料发展畜牧业,实现良性循环。眼下,玉米长势喜人,养牛专家团队也到位,但养牛场却迟迟未落地,一向好脾气的“农民院士”也有点着急,干起“监工”的活来。
自从抱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志向,这种逾越科学家“本位”的事在朱有勇身上已是常态。回想起年决定来澜沧从事精准扶贫的情形,朱有勇仍很感慨,“做实验、分析数据是我们的‘老本行’,而要带着群众走向致富路,却是我们完全不熟悉的。”
事实确实如此。朱有勇团队初到澜沧蒿子坝,在考察后决定推广冬季马铃薯,当地拉祜族群众却投来怀疑的目光,“院士能比我们农民更会种地?”朱有勇团队于是在蒿子坝承包了亩地作为示范,亲自扛起锄头,在地里扎下根。年3月,密密麻麻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平均亩产3.3吨,产值达90万元。以往冬季农闲地,居然长出了“金豆豆”,一时间,院士工作站的门槛都快被村民踏破了。
冬季马铃薯推广成功后,朱有勇团队把新目标锚定种植难度更大但效益更高的林下三七。“老杨,三七种得不错啊!”拉着学员杨学忠的手,朱有勇夸奖道,“外头公司按照1公斤块收购,你们这一亩估计能产50公斤,这样就会有10万块的收益,其中20%作为滚动发展基金,剩下的8万块,你们和公司各自一半,怎么样?发财咯!”说罢,朱有勇和杨学忠一起像孩子般地哈哈笑起来。
张桂梅——
一辈子致力山区教育
本报记者徐元锋
年初夏,记者又在丽江华坪女子高中见到了张桂梅老师。她已经64岁了,衰老似乎更加明显,“每天早上身体都痛得不想起来”。今年2月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后,她又回到日复一日的常态,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子夜后休息,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做操吃饭。
张老师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她曾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代楷模”等。和张老师聊天时,张老师说:“我就是个山村女老师。”
张老师从小接受红色教育,把“江姐”当作榜样。张老师在丈夫患癌症去世后自己又查出子宫肌瘤,漂泊异乡的她,在大家的关爱下挺了过来,她感恩这片土地。张老师胸怀理想、肩挑责任,她认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理,于是选择为最弱势的“大山女孩”创办女子高中。
曾在华坪女子高中任教、如今担任华坪博物馆馆长的马海老师评价:张老师当年让我们在学校每处墙面都画画写字,我们觉得有些偏僻处没必要,张老师说:“万一女同学有心事,在僻静处站一会,不经意间也会有熏陶。”华坪女子高中的“元老”教师张红琼说:“或许是年龄大了,张老师如今脾气好多了,笑的时候也多了。有时候晚上看到张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吃药,真的心疼。”
一辈子致力于山区教育,改变了无数学生和家庭的命运,张老师对功劳怎么看?她说:“我做得还很不够,到现在我还不敢对我帮过的人说‘我是党员,不用谢’。”——共产党员的称号,在她心中如此圣洁高尚!
《人民日报》(年05月31日11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