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咖啡果熟,早春二月的潞江坝迎来火红时节。在雅致的比顿咖啡庄园,品一缕醇香,看满园嫩绿,听“科技大咖”黄家雄话咖啡风云,别是一番滋味。
“三十八过去,弹指一挥间。”黄家雄说:“人称深耕咖啡科技的老黄牛。”
黄家雄,年生于文山市古木镇,年7月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毕业,分配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从此像一株咖啡扎根于潞江坝,修成正果,并将科技的种子传播到保山、普洱、临沧、怒江和全省适宜种植咖啡的地方。
黄家雄说,保山是中国咖啡产业的“策源地”。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在此建起全国首个小粒种咖啡生产出口基地,不过后来跌入低谷。到七十年代末,只剩零零星星千把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拂绿,年在保山召开全国咖啡工作会,保山咖啡才东山再起。
“刚工作时,科研设备是一把锄头、一把剪刀、一个记事本。”黄家雄说。伴随着一身灰,一身泥,一身臭汗,奔忙在潞江坝和周边山坡上。几十年如一日,与“咖农”一起抽烟、喝酒,种咖啡、制咖啡、喝咖啡,苦中作乐。一路走来,摸索出《小粒咖啡标准化生产技术》《云南小粒咖啡生产实用技术》《咖啡加工技术》等著作和成套技术,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50多项,获农业部主推技术3项、云南省主推技术2项,制定标准20多项。并以这些新技术四处为咖农传道、授业、解惑。
这些技术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年9月,黄家雄被派到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平掌村和芒宽乡勐林村,开展咖啡科技推广服务,一去3年,在两村营造咖啡多亩。年起,先后10多次远赴老挝,在万象、在丰沙里,指导老挝发展咖啡4万多亩。年1月,到临沧开展咖啡技术推广服务,一去4年,担任临沧凌丰咖啡公司专家组首席专家,指导临沧发展咖啡20多万亩。
“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大学,都无缘参加一次家长会。为解决孩子上学,在保山租房住,先后搬家5次,一次也没参加过。”黄家雄说:“当年一起分配下来搞咖啡的12名大学、中专生,先后走了11人,就剩下自己。”但黄家雄并不寂寞,在执着的科学精神指引下,农科院热经所崛起了一支十数人的咖啡创新团队,由黄家雄担任团队首席专家兼咖啡研究中心主任。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黄家雄“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咖啡创新团队风雨兼程中,潞江坝再次被茂密的咖啡林“包裹”起来。
潞江镇赧亢村在高黎贡山的半山腰,这里有个“猫王咖啡专业合作社”,出产优质的麝香猫屎咖啡。麝香猫吞下咖啡果,消化果皮和果肉,排出咖啡豆,经清洁、烘焙,就能制成口感独特、醇香无比的顶级咖啡。美少女王秋丽年大学毕业,回到这个小山村,与父亲王文昌一起经营合作社,当起了猫屎咖啡的“传人”。在咖啡园里放养了余只麝香猫,专门生产猫屎咖啡,在山上家里和山下坝子里都开了咖啡吧,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黄家雄一到,王秋丽就迎了上来——有几株咖啡的叶子黄了、蔫了,她有点着急。黄家雄面授机宜:这是遭受了叶锈病危害,必须把所有带病的咖啡树枝条剪下来烧掉,要等咖啡采收完后,雨季前和雨季后各喷一次波尔多液。王秋丽说,过去咖啡难种猫难养,猫屎咖啡几乎成了传说,现在家里经营着20多亩咖啡园和一个麝香猫养殖基地,年产猫屎咖啡豆多公斤,最高卖到元/公斤,除去成本,一年净利润四五十万元。“不累,也不操心,每年的种植管理、施肥打药、晾晒烘焙,黄专家都带一帮子人来村里搞培训。销售也简单,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搞定了。”
李府决是赧亢村里寨组组长,曾在缅甸当教师,年回乡探亲,适逢黄家雄在搞“精品咖啡种植”培训,听了课,一下子就入了迷,索性辞工返乡当起了“咖农”。管理15亩咖啡地,果不其然,种出来的咖啡产量高、品质好。他在黄专家的技术上加以发挥,搞原生态有机咖啡,选取完全成熟的全红果,用竹子做晾晒床,坚持土器、土法烘焙,赋予了咖啡、咖啡花茶、咖啡果皮茶以大山的味道,阳光的味道。
“搞‘精品咖啡’效益翻了不止一番。”李府决说,去年开始,又开垦20亩山地,种上咖啡,也种上了一个致富梦。
赧亢村村支书赵茂凡说,以前村里种水稻,种玉米,群众一年到头收入低、手头紧,现在以咖啡为主业,几乎家家盖起了小洋楼,不少人家还在坝子里买了“第二套房”,买了小车。
在咖啡创新团队的技术支撑下,王加维将新寨村打造成了“中国咖啡第一村”。刚刚参加完湖南卫视“乡村振兴”节目回来的村支书王加维春风满面地说,“咖啡书记”火了,新寨“咖啡宴”爆屏!
“从前当建筑包工头,年改行当村支书。”王加维说:“那时咖啡价格跌入谷底,咖啡地撂荒,又没其他产业,村里人心涣散,治安混乱,环境狼籍,成了有名的穷困村、问题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居全镇倒数第一。”
王加维贴光老本,使出“三板斧”:一抓治安,二抓基建,三抓产业。与黄家雄咖啡创新团队联手,开展支部共建,举村投入到“精品咖啡产业基地”建设之中。十年磨一剑,生生地将新寨村打造成了全国唯一拥有万亩连片咖啡,规模、产量、品质均首屈一指的中国咖啡第一村。年,新寨村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经济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中示范基地和省农科院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咖啡套种芒果、澳洲坚果,共亩。
村里先后建设了4个咖啡庄园。“眼下受疫情影响,有点萧条。”王加维说:“要在往常,这个季节咖啡庄园里不乏少前来品咖啡、吃咖啡宴休闲和进货的外商。”
黄家雄说:“彼此就像瞌睡遇着枕头。”年云南咖啡豆跌至每公斤14.78元,已低于成本价,咖啡凉了,产业冷了。黄家雄思索着云南咖啡的未来,认为必须升级转型,从原料豆到深加工并重,以精品豆、烘焙豆和咖啡吧为抓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和拓宽产业链。大力实施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通过“咖啡庄园”“咖啡吧”“互联网+”“旅游+”等形式,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首先面临的是品种改良,年热经所引进卡杜拉、卡突埃、维拉萨奇等品种种子公斤,在保山、普洱、临沧、德宏等地推广。年,黄家雄等几位专家牵头成立了云南省精品咖啡学会,大力推广精品咖啡理念和生产技术。王加维抓住了这个机遇,联手打造精品咖啡支柱产业和咖啡庄园经济,近年来,经济发展禅联潞江镇第一位。
在咖啡豆原料精品化过程中,黄家雄团队大力推广咖啡群落栽培技术、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机械脱皮脱胶技术、生物酶脱胶技术、微批次精品咖啡加工技术和热风机械干燥技术。在示范点,卡蒂姆精品豆价格达60元/公斤,亩产值达元,收入比普通咖啡增长近3倍。同时,团队还与企业合作,推广焙炒豆、挂耳咖啡、速溶咖啡、三合一咖啡、咖啡果皮茶、花茶、叶茶等加工技术。试点中,精深加工使咖啡升值6倍以上。随着推广工作的深入,原料销售向加工产品销售转型升级水到渠成。
“精品总是来之不易。”黄家雄说:“比如‘瑰夏咖啡’,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年就引种了,由于对生长环境特别挑剔,到现在还相当稀奇,巴拿马瑰夏冠军豆每公斤6万多元。”隆阳区芒宽乡芒龙村的佐园咖啡基地是云南省“瑰夏咖啡”生产的先行者,也是云南省乡村振兴科技专项云南省隆阳区咖啡科技特派团项目的示范基地。我们乘皮卡车钻山沟、爬陡坡,经过个把小时颠才进基地,却发现已有不少客户来到佐园基地,从北上广深远道而来,只为“认养”一株瑰夏咖啡树。佐园庄主番啟佐介绍说:“托黄家雄老专家的福,今年精品咖啡丰收在望。认养瑰夏咖啡树每株一千元,每年给一公斤精品咖啡豆,值好几千的。通过APP,客户可随时监控自己那棵咖啡的长势、管理、采收和加工的整个流程,体验线上种咖啡带来的乐趣。”番啟佐表示,现在基地只有多亩,有黄家雄专家团队的全程技术支撑,将放开手脚,再干一两千亩。
保山比顿咖啡公司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经理赵琴香介绍说,公司在张贡村有咖啡基地1.1万亩,在潞江镇有咖啡文化产业园兼加工中心,在保山还有咖啡文化馆,基本形成“一产有基地、二产有加工、三产有平台”的发展格局。“过去,技术是公司的短板,得到黄家雄专家团队支持后,现在公司全产业链都有科技作为坚强后盾。”
“精品意识要贯穿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并且要标准化。”黄家雄说。近年来,黄家雄专家团队为企业制定了“绿色生态咖啡栽培技术规程”“咖啡化肥减施增效集成技术规程”“咖啡病虫草害农药减施技术标准”“咖啡初加工技术操作规程”“焙炒咖啡加工技术操作规程”“咖啡果皮茶加工技术规程”“咖啡花茶加工技术规程”“咖啡叶茶加工技术规程”等一系列企业标准;取得了“咖啡育苗的填料装置”“咖啡自动化栽种装置”“咖啡种植的环境检测取样装置”“咖啡脱皮机”“咖啡脱胶清洗机”“咖啡脱壳抛光机咖啡粉末流化床”“可回收咖啡精油的浓缩罐”等一系列专利技术,为云南省咖啡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全链科技支撑。
创新链护航产业链,科技助力产业兴旺。在保山,景兰咖啡、中咖咖啡、比顿咖啡、奥福实业等企业中迅速崛起,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首席咖啡专家黄家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监制”成了这些企业响当当的“科技牌”。
到年,云南省咖啡面积.29万亩,产量10.87万吨,综合产值.25亿元,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咖啡产业省。黄家雄说:“好咖啡是不苦的,它有着幽远的花香,酸爽的果味,经典而醇厚,总有一种滋味和情调令人振奋。”科技助力,云咖产业别样红!
省科技厅宣教中心
值班编辑:周倩
值班校对:邹学润
审核:张恒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