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

●怎样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这是摆在全省干部群众面前的“云南之问”。

●云南如果不加快发展,就会越来越落后。必须只争朝夕、拼搏奋进,千方百计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加倍努力往前追赶,努力实现后来居上。

●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大力解放思想,只为发展想办法,不为落后找借口,以观念之变破题“云南之问”。

●云南之痛,痛在“厚道”,要来一场观念大突破,让厚道人做精明事,“精明人”办实在事;

●云南之难,难在“偏安”,要来一场观念大转变,为“主动”二字注入丰富内涵,为“跨越”二字找到实践回答;

●云南之堵,堵在“自闭”,要来一场观念大更新,跳出云南看云南,产业兴则经济兴。

云南,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

刚刚过去的一年,总书记亲自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亲自致信祝贺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运发电,亲自见证中老铁路通车,给予全省各族人民极大的激励和鼓舞。

进入新发展阶段,怎样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这是摆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云南之问”。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是回答好“云南之问”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我省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刚刚闭幕的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从代表们手里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审议报告时的建言献策中,从集思广益形成的共识中,都能看出这样一种紧迫和笃信——担当时代使命,推动云南发展,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省委书记王宁同志指出: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奋力闯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路子。我省仍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如果不加快发展,就会越来越落后。必须只争朝夕、拼搏奋进,千方百计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加倍努力往前追赶,努力实现后来居上。

省长王予波同志指出:“发展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最好的地方就在脚下、最好的环境就是自己。”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美丽于一体,肩负着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任务,正处在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关键阶段。过去一年,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工作难中求成,成绩来之不易。

今天,站在已经展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抓住要害问题,拿出关键举措,实现全新跨越首先需要云南广大干部群众只为发展想办法,不为落后找借口,以观念之变破题“云南之问”。

一、云南之痛,痛在“厚道”,要来一场观念大突破

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直是横亘在云南发展道路上的最大短板。推动跨越式发展,云南唯有打破常规、创新突破、真抓实干,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有一根硬脊梁、一双铁肩膀、一身真本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制约云南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观念陈旧首当其冲。因循守旧、慵懒散漫依然是云南极少数干部身上存在的沉疴痼疾。云南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来一场实实在在的观念大突破。

(一)厚道人要做精明事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云南的好天气也滋养了云南人温润、厚道的好脾气。但好脾气往往解决不了“老大难”。云南干部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一定程度存在的“醒得早、起得晚、粗线条”的个性缺陷,要主动学习三湘大地“恰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性格特征,吴越之乡“拎得清、算得精、重契约”的个性优点。在作风转变上,变“木讷”为“敏捷”,变“粗放”为“精细”,变“温良”为“热烈”,只争朝夕谋发展,精益求精抓落实,干事创业“一团火”,厚道人做好精明事。

(二)“精明人”要办实在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敢于担当作为,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干部敢于担当作为,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但我们的身边,仍然有极少数“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精明人”。其中不乏揽权不担责的“太极”干部、占位不履职的“躺平”干部、不务实爱作秀的“镀金”干部。

整治这样的“精明人”,思想教育是基础,制度建设是根本。全省要在广大干部中间树立“无为即是过,庸碌就是错”的观念,建立“不出实效就腾位置”的机制,旗帜鲜明鼓励担当者,问责“躺平”者,鞭策“精明人”办好实在事。

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越来越高的工作目标要求,云南要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就必须建设一支敢于担当、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干部队伍,坚决刹住不担责、不作为、乱作为的风气。

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树立“本领恐慌”的忧患意识,舍我其谁的勇气魄力,厚道人增强能力,提高水平,解决不善为的问题;“精明人”锤炼品格,敢作敢当,解决不作为的问题。厚道做人,精明做事,彻底破除“慵懒”作风,干出新成绩、开创新局面。

二、云南之难,难在“偏安”,要来一场观念大转变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这片红土高原上崇山峻岭密布,大江大河奔涌。地理上的大切割,时空上的大折叠造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或多或少遗存有一种“偏安”心态。山上没有的山下有,山下没有的山里有,“种好种坏在于地,收多收少在于天”,“天生天养”,万事不求人等陈旧观念一时难以彻底改变。

云南最大的落后仍是观念的落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云南确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云南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用好天然禀赋,更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跟上时代的节奏,这是云南实现跨越的关键所在。

(一)为“主动”二字注入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大局,结合云南突出特点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

云南的广大干部要学深悟透“主动”二字的深刻内涵。

主动就是真正悟透党中央大政方针,时时处处向党中央看齐,扎扎实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打折扣、不做表面文章,纠正自由主义、本位主义、保护主义,不因一时一地利益而打小算盘、耍小聪明,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主动就是发挥好国家政策支撑和国家战略牵引作用,全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注重延续性,突出开创性。

主动就是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新征程上拼搏进取,彻底破除“偏安”心态。

主动就是不等不靠,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二)为“跨越”二字找到实践回答

云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最鲜明的主题、最重大的任务,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是云南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云南而言,发展不是常规意义的发展,而是跨越发展。

实现“跨越”意味着我们要充分整合自身优势,进一步找准政策着力点,找准加快发展支撑点,争取更多对全局具有牵引作用的重大项目落地云南。

实现“跨越”意味着我们要与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进行深度融合,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加快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

实现“跨越”意味着我们要研究、吃透、用足政策,抢抓政策机遇,善于把政策变成思路、把思路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一个个具体项目,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主动与跨越应该成为云南解放思想的注脚。

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要向深化改革要红利,坚持眼睛向外,学习借鉴先进省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开阔思路、开阔眼界、创新方法,别的省区能做的事,我们也能做、也要做。要鼓励先行先试,凡是有利于加快发展、破解难题,就大胆地试、大胆地改、大胆地干,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三、云南之堵,堵在“自闭”,要来一场观念大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落实总书记的指示,我们要打破地域的限制,文化的自闭,以“跳出云南看云南”,“站在全国看云南”,“走向世界看云南”的胸襟和气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云南多山,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4%。山,对人们来说,有利有弊,复杂的地形,为“立体农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山,也是障碍,阻挡了人们的交往,信息的流通,局限了人们的视野。

生活在山地的人们,由于环境相对封闭,自然经济长期延续,社会发育相对缓慢,本土文化积淀较深。乌蒙山、无量山、哀牢山、高黎贡山等塑造了云南人“大山之子”的性格,独特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构成了植根于地理环境的山地文化。

文化是一种激励性的财富,能提高一个地方的发展能力;文化也是对话,是思想经验的交流,一旦孤立,就会枯萎。云南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在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克服山地文化的自闭性。

(一)跳出云南看云南

跳出云南看云南,我们有着全球最丰富的多样性,有着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天然禀赋。除此之外,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地缘优势,与南亚国家长期交流交往的开放优势,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区位优势,都是我们可以立意做好的文章。我们的思想应该再解放一些,视野再开阔一些,脚步再加快一些,通过用好省情、用活政策,进一步将云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彩云之南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跳出云南看云南,我们要坚决从坝子意识、温室心态中挣脱出来,从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跳出云南看云南,我们要看清时代背景、锚定历史方位,看到光明前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头把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在研究工作、解决问题上,认真分析国情、省情、州(市)情、县情,找准定位,找准优势潜力、短板差距,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要带头将时间和精力用在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拓宽发展新空间,用观念转变打开思想解放的大门,带领各族群众迈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二)产业兴则经济兴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广大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仍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如果不加快发展,就会越来越落后。必须只争朝夕、拼搏奋进,千方百计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加倍努力往前追赶,努力实现后来居上。

产业兴则经济兴。我们要实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工作部署,第一条就是集中精力推动产业发展,重塑云南经济形态。

抓产业、强经济,我们需要从固守传统产业、固有资源依赖中跳脱出来,补齐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价值,建立新优势,抢占新市场,闯出一条产业发展的超常规之路。

抓产业、强经济,需要全省各地旗帜鲜明大抓重大项目建设,大抓招商引资,大抓市场主体培育,坚持“内培”、“外引”双向发力,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抓产业、强经济,需要全省上下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把工作安排一项一项付诸行动,以钉钉子精神落到实处,做到沉到一线抓经济,推动发展在基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答卷,全省党员干部责无旁贷。

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赢得后来居上,云南广大干部就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发展中跟上时代的节拍,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紧迫感,只为发展想办法,不为落后找借口,迎难而上,以真抓实干回答好“云南之问”。

(文/朵翔作者系云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总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