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傈僳族农民,6年巡山护猴,让“猴谷”林草丰茂,猿声漫山……
“猴爸”欧应华:“愿与“猴娃”相约一辈子”。
“羊群已赶上山,鸡食已喂好,我去看‘猴娃’了。”
“小心点,下雨,山路不好走。”
天刚露鱼肚白,扛起装满食物的编织袋,欧应华沿着陡峭的山路,在妻子叮嘱声中,赶往另外一个山头……
三个小时后,泸水市六库街道芦苇河峡谷一块凸出的大岩石旁,他放下玉米、香蕉、苹果、红薯等食物,爬上峡谷对岸一个简易木棚里等猴群下山觅食。
“要么上午10时,要么下午3时,它们一定会来,我们约好的,已经约了6年了。”隔着河谷,欧应华看着对面的投食点,静静等候……
突然间,山对岸树尖晃动,一只又一只猕猴鸣叫着,从高山密林跳跃而下,赶赴“饭点”。
“提、尼、仨(傈僳语:的意思)……”
“还有两个猴群没有来,下午3点才会来。”欧应华细细计数着猴群数量。等猴群吃饱上山,他才开始一天的巡山,巡查周边林地、河流是否有人砍伐树木、放置捕猎陷阱。
6年来,在这个距离六库城市10余公里、名叫芦苇河峡谷的地方,他靠一双脚板、一个编织袋、一份爱心,默默守望着一群“猴娃”,护佑着一方净土。
偶遇“猴娃”年5月的一天,六库街道双米地村刚走上护林员岗位的欧应华,进入芦苇河峡谷巡山,途经一块山崖时,听到几声惨叫声。
不会有人掉落山岩吧?欧应华迅速找准方向赶了过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在山顶悬崖边上的一棵大树上,他猛然看到一只小猴子卡在树丫间,受伤的脚血流不止,猴妈妈在一旁来回哀鸣。
欧应华抽出腰刀砍断树丫,小心翼翼地将小猴救出来,简单处理了伤口。小猴的伤势较重,他很想把小猴带到山下治疗,可一直在旁边转圈抓狂的猴妈妈让他不得已将小猴放了回去。
“还在流血吗?小猴没事了吧?”回到家后,欧应华难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他买了药和水果进山,希望能再次找到那只受伤的小猴。
在离当时救治小猴不远的地方,欧应华看到了它们的身影。虽然无法接近,远远看着小猴依偎在猴妈妈的怀里,欧应华放下心来,留下水果,悄悄离开了……
欧应华跋山涉水去给“猴娃”们投食。
回忆起自己和“猴娃”的这次偶遇,欧应华说自己也是第一次见到猴子,当时很是震惊。
“50多年前,听村里的老人说,芦苇河峡谷一带曾有很多猴子,只是后来砍树放牧的人多了,慢慢就很少见了。”欧应华说,这几年,芦苇河峡谷生态在好转,各种野生动物也慢慢多了。“有猴子爱吃的东西,它们才会重新来这里。”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身为护林员的欧应华突然觉得自己有必要为这些回来的猴子们做些什么?
投食“认猴”从那以后,除了巡山,欧应华每天都会背着挎包,来到小猴曾经受伤的地方,留下玉米粒和水果,希望小猴吃得饱,尽快恢复。
几天后,食物不见了,还看到了其它猴子的脚印。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从最开始的几个香蕉,几个苹果,一小把玉米粒,到后来的每天两次喂食……欧应华惊喜地发现,芦苇河峡谷的猴子竟然不是一两只,而是几大群。
“猴谷”猴群在快乐觅食。
“刚开始只发现两三只,慢慢增加到30只40只。现在估计得有上百只。不仅有猕猴,还有其他叫不出名字的猴子。”谈起芦苇河峡谷的猴子,欧应华神情飞扬。
年,欧应华搬迁到大龙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却有了意外的收获,新家距离芦苇河峡谷投食点仅需40分钟。于是,他立马把新家改成“猴粮”仓库,让每月近千斤猴粮有了“落脚地”,自己却带着家人重新上山。
与猴“相依”年轻时,欧应华走南闯北,承建过工程,当过老板。有技术有能力有见识的他,在大家眼中是个“能人”。
“凭他的能力,不需要当什么护林员,到城里务工,活得更好。”
“他人是不错,就是只会干‘傻事’。”
欧应华与同伴去投食的路上。
自发现受伤的小猴,欧应华每天带着食物到山里“养猴”,一喂就是6年,村民都说他傻。
6年,天,趟进山、出山;个小时给猴子投食,观猴;花费多元买水果、玉米及其他杂粮。
记者帮自诩为“猴爸”的欧应华算了算这笔“养猴”账,发现除了吃穿用度的花销,他70%的收入都用来养猴了。
“家里一直没攒起钱,去年买东西欠账元,到现在还没还呢!”欧应华不好意思地说。
谁会用六年的时间只做一件只赔不赚的“傻事”?村民的调侃不无道理。
“以前,每天投放30斤猴粮就差不多了。现在,远远不够了。”欧应华担忧地说,芦苇河峡谷植被还在恢复中,食物相对匮乏,若不定期喂食,猴群会迁离他乡。
深山一片陡峭的山地上,两间木料生产房,几间羊圈,多山羊,一片菜地,一个鸟塘,就是欧应华的所有家当。
有游客进山观鸟时,欧应华妻子靠搬运摄影器材、背包,一天可以收入多元,加上山羊养殖与一些猪鸡售卖,一家人本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可如今,日渐增多的猴食开支,成为家里重要的“负担”。虽然,去年开始,欧应华的表哥时不时帮衬他,参与护猴养猴。
欧应华巡护‘猴谷”
“如果让你在家人和‘猴娃’中做个选择?你会选谁?”面对记者的提问,欧应华迟疑了半响。
“我谁也不想放弃……。”
“这几年,家人跟我一起吃了很多苦,特别是我妻子,已经有九年没回过娘家,就是因为家里没钱……”说到妻子,欧应华泪流满面。
“6年了,我把这群猴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没了我,它们该怎么办?会不会离开?若真要放弃它们,我不敢想……”
说到这里,欧应华站起身,快步向身后的山坡走去……
愿与“猴娃”相约一辈子一个晴朗日,记者跟随欧应华来到“猴谷”,看着他背着大大的塑料编织袋,徒步淌过河流,爬上喂食点,在一片坡地、树枝、岩石上放下香蕉、玉米、苹果。
“里、瓦、从(傈僳语:的意思)……”
欧应华在投放猴食
欧应华依然全神贯注,扳起指头细细清点猴群数量。
一群嬉戏玩乐的猴子,一个孤寂守望的身影,构成了怒江大峡谷最美的景色。
欧应华说,每次看到猴群开心觅食,是他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让他忘记了所有的烦恼。
五月,芦苇河峡谷碧水蜿蜒,卉木萋萋。
“猴谷”猴群。罗金合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昔日籍籍无名的芦苇河峡谷,如今变为远近闻名的“猴谷”,成为7支猴群、多只猕猴繁衍生息的“家园”。
“想不到,在离城市这么近的地方,会有这么美丽的峡谷,生活着这么多的猴子。怒江生态保护工作是真做得好,怒江生态保护者,真了不起!”一位多次到“猴谷”拍摄的外地驴友,听了欧应华的护猴故事,感慨万千。
冬去春来,从生产林地到“猴谷”那条崎岖的山路上,脚步虽然蹒跚,背上的编织袋越来越重,58岁的欧应华依然在坚持着……
“猴谷”猴群。罗金合摄
他希望有一天,“猴谷”建起观猴点和鸟塘,吸引更多的人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