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江乡政府新貌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娟王素吴家迎):位于云南省境内,中缅边境、滇藏交界处的独龙江乡,生活着只有几千人的“太古之民”独龙族,独龙族曾是我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民族,由于长期与世隔绝,这里曾被誉为“云南最后的秘境”。
千百年来,独龙族刀耕火种,食不果腹,结绳计数,刻木记事,在崇山峻岭中艰难为生,由于人口稀少,条件恶劣,曾一度濒临灭绝。
独龙江乡与世隔绝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人们出行只能靠人背马驮,溜索渡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每年11月到翌年5月,这里大雪封山,与外界的联系完全切断。
独龙江乡政府(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独龙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跃千年。1954年,周恩来总理确定族名“独龙族”,这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龙”命名的民族。从此,独龙族成为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长期以来,制约独龙族发展的一直是交通问题,这里地处峡谷,崇山峻岭,悬岩峭壁,出行极为不便。1999年通往贡山县城的“毛路”开通之前,人们徒步去一趟县里,往返需要十几天时间。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之间,常常是“隔山听着走,走到要几天”。人们出山爬“天梯”,过江靠溜索,出门走独木,上学渡“天桥”。这些木桥和溜索都十分危险,一旦失足,随时都会掉下悬崖或坠入江中。
“掉进独龙江是救不起来的,水太急了。”当地村民会这样告诫企图尝试溜索和走藤蔑桥的外地游客。事实上,建国后至20世纪90年代,独龙江的交通条件已有了很大改变,贡山县城到乡里修建了人马驿道,但出山上学的孩子依然面临危险的路况。这种情况在1999年得到了改善。当年9月9日,贡山县城至独龙江的公(土)路正式开通,结束了独龙族不通车的历史。
“隧道塌方,有个司机被困了三天三夜。”边警张会提到的“隧道”,是指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风雪丫口黑普隧道,这里海拔3200米,每年大雪封山期间,隧道两端各12千米的公路会被大雪盖得严严实实,当地人依然面临着长达半年的出行问题。“以前隧道不通嘛,早上八点出去,晚上五六点才到。”马库村村民孟泽云谈及独龙江“老路”时深有感触。2014年,黑普隧道经过改造正式通车,从独龙江乡到贡山县城的车程缩短到两小时。从此,源源不断的物资,技术和人才通过这条隧道进入独龙江乡,为当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贡山县前县长高德荣曾激动地说:“千年的铁树开花了,万年的冰雪融化了。这是独龙族千百年的梦,也是独龙族的中国梦。”
马库村致富带头人唐小聪小时候不会做梦,年幼的他记忆中没有电视,没有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他不知道大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也不敢去想。现在,他搬进了四室一厅的安置房,经营着小吃店,种植草果和羊肚菌,年收入可达十万元左右。回想小时候连鞋子也没得穿的日子,对比眼下安定幸福的生活,唐小聪只说了两个字——“幸福。”
2018年,独龙族从整体贫困实现了整族脱贫。建成安置点26个,安居房1068户,幸福公寓20套,人居环境极大改善。水电入户、整洁卫生、家电是十一件套备齐的安居房代替了过去的茅草房、木板房和蔑芭房。前后搬了四次家的唐小聪,他幼小的儿子,终于有了温暖舒适的家。
独龙江乡的孩子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吃苦受累。过去,独龙江只有一所巴坡小学,孩子们读书要到90多千米外的贡山一中,由于路途遥远,孩子们只能一年回一趟家,有的甚至在上学途中被雪崩夺去了生命。
高德生见证了独龙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独龙江乡中心学校的老校长,已经退休,年过花甲的老人,依然对本民族教育事业满腔热忱。三十年前,大哥高德荣一句,“回来吧,建设家乡。”二弟高德生和三弟高立志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大山外面优越的物质生活,回到故乡,扎根独龙江,为独龙族教育贡献了一辈子的心血。“如果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回来当老师,教育是民族的希望。”
独龙江乡中心小学
现在,独龙江建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还开设了远程教育,素质拓展教学等课程,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大幅度提升。“教育是必须要抓的,因为教育能提升人的素质。”独龙江乡乡长孔玉才认为,教育是未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是走向美好生活的决定性因素。
经过70年的发展,独龙江乡扶持了草果、重楼、羊肚菌种植等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极大改善,教育、医疗条件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相信万物有灵的独龙族人不忘保护环境,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绿水青山常在,发展“一步跨千年”。
人背马驮翻越雪山
美丽的独龙江公路
新建的“彩虹桥”
年独龙江公路隧道全线贯通投入使用
摇摇欲坠的老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59.html